●程孝良,夏 睿
(1.成都理工大学 教务处,成都 610059;2.重庆师范大学 教务处,重庆 401331)
数字化的兴起,使传统图书馆的资源结构和信息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传播方式的广泛应用,使传统图书馆的运营模式受到极大挑战,读者权利意识的觉醒,也在碰撞中推动着图书馆加快角色转变的进程……目前,图书馆界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型与重大变革:由传统图书馆服务向具有知识内涵、科技内涵的现代化服务方向发展,由以文献提供为主的一元服务向包括文化教育服务在内的多元服务拓展,由“管理读者”向“关怀读者”转变,由为公众服务向为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延伸。[1]图书馆必须建立一套适应新时代读者需求,适应数字技术发展潮流的服务体系,手机图书馆应运而生。
手机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与传统图书馆紧密相连,手机图书馆的各种功能也基本源于传统图书馆。传统图书馆长期形成的规范的运作秩序、丰富的内容资源、成熟的服务队伍和权威的图书资源优势决定了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还是图书馆的主流,但手机图书馆相较于传统图书馆,从理念到形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这种革命性的变化,为传统图书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手机图书馆是运行于无线移动通讯网络上的超大规模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地域限制的知识信息中心,它采用现代高科技设备(以3G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传播技术)和各种信息知识传播手段,把图书馆潜在的巨量信息资源挖掘出来,进行数字化加工、存储管理和传播。[2,3]
它是一种依托无线网络门户站点开展的信息咨询服务模式,是基于互联网环境并以网站为开发与服务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和多种实施功能,以满足网络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主要目的,具有网络信息多元性、资源利用共享性、咨询馆员专业性、实时服务高效性、信息提供知识性,发布索取智能性的高度网络化、社会化、开放化的无线移动信息资源与咨询服务集成体系。[3]与传统图书馆仅能实现面对面解答读者提出的问题和协助读者在馆藏中查寻所需纸本印刷文献信息的服务模式不同,手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已拓展为以适应手机用户个性化需求为主的交互式、现代数字化信息服务的新模式。
手机图书馆作为最新型态的数字图书馆形式,相对于传统图书馆及其他数字图书馆形式,具有以下独有的特性:
(1)时效性强、到达率高。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通道,手机能够在第一时间将获得的信息随时随地传播给用户,传播效率比其他任何媒介都更胜一筹。同时,手机图书馆的到达率之高(只要开机就能够接收)是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
(2)携带与使用方便。手机作为人们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无限移动、接收信息自由便利,用户可随时随地访问或接收最新的图书资讯。
(3)个性化服务。手机是个性化的传播工具,与互联网或电子图书馆介质不同,手机首先是便携的个人通讯工具,因此手机图书馆的内容是针对手机持有用户个体需求的信息,信息选择的主导权在手机用户手中,真正实现了传播的分众化。
(4)独特的运作模式。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手机图书馆的技术基础,因此,移动营运商在手机图书馆中的地位独特,与传统图书馆模式不同,信息资源目前并不是手机图书馆的主导。
由此看来,手机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共同的根基均是信息服务,都涉及图书馆主体、客体、受众等因素。手机图书馆对信息的时效性、个性化及表现形态的要求更高,它代表着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未来方向。
传统图书馆与手机图书馆传播原理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传播载体与实现形式不同。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只能以文字、图像等形式存储于纸张等介质上,通过向读者提供纸介质的印刷物,为其服务。在手机图书馆中,图书资讯的内容信息采用虚拟传播,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都统一以二进制代码形式存储于服务器上,其成果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是直接存储的无形的信息。通过网络交换,实现信息和携带信息的载体在时空上的分离,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与转移,读者通过手机实现对图书信息内容的阅读和使用。
(2)传播过程与实质不同。在传统图书馆中,文献资料要通过“信息采集—加工编辑—制作—流通”等环节,才能将加工后的作品传递到受众手中,供其借阅。整个传播过程是建立在工业化物质商品生产和流通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其传播的内容信息与内容的载体是不可分的。而在手机图书馆中,知识信息从采集、筛选、加工到制作、存贮、转换,再到传递发布,完全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在传播过程中流动,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物质载体,传播过程就是信息采集加工、存贮转换、传递发布的过程,加工后的作品的知识信息独立于有形物品而存在,信息传播完全脱离了物质载体的限制,借阅图书是获得对图书知识信息的访问和浏览权利。图书内容和图书载体的分离不仅表现为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信息内容一旦可以脱离载体而独立存在,就完全改变了人们对阅读与信息本质的认识。[4]这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图书馆传播的概念,体现了现代数字传播的本质。
(3)在传播中的结构和地位不同。如前所述,手机图书馆使传统图书馆的传播链发生了变革,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因为传播流程与技术基础的变化,地位也有了根本不同。在手机图书馆中,手机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参与者甚至主导者。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越来越趋向于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因此,传播正在演化为“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的一部分,这使现代图书馆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晰,即成为“内容提供者”(Content Service Provider),这也使信息传播不再只是传统图书馆的行为,所有从事内容产业的内容提供者都可能会成为传播媒介,受众的话语选择权增大,加之手机“交互式”的通讯平台,在某种意义上为实现“传播自由”创造了条件。[5]
数字技术已经逐渐渗透至图书馆的方方面面,彻底的图书馆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手机图书馆应该在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的同时,积极利用传统图书馆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尤其是内容资源不足且质量不高的问题。因此,互动、耦合将是手机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趋势。耦合的实质是结合各要素之间的优势,通过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耦合发展模式为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提供了一种新路径。目前我国手机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耦合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手机图书馆是在移动通信网络上的图书馆活动,技术基础是移动通信网的接入,而移动运营商垄断着通信网络,所以移动运营商介入手机图书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移动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库资源、网络资源、平台资源,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出自己的增值业务。同时,移动运营商们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是目前国内任何一家大型机构都无法比拟的,所以当前手机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合作模式主要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
在合作过程中,图书馆负责提供内容资源,移动运营商负责手机图书馆网络平台建设,通过短信或GPRS流量向读者收取费用。这一模式中图书馆所处的地位与传统图书馆中的著作者的状况相类似,移动运营商则扮演了经销商的地位,此模式是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参与手机图书馆的途径。不过,许多图书馆只是将传统图书馆的内容以“复制、粘贴”的方式参与手机图书馆,与移动运营商之间是一种资源处置关系,即图书馆授权同意由这些集成服务商对图书馆资源(包括图书和期刊等)通过手机数字化,而并没有将其作为独立操作的业务板块,所以图书馆提供“高质量”内容资源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随着通讯技术与市场格局的不断完善与成熟,目前的这种资源简单置换的操作模式势必会遇到问题。
运营商与图书馆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日本的I-mode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合作范本。日本的电信运营商数量有上万个之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运营商必须联合内容提供商提供最新最好的内容服务才能在市场中立足。运营商代内容提供商收取信息费,与内容提供商按照协议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这样可以不断激励内容提供商提供完善和新颖的内容,大家各有所专,从而促进手机图书馆的良性发展。目前这种经营模式在日本己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用户占到所有手机上网用户的80%以上,而其基本思路就是以用户的需求为第一要素,真正实现了内容为主。
手机具有收费通道,移动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合作可以对无线互动内容向用户收费,从而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同时,通过对手机图书馆的访问分析,可对读者分布、读者信息做详尽的分析和统计,向图书馆提供高效的数据分析和渠道监控服务,是提高图书资源利用效率和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手机图书馆的运行和服务是在信息资源(包括传统印刷资源和现代数字资源)的基础上,应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信息资源的存取方式、传播途径和手段而发展起来的,内容资源是手机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服务的前提。失去了资源,手机图书馆的一切服务都无从谈起。因此,传统图书馆的纸本信息资源在转化为数字信息资源后依然是手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信息源,现代数字媒体环境产生的数字资源则是手机图书馆的另一种信息源。
事实上,内容资源、网络环境和用户是手机图书馆的三个核心要素。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既依赖于现代通信技术和网络环境,也离不开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信息必须负载于能被手机终端系统识别的特定载体之上。这就需要传统图书馆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传统印刷型载体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现代数字型载体(数据库)资源进行加工、整理、识别、转化、存储,以方便手机图书馆用户读取、利用。
当然,目前手机图书馆在我国还处于建设初期,对传统图书馆纸本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未提上日程,因此提供的信息量很小、覆盖面也很窄,大多是通过网络等数字媒体转载而来的二次信息,[6]如依托于传统报纸的手机报、传统期刊的手机版等。有效开发利用传统图书馆的“海量”资源,是手机图书馆生存发展壮大的重要方向。当然手机图书馆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传统图书馆资源转化为手机图书馆的资源,而应该在此基础上,着眼于个性化、特色资源库的建设,以满足信息时代下用户的个性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