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0年我国农业信息需求研究分析

2012-02-15 19:51唐仲芝温岭市图书馆浙江温岭31750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年3期
关键词:农户农业信息

●唐仲芝(温岭市图书馆,浙江 温岭 317500)

信息需求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而对信息的不满足和必要感。近年来,信息需求越来越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而农业信息需求则成为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但相关的研究综述却很少,这与日益壮大的相关研究现状很不相称。

基于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近六年农村信息需求所有论文的统计整理,展现中国农村信息需求领域的研究全貌,从而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拓宽些许思路。

2011年10月10日,利用中国期刊网,以“农村”“农业”“农民”等与“信息需求”进行检索词组配,进行题名路径检索,限定年限为2005年以后,最终共得到论文39篇。

对所得结果进行分类和频数统计,从学科视角、需求群体、特殊问题、研究方法四个方面概览国内研究的全貌。具体以需求群体为视角总结近年国内的研究结论。

1 研究概况

1.1 学科视角的分布

结合每篇文章刊登杂志和作者单位的学科属性,探究其背后的学科研究视角,得出“农业信息需求”近年来关注的主体学科:

农学(23篇) 和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11篇)是农业信息需求关注的主要学科,其他关注学科有林学(2篇)、新闻学与传播学(2篇)、管理学(1篇)等。值得说明的是,交叉学科也是农业信息需求研究的一个典型特点,上述归属农学的论文中,有不少是身处农业性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尤其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1.2 研究对象分布

统计表明,农村农户(35篇)是农业信息需求关注的主要对象,但也出现了少量的其他研究对象,如农产品消费者(2篇) 和农民工(2篇)。对农户的研究中,不少学者又作了进一步的分类,研究囊括了种植、畜牧、养殖、林农、兼农户等各类型农户,但仅有2篇论文以单独的林农视角行文,其余文章都是整体论述农户信息需求后再略带着指出农户类型是影响信息需求的关键因素。

1.3 研究地区分布

以村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的田野调查也是农业信息需求研究近年呈现的一个关键性特点,很多研究不再总体上泛泛而论全国或某个省的农村信息需求,而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村落(如陕西省安塞县镰刀湾镇的史川村和化子坪镇罗居村)作深入调查,用它来推演相似地区的农户信息需求情况。近些年关注的地区以省为统计单位,受关注最多的省份是河北(4篇)和宁夏(3篇)。可以看出,上榜的省份多为农业大省,具有代表性。有2篇文章关注的地区为安徽、北京、甘肃、广东、河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四川,只有1篇论文研究的地区有福建、广西、辽宁、全国、山东、山西、天津、新疆、浙江。

1.4 研究方法分布

从研究方法来看,除2篇综述、2篇理论分析外,其余35篇均使用了以问卷、访谈为核心的调查法,而这其中大部分又属于深入到村舍的田野调查。

统计上绝大多数(28篇)都使用了频数统计,少数(6篇)还使用了因素、回归、方差、t检验等统计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时借用某种理论的论文不多,所借用理论多为经济学相关理论。

1.5 基金项目分布

在39项研究中,受到基金资助的有19篇,占总数的48.7%。在受资助的论文中,一半以上为各类省(部) 级项目(11篇),国家级项目3篇,市级项目2篇,校内科研项目1篇。国家级项目包括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省(部)级包括科技部、农业部等部门以及各省的项目基金。

结果表明,纵向课题对农业信息需求的关注近年较高,尤其集中在省(部)一级的项目上。

2 研究结论

农业信息需求的研究多以村镇为调研立足点,取样虽有所差异,但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相似性。综合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当下农户信息需求更加广泛、深化,有选择性以及需求的契合性强等特点。

2.1 需求意识

卢丽娜等通过山东的调研数据认为,目前农民的信息需求意识普遍增强,[1]相似的证据也出现在别的研究成果中,认为当下农户对信息认知意识较高,信息支付意愿较强,信息需求更加广泛、深化、多层次化、求新、多样。有学者对需求程度作量化处理,认为目前农户的信息需求虽有所发展,但需求水平总体一般。

研究表明,收入水平和农户类型为影响农户需求水平的关键因素。总体来说,相对贫困的自给自足型用户信息需求低,而中等收入的专业型农户信息需求水平较高。畜禽渔业养殖户对信息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最高,信息意识最强,其次为特色农业种植户和农业兼业户,传统种植户的认知度和意识程度最低。不过,也有相反的证据认为,地区越贫困,信息需求越旺盛。

2.2 需求内容和特点

从整体需求结构来看,原小玲等认为农户一般的信息需求包括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生活医疗信息、生活娱乐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共6大类29种;[2]王克亚基于河南省的调查数据指出,农户目前的涉农信息需求包括政策信息、市场信息、适用技术信息、农资供应信息、优良品种开发及高新技术信息、农副产品加工信息、气象变化信息、防治病虫害等八个方面。[3]魏秀芬指出,信息需求用户还应包括农产品加工企业,他们的需求包括市场供需、技术、产品、人才、政策等。[4]雷娜、赵邦宏也指出,财经金融和外出务工同样是农户的信息需求。[5]可以看出,农户的信息需求包括涉农信息、生活医疗信息和培训务工信息三大部分。

收入和类型同样影响了农户的信息需求内容:低收入者对实践操作类信息、新品种更感兴趣,中等收入开始关注市场类信息,相对富裕的农户比较偏爱宏观政策类信息、农村发展信息和市场信息类信息;特色农业种植户对市场信息的需求表现最为强烈,从事种植业的农户对气象信息关注度远高于其他类型农户,畜禽养殖户和特色农业种植户对新技术、新产品信息关注度高于其他类型农户,传统种植户对政策关注度较高、尤其是对政府奖励性信息、国家扶贫帮困类和补贴类信息非常关注,畜禽养殖户和农业兼业户对信贷信息的关注度高于其他类型农户。

从内容层面来看,农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区域性、季节性、高效性、综合性、实用性、差异性的特点。

2.3 获取渠道

原小玲等同时指出,农户的信息获取途径包括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手机、自购图书、报刊、图书室、远程教育、培训、农业协会或农技部门、邻里亲朋,共11种。[2]魏秀芬认为,途径中还包括政府的信息服务机构和实地考察。[4]韩巍在其中又加入了个体信息中介、宣传册、农村能人、集市等途径。[6]雷娜、赵邦宏则将获取渠道分为信息源和信息渠道两个方面,从信息源来看,有村干部、大学和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农资经营门市、农民协会和农技推广部门;从途径看,则依次包括电视、邻里亲朋、报刊、广播、教育光盘、电话和互联网。[5]

调查结果一致显示,电视和邻里亲朋是农户最主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而互联网的使用率则不高(但对于萧山的农民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农户类型对获取渠道的影响表现为:传统种植户获取信息渠道主要是通过集市、人际(亲戚、村民)和电视、电话等获取信息,通过组织传播方式获取信息的人数较少,对电子媒介、纸制媒介和网络媒介选择率均较低;特色农业种植户主要是通过电视、电话、农技推广部门和亲戚或邻里获取信息,通过合作社获取信息人数增多,对电子媒介的选择率高于纸媒介,而对网络媒介选择率较低;畜禽渔业养殖户倾向选择企业、电视、交流会和组织化服务机构获取信息,对电子媒介、纸制媒介选择率均远远高于网络媒介;农业兼业户主要以人际(亲戚、村民)、电话、企业和集市等渠道获取信息,对电子媒介的选择率高于网络媒介。[7]

虽然农户的信息来源愈加多样,但最满意和最能影响农户决策的信息渠道则为农村能人(扮演意见领袖的人)、农技站和政府。[6]人际交流途径中的信息流向也为能人→兼业型富裕农户→种(养)专业型中等收入者→自给自足型农户,这导致上游的农户成为高信息拥有、高信息投入(这部分农户信息素养高、信息投入时间和资金多)的信息强势群体,由此引发的内部信息鸿沟日趋扩大。

2.4 突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2.4.1 供需不平衡

几乎所有学者均通过信息需求的研究认为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集中反映在突出的供需矛盾上,表现为供给和需求均不足。

信息素养低是导致需求动力不足、信息搜寻成本过高的核心原因,具体表现为需求难以表达、信息获取渠道狭窄、信息阅读能力和运用能力不足、传统观念障碍等。而不少学者认为,收入是影响信息素养的关键因素。如上文所述,兼业型富裕农户在投入时间、资金和信息能力上均强于其他农户。同时,由收入差异引发的城乡、地区、内部差距及数字鸿沟也应当引起关注。

供应不足表现在供应量和供应质量两个方面。从供应量来看,信息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投入不足、资金匮乏、信息人才短缺、传播媒介尤其是纸质媒介拥有量极低、第三方辅助力量(科研组织机构等)不足;而供应质量问题则表现在信息市场杂乱(虚假信息多)、信息组织程度低、反馈机制不完善、信息服务宣传不到位、服务管理有待规范等。

2.4.2 信息服务对策

加强农村的信息化程度是学界的共识,针对各式问题提出:建立信息服务组织(以信息服务站为主体)和采集网络;培育信息服务市场,培养信息服务人才;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尤其是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培养农民的信息自助能力,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交流提供丰富的信息获取渠道;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加强新闻传媒业、农职院校与农民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以示范村带动等相应措施。

在执行上述措施时,学者们认为应该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主体)、项目推动、专家领办、示范引导的原则。

事实上,政府已经在大力推广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如电视、电信、互联网“三网合一”工程。甘肃地区正在推广的农村网络信息服务工程,满足了农民最迫切需要的农作物市场信息、打工就业信息和惠农政策信息。宁夏回族自治区已陆续建立了包括与农业相关的网站、网络、人才、企业、通信公司、农业信息化工程和服务窗口等在内的一整套农业信息体系。

不过,不少学者对各项工程的服务效果表示担忧,并提出应当建立工程的质量评估体系,如赵军等提出了需求——服务的七维度差距模型,用来评价宁夏信息体系服务的质量水平。[8]

2.4.3 农民工信息需求

王克亚认为信息化程度是农民选择务工的主要原因:信息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农户就地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这样能够更好地发展农业;反之则会选择离乡务工。另一方面,信息化也能解放劳动力,加速农户非农化行为。[3]

刁松龄将农民工划分为返乡型、徘徊型、融入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农民工信息需求不同。返乡型农民工从低到高依次需要职业介绍信息、社会交往信息、医疗信息和文化生活信息;徘徊型农民工依次则需要文化生活信息、医疗信息、社会交往信息;融入型农民工群体依次需要经济金融信息和维权信息。[7]

杨雅、李桂华将农民工的信息行为分为客观状态和主观状态,从客观信息行为状态来看:农民工信息活动少,接触的媒体渠道少,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的利用,以生活化内容为主要阅读对象,几乎都没利用过图书馆等城市公共信息设施;从主观信息行为状态来看:农民工生活目标不清晰,缺乏对社会和自身的了解,无法把困难明确化,可信任的解决途径少,心理落差带来职业发展等等信息需求。[9]

2.4.4 消费者信息需求

洪鸿雁等指出,购买者对农产品质量信息需求依次为标识需求(QS标识、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和有机食品)、批发市场需求(检验检疫证明、农药残留度、是否建立台账)和常规需求(产地、生产日期和农产品品牌),且收入和教育水平越低,购买者满意度越低。[10]胡卫中等调查得出,开发猪肉追溯系统有助于消费者了解猪肉的食品安全信息,但消费者不愿意承担系统开发的额外费用。[11]

3 总结

纵观近六年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六年来农业信息需求研究获得一定进展,关注的领域和视角更加多元化(曾经空白的综合性信息需求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出现了农民工、农产品消费者、农村居民等新兴的研究主体)、研究的专指性更强(某一特定地区或某一特定群体)、方法更加规范(以田野调查为主,取样、统计和分析理论上均有所发展),受到的政府资助也比较可观。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问题取向和决策支持仍旧是国内研究最重要的特色。绝大多数学者,借用研究数据,去探讨它对本单位决策、本系统决策或对政府决策有什么意义,鲜有学者提出理论创新的观点。另外,不得不遗憾地指出,除去图情界学者之外,几乎没有学者提到基层图书馆是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这说明基层图书馆在现实中是与农村信息服务脱节的,这与其资源和服务宗旨很不相称。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一方面我们应当进一步提升研究的规范性和理论深度,从而为世界贡献出与我们庞大人口相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如何切实将基层图书馆纳入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之中,也是我们图情人应迫切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农户农业信息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