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调整办学结构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推动功能

2012-02-15 17:4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办学结构功能

吕 良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系,吉林 通化 134002)

论调整办学结构对地方高校发展的推动功能

吕 良

(通化师范学院 政法系,吉林 通化 134002)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在发展中存在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而只有解决这些问题,地方高校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文章认为,在影响地方高校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办学结构是根本所在。这一点无论是从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的角度上说,还是从地方高校办学结构在办学中特殊地位与作用的角度上看,均可以找到确切的依据。因此,推动地方高校发展,调整办学结构势在必行。

结构;功能;地方高校;;办学结构

一、对地方高校办学结构价值性分析

(一)对办学结构一般价值性分析

哲学认识论告诉我们,功能是系统目的得以实现的公用与效能,是系统在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功能表达了目的系统活动。而结构范畴就是表征事物内在各要素的组合方式、结合方式的范畴。结构范畴具有稳定性、有序性的特点。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结构与功能是有差别的,对立的。结构指向要素的结合方式。功能则指向事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两者所要揭示的内容是不同的。结构与功能的区别还通过“同构异功现象”和“同功异构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结构与功能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结构与功能具有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不仅表现在事物的结构决定着事物的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更体现在事物的结构与功能相互作用上——在一定条件下,不仅事物的结构变化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新功能的产生,而且事物的功能发挥到一定程度,也会导致事物新结构的产生。

根据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既然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的功能,就要求我们在考察系统时必须注意考察系统的结构,并追求和建立优化结构,使系统发挥出最佳的功能;同时,还可以根据系统的内部结构来推测和预见它的功能。既然系统的功能能以不同方式反作用于结构,也可以通过改变系统的输出功能来调整系统的结构,也可以从系统的功能来推知系统的内部结构。结构方法和功能方法(结构功能方法)在现代科学认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显然,这样的哲学认识论观点,对于我们分析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教育系统在与社会系统相互作用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影响,教育功能优先于结构而起变化,进而对其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影响,促进教育结构的变革。”也就是说,高等院校办学结构的变化是以高等院校办学功能选择为前提的。高校要承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充分、有效发挥其功能,优化办学结构势在必行。这是结构与功能统一性关系本质的客观要求。

(二)对地方高校办学结价值特殊性的理解

在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社会发展加快、社会转型加速的今天,高等教育承担着文化传递、推动经济功能、推动科学发展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功能被进一步拓展与强化。在推进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文化进步诸方面履行教学、科研、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以及观念引领等职能,这是高等教育与时共进的必然选择。

针对社会发展多方需要,高校功能的转变及其内涵是剧烈和丰富的,要求高等教育自身必须在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变。可见,自觉地推动这一转变,不仅是高校自身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统一性的要求,同时也是哲学认识论科学理论内在规律的体现。

然而,随着这几年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地方高校与重点院校之间,在发展能力、所处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愈发显著。也正是这些差异的客观存在,积极推动地方高校办学结构改革则更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这种价值及意义就是地方高校推动办学结构改革更为迫切,改革难度及意义更为重大。具体表现在:

第一,结构性失衡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负面影响更为突出明显。地方高校不仅在职能结构、师资结构、资源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与重点院校拉大了差距,同时还伴随其还出现了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等作为高校结构组成要素方面亟待澄清的问题。这就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而为改革所作的诸多努力,很多时候会因为结构的问题而丧失或者无法真正实现。

第二,结构失衡对于学校发展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往往具有全局性意义。地方高校的落后局面是整体性的,全面的,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因此,摆脱目前这样的落后局面,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仅仅从具体的工作角度加以调整,已经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因为,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简单相加之和。更何况局部的发展之间本来就是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的。

第三,解决失衡的能力、水平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更大,改革举步艰难,无从下手。应该说,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在社会发展需要的变革中,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是具有全局性的时代课题。然而,由于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现实环境上的差异,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推动力,在各高校之间还是存在显著差异的。重点大学发展水平较高,自身素质较好,加上所处社会环境较好,因此在解决结构失衡问题上,相对难度较小。而地方高校则因为自身薄弱以及所处环境的恶化,解决起来则会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全面的落后以及现有条件的不足,往往导致管理者无从下手。

第四,结构失衡程度及范围更为广泛,牵一发而动全身。正如前面所述,地方高校不仅在职能结构、师资结构、资源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与重点院校存在很大差距,同时还存在着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学校定位、培养目标等作为高校结构组成要素方面亟待澄清的问题。也可以这样讲,地方高校结构失衡不是那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波及几乎办学所有方面。因此,无论是从管理的整体性上看,还是从学校构成的基本结构上看,结构这种失衡的行动,往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第五,维持生存需要与突破发展愿望之间冲突交织在一起,举棋不定成为一种常态。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等于死亡。这是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然而,发展需要改革,即改变原有的东西,而改革就要付出代价,即要交出成本。地方高校面临日益提高的社会需求和激烈的竞争,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唯改革才能赶上高等教育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生存下去。但是,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一代价对于办学资源极其有限,办学条件及其薄弱,管理能力与水平及其低下的地方高校而言,改革会影响甚至动摇其现有的存在。因此,面对生存与发展的双重需求,举棋不定成为地方高校一种普遍的心态。

这些现象同时也说明,结构调整意义之重大,结构调整任务之艰巨。由此可见,及时调整地方高校办学结构,已经成为地方高校解决困境,实现加快发展的首要中心任务。

二、调整办学结构,对于推进地方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

(一)调整办学结构,是地方高校摆脱困境,实现加快发展的内在需要

近年来,我国地方高等教育发展驶入了快车道,随着教育的不断升温,市场经济大潮的日益冲击,地方高等教育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办学规模的不理智扩张,生产属性越来越凸显。不少大学错误地理解了高等教育的这种趋向,过分强调高等教育的生产性而弱化了公益性。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掩盖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有的甚至不顾条件,不讲质量,盲目扩张,恶性膨胀,多收费,乱收费,弄虚作假,欺骗学生,使自身的优势难以发挥,或者使已有的优势逐渐丧失。同时,有些地方高校受“教育市场化、产业化”思潮的影响,在发展价值取向上重功利价值、轻理性价值,存在严重的“重术轻道”倾向。

地方大学一般远离中心城市,多数处在中型城市,地区人才资源和科研力量缺乏,不利于积蓄人才,是科研的穷乡僻壤;历史积累薄,学术信息不灵,科研盲目性大;学术目标分散不明确,不易形成比较优势的学科群,协作能力弱;单科性大学、专升本大学多,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缺乏,学校难以形成优势学科群和合理的学术队伍。多科性、综合性的地方大学也面临区域、资金等因素的困扰,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师有限。地方高校因相对比较重视理工科,轻视文科,缺乏学科间的通力合作,服务功能有限。面对重点大学的竞争,缺乏竞争力。地方高校学科优势不明显,与国内同行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可言,更不用说与国外同行相比;与院外同行的高水平合作较少,参加国际国内高规格的学术会议的机会不多,信息不灵造成学术研究大多为低水平重复,具有实质性突破的学术成果太少等等问题。这些种种问题都影响着地方高校的发展,但调整办学结构,是地方高校摆脱困境,实现加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办学结构的调整,即从高校自身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布局结构、人才素质结构进行调整,达到自身的完善,这是地方高校彻底摆脱困境,实现加快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调整办学结构,是提高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地方高校以其特有的地方资源和能力为基础,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核心竞争要素的既有优势和潜在优势进行战略整合,从办学结构中的层次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布局结构、人才素质结构确定发展目标、核心价值、关键因素与优先领域,构建并实施评价体系而显现效用,通过不易模仿的竞争优势来体现地方高等学校的学科水平、创新能力、综合办学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使地方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1]

层次结构是指在特定区域里高等教育中的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等上下衔接、相互联系的结构形式,层次结构主要反映特定区域里所拥有的教育程度与水平,而且层次结构的重心应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发生相应的上移。学科结构是指按学科或专业划分的大的学科领域及其组合关系。形式结构是指按学习形式不同而划分不同的类型。

区域经济地方高校办学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地方高校的质量与发展水平,关系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持续发展问题。建立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适应的科类结构;构建优势互补、相互贯通的形式结构;提升重心,准确定位,调整和优化层次结构;区域经济地方高校有一个合理的办学结构对提高地方高校加快发展,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办学结构调整,是坚持办学特色,提高服务能力的根本保证

办学结构调整即从层次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布局结构、人才素质结构等进行调整。经济区域地方高校办学结构调整,是坚持办学特色,提高服务能力的根本保证。由于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价值取向、办学理念、办学目标 、培养模式、学科与专业建设、管理机制、教育风格等各个方面的的个性化教育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中有很多方面都是包含于办学结构中的,而且只有根据特色经济区域的具体情况,办出符合本地情况的特色,才能真正提高服务能力,保证服务水平。

地方高等教育办学结构的发展变化应成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变化的前提。地方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级人才,因为经济部门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才,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在新兴产业部门不断涌现、技术革新速度不断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较长,教育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在专业设置上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变化。通过超前培养人才对新兴产业的诞生、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如果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就会阻碍经济部门中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结构,经济发展也就会有什么样结构的人才基础。

地方高校办学结构的发展变化可以丰富地方经济结构的内容,使地方经济长足发展。经济部门中各种产业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受到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新的科技成果的诞生,不仅可以提高原有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还可能促使新的生产部门应运而生。比如20世纪90年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使得整个社会生产进入电子化、信息化时代,并且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文化发展来看。旅游观光业、文化产业等都是最佳例证。还有一些产业是由引进外来科技成果、融合外来文化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以地方高校教育为基础的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变化可以丰富经济结构的内容。

地方高校办学结构的发展变化可以为地方经济结构的演进创造必要的社会环境。经济结构的演进实际上是大量科技成果在经济部门中应用的结果,它必须带来劳动岗位的全面流动和社会变革。由于地方经济变革对社会生活秩序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进行高等教育办学结构调整,增强领导者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提高劳动者和未来劳动者们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就有利于尽快恢复原有的、或者是建设一种适应于地方经济结构演进的社会环境,这对维持社会的稳定、使经济建设能够正常进行也具有特殊意义。

地方高校办学结构的发展变化决定地方经济结构的演进的科学化程度。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经济结构,需要有国家正确的产业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产业政策的科学化程度则取决于制定者的素质和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前者的教育程度和知识结构不高将会导致错误的产业政策的制定,而后者如果没有较高的素质则只会盲从产业政策或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与之相适应或对不合理的政策提出异议。教育程度与知识结构的提高都需要在高等教育发挥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办学结构的变化发展还会对地方经济结构的科学化程度产生重大影响。

[1]李 冀.教育管理辞典[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

[2]张志刚.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3]金荷香.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现状及其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06(2).

[4]周 平,陈俊生.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J].南通大学出版社,2007.

[5]兰玉杰.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建设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

[6]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

G647

A

1008—7974(2012)01—0081—04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子[2009]第193号

2011—09—10

吕 良(1965-),吉林德惠人,通化师范学院政法系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硕士。

卞实)

猜你喜欢
办学结构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论《日出》的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