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陌生化与文学产生到接受的本源性关联

2012-02-15 17:47上官秋实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洛夫斯基文学性陌生化

上官秋实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论陌生化与文学产生到接受的本源性关联

上官秋实

(华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俄国形式主义主张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以是否具有文学性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准,并为此提出了陌生化理论,将陌生化视为解释文学性的关键。陌生化的实质在于求变,陌生化的目的在于使作品获得可感性,从这个意义上,俄国形式主义是接受美学的真正前驱。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陌生化;艺术接受

“陌生化”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什克洛夫斯基的纲领性宣言《词语的复活》一文中。这是他生造出来的一个新词。在俄文中,本来并没有这个词,据什克洛夫斯基晚年所说,这是他一时的笔误造成的。然而,正是这个偶然的产物,在今天的文艺理论界具有重要的地位。“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它从创作、接受等不同的角度解释了文学性的产生及被感受的原因,从而开拓了文学批评的新领域。

一、文学性与陌生化: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

在传统的文艺学看来,文学是艺术家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生活的摹仿,因而文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探讨作品与作家、作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这种观点出发,文艺学家往往将哲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用于文学研究。这样一来,文学批评往往就成了传记批评、心理批评和社会文化批评。

与传统的摹仿论不同,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是独立自主的学科,是不依赖于其它非文学因素而存在的自足系统。什克洛夫斯基就说:“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永远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的颜色”[1]。文学研究要成为一门科学,就要寻找文学的普遍特点。为此,他提出了“文学性”的概念。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就独立于作者和社会,只有通过对作品艺术程序的分析,找到文学的内在规律,才能发现文学作品成为艺术创作和审美对象的那种特殊性,即“文学性”。这是文学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与核心。

所谓“文学性”,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2],它只有在文学系列与其他系列比较的过程中才可能显现出来。在文学创作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作品作为诗被创作,却被感受为散文,而作为散文来创作的作品,也可能被感受为诗。它们的区别就在于作品是否具有文学性。文学作品这种文学性的取得,在于文学与非文学系列的区别与差异。而这种区别与差异,就表现在文学对日常生活、日常经验与日常语言所作的“陌生化”处理上的。

与“陌生化”相对照的一个概念是“自动化”。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一旦变成习惯,便会带有机械性,变得自动化了。因此,我们对经常遇见的事物就会熟视无睹,充耳不闻。这就如同步行,人们根本不会意识到它,也不会去刻意感受步行的过程。但是,如果人能够记起自己蹒跚学步时迈出第一步时的情景,那种深刻的印象,决不会与现在每天进行的这种自动化的行走有相同的感受。正是这种自动化的结果,使人失去了对世界,对生活的感受。什克洛夫斯基发现,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就形象地描述了这种自动化状态:

我在房间里抹擦灰尘,抹了一圈之后走到沙发前,记不起我是否抹过沙发。由于这些动作是无意识的,我不能、而且也觉得不可能把这回忆起来。所以,如果我抹了灰,但又忘记了,也就是说作了无意识的行动,那么这就等于根本没有过这回事。如果那个有心人看见了,则可以恢复。如果没人看见,或看见了也是无意识地;如果许多人一辈子的生活都是在无意识中度过的,那么这种生活如同没有过一样。[3]

如果人的一生都是处于这种自动化的行为之中,那么生活就此失去了意义,一切也都化为了乌有。现在再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步行上来。步行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使它变成了自动化的行为,使我们不再感受到它。可是,如果我们跳舞,同样是两条腿的动作,却会使我们陶醉其中,感受到舞步的变化。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正在于,舞蹈打破了步行始终一贯的前进状态,给我们以新鲜的感受。舞蹈,正是日常步行陌生化的结果。同样,文学艺术就是对日常生活的陌生化,它们使我们得以摆脱由于自动化而造成的麻木状态。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指出:

正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体验,感觉到事物的存在,为了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才存在所谓的艺术。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提供为一种可观可见之物,而不是可认可知之物。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艺术是对事物的制作进行体验的一种方式,而已制成之物在艺术之中并不重要。[4]

正是为了逃避对生活的麻痹状态,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新鲜体验,“使石头成其为石头”,我们才需要艺术的存在,需要文学作品的存在——“诗保护了我们,使我们免于陷入自动化的境地,使我们关于爱与恨、反抗与和解、信仰与否定的概念免受衰退的威胁”[5]。因此,在俄国形式主义者看来,文学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人认识世界,文学作品不但不反映现实,反而更倾向于通过形式的艰深化,使所表现的现实陌生化,增加感受的难度与时间,从而在感受的过程中获得审美的享受。陌生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现实的变形,对现实的破坏,将人们从自动化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唤起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并获得美的享受。它不仅说明了作品产生文学性的关键,也说明了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感觉并获得艺术享受的关键。这种从审美认识、审美目的向审美感受和审美过程的转向,实际上是形式主义者把批评从以创作为中心转向以文学作品和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为中心的必然结果。

二、求变与可感:陌生化的实质与目的

陌生化的实质就是创新,就是求变,这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根本手法。从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角度来说,文学作品是对现实进行改造,予以变形的产物。日常生活过于平淡、琐碎,无论现实主义文学还是现代派文学,都不可能将现实生活直接照搬到作品中来,这是每个人都明白的基本事实。只有通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有意识的加工与变形,突出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忽略的东西,让人们以一种崭新的眼光观察它们,体验它们,才是文学作品真正的价值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实主义文学与现代派文学的区别只在于对现实生活变形程度的大小不同。

从文学形式的角度说,陌生化是相对于习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什克洛夫斯基在《情节编构手法与一般风格手法的联系》一文中指出:

艺术作品的形式决定于它与该作品之前已存在过的形式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的材料必定特别被强调,被突出。不单是戏拟作品,而是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是作为某一样品的类比和对立而创作的。新形式的出现并非为了表现新的内容,而是为了代替已失去艺术性的旧形式。[6]

陌生化的目的就在于使作品具有可感性,而可感性来自于新形式与现有形式的比照。现行的规范因其常见而使人的接受变得自动,只有陌生化才能使人们重新感觉到它。当一种文学形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后,大量出现的相同形式的作品又会造成了读者接受的自动化。这样,读者求新、求异的要求必然促进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新形式的价值就在于它所具有的新奇性与独特性。这种新奇与独特来源于对日常语言的偏离,来源于对现实的创造性变形。变形是陌生化的一种表现,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艺术效果与审美感受。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新形式的产生,是为了取代已经失去艺术性的旧形式。旧形式由于存在的时间过长,失去了原有的新鲜感,从而也就失去了人们对它的关注。新的形式只有在旧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变形,才可能重新获得人们的关注,从而唤起艺术感受。变形的幅度越大,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就越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什克洛夫斯基在《情节编构手法与一般风格手法的联系》一文的开篇,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要在绳索上行走,而且要每走一步下蹲一次?为什么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李尔王认不出肯特,肯特和李尔王又认不出爱德伽?为什么在许多剧本中,相认都要安排在最后一幕,虽然观众已经预感到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形式的曲折复杂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手法,“弯曲崎岖的道路,脚下感受到石块的道路,迂回返复的道路——这就是艺术之路”[7]。

作品的可感性正是通过陌生化的手法,即形式的艰难化过程来完成的。在诗歌创作中,作者多采用倒装、比喻、夸张、怪诞、抬高、象征、隐喻、联想、想象等手法来创造新奇感,烘托诗意。而在小说中,却常常采用延宕、阻断、制动、阶梯或框架式等手法,来结构情节。通过这些手法的运用,制造各种悬念,阻止读者过早了解真象,从而延长感受的时间,使人们获得美的享受。

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以可感性为理论基点,将作品的可感性以及可感性的强弱作为批评活动的潜在价值主体、评价主体和批评标准范畴,是俄国形式主义独异于前人的特殊视角和出发点。这一点,事实上保证了形式主义在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潜质,揭示文学作品的美感生成方式等方面,做出十分突出而又具有独创性的贡献。这可以说是俄国形式主义对文艺理论最主要的贡献之一。

这一理论对于研究文学性,说明文学在文体风格演化上的内在原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内涵。但是,将一切创作手法都归结为陌生化,归结为形式给予读者的新鲜感受,则不免流于轻率。正如巴赫金所指出的,在俄国形式主义者那里,“艺术最终变成了一些空洞的组合体,其目的是纯心理技能方面的:使某种东西变得可感知,至于是什么,怎样做,这都无所谓”[8]。实际上,艺术家所以采用陌生化的手法,目的更在于在使读者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还要达到对现实的发现,在于从一个异乎寻常的角度,引导读者去发现普通事物中所蕴含的真理。托尔斯泰之所以使用陌生化的手法,并不是仅仅为了还原对事物的感受,“不是为了感知它而陌生化,为了‘使石头更像石头’,而是为了另一种‘事物’,为了道德价值。”[9]毫无疑问,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观点的批评,正确地指出了形式主义对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内涵的漠视,是值得读者注意的问题。

三、陌生化与艺术接受

不难发现,陌生化理论本身蕴含着一个艺术接受的问题。综观俄国形式主义关于陌生化的论述,可以发现,所有关于陌生化与自动化的理论,都基于这样一个根本假设,即文学作品是为被感受而创作的,是为被感受而存在的。

因此,陌生化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心理学的现代发展所揭示的事实,即一定量的外界刺激重复作用的结果,会使接受主体感觉钝化,形成习惯,使接受变得自动化。“事物被感受若干次后开始通过认知来被感受:事物就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这一点,但看不见它。所以我们无话可说”[10]。要将这种自动化的状态打破,就要对人们业已习惯的东西加以变形或破坏,使事物变得陌生,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当我们感受到某种与通常的、正常的东西,与某种现行的规范的背离时,我们在情绪上会产生特殊性质的印象。”[11]

由此说来,陌生化的实现需要一个关键环节,即它始终依赖于读者的感知接受。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接受这一环节,它就只是一个物理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接受者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性质和审美价值。正如什克洛夫斯基在《情景编构手法与一般风格手法的联系》一文中这样指出:

事物可能有两种情况:(1)作为一般事物而创造,但被感受为诗;(2)作为诗而创造,但被感受为一般事物。这说明,这一事物的艺术性,它之归属为诗,是我们的感受方式产生的结果”。[12]

这就是说,我们心中首先就有个散文的概念、有个诗的概念在那里,所以,我们可以说这部作品是诗,那部作品是散文。所谓艺术性,往往不过是读者感觉的结果。

然而,文学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会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一个文本是否可以被视作为是‘文学的’,或是在某一方面可以被视作是‘文学的’,取决于观察者所站的视点”[13]。不同的观察角度,决定了不同的标准。这种标准的不定性,正是陌生化作用的结果。当读者对一种文学类型过于了解,过于熟悉,同样类型的作品就不再引起读者的注意。读者对新的艺术作品的期待,使作者自觉地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以期产生陌生化的效果,吸引广大读者的注意。

更进一步说,艺术作品往往是在它与其他作品联想的背景上,并通过这种联想而被感受的。读者在对原有作品的接受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同时也造成了一种新的期待视野。没有读者的思维定势的突破和期待视野的突变,那么,以新奇、独特为特征的陌生化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日尔蒙斯基认为,新形式的陌生化的效果,只对于受过教育的读者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存在着既定的文学规范。而对于新成长起来的一代读者来说,新的形式就是规范与标准,因而不会产生陌生化的感觉。

从批评史上看,俄国形式主义者第一次提出了文学作品生命力的源泉是感受的观点,这为后来的接受美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研究天地。托多罗夫就曾经指出:“我们还可以考虑到什克洛夫斯基对感受过程的强调,从中发现一种阅读理论的雏形。”[14]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以作品被感受为前提条件,所谓陌生化,就是要打破读者自动化了的接受状态。这也就是说,任何作品的接受都是在前阅读和前接受视野的支配下进行的,惟有通过陌生化的手法,在突破前阅读与接受视野的惯势中造成新鲜感觉,才能使读者获得审美的享受。而这种观念,正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的直接来源。就此而言,俄国形式主义以隐在读者及其感受力为批评标准和价值中心的理论架构,给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以重大启发。“俄国形式主义是接受美学的真正前驱,它的终点,恰恰是德国接受美学当年所以起步之处”[15]。

[1]什克洛夫斯基.文艺散论·沉思和分析[C]//方珊.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11.

[2]罗·雅各布森.现代俄国诗歌[C]//方珊.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24.

[3][4][10][12]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M]//散文理论.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10,10,11,6.

[5]什克洛夫斯基.转引自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教育小说[M].北京:三联书店,2002:18.

[6][7][11]什克洛夫斯基.情节编构手法与一般风格手法的联系[M]//散文理论.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31,25,31.

[8][9]巴赫金.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133,88.

[12]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刘宗次,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6.

[13]托尼·本奈特.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M]//张冰.陌生化诗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8.

[14]托多洛夫.批评的批评——教育小说[M].北京:三联书店,2002:19.

[15]张 冰.陌生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8.

The Orig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Defamiliarization and Receptive Literature

SHANGGUAN Qiu-shi
(School of Litera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006,China)

Russian formalists advocate studying the interior regularity of literature,hold that the literarines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standard to measure a literary work.So Russian formalism puts forward a theory of defamiliarization and holds it as a key to explain the literariness.The essence of defamiliarization is innovation and seeking changes.The purpose of defamiliarization is to make the works to win the sensuous.In this sense,Russian formalism is a true pioneer of Receptive Aesthetics.

Russian formalism;literariness;defamiliarization;acceptance of art

I06

A

1008—7974(2012)01—0046—04

2011—09—21

上官秋实(1971-),女,吉林长春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章永林)

猜你喜欢
洛夫斯基文学性陌生化
比较文学界对维谢洛夫斯基及其《历史诗学》的接受与意义研究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像弥赛亚一样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什克洛夫斯基诗学视野下的秦观《满庭芳》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