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2012-02-15 17:17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精细管理制度学校

■刘长兴

前年,写过一篇《“标准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主要是讨论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随着这两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巩固创建成果,提高常态水平,在更多学校逐步由“认识”发展为“认同”的新背景下,大家对学校管理方式变革的要求更加迫切了。大家在各自的“实践”与“思考”中越发深切地感受到,在学校走进现代化的过程中,真是“细节决定成败”。于是,大家纷纷借用经济改革的“精细管理”,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记得有人曾经调侃:“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你不管,他就不理。”这话肯定属于“歪理儿”。要是以此定义管理,无疑是天大的笑话。但是,你要咂咂其中的“滋味儿”,也能找出一点理来。眼见基层的管理若不“精细”,政府的“标准”绝难落实。难怪“学校无小事”居然成了上上下下的“口头禅”。在一定意义上,学校层面的“精细管理”,应该是在行政层面“标准管理”之后全面追求教育现代化的一种必然。

假如把大家在探索“精细管理”过程中总结的做法和体会、经验和得失认真归拢一下,起码其中有四个环节不可或缺。

一是确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其实,“精细管理”的前提就是思想管理。因为它可以引领学校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设计一套工作“系统”。这里的“思想”,说白了就是观念。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行为。学校管理也不会离开这个规律。

近年来,影响学校管理的观念很多,其中不少还是“舶来品”。但是,咱们的“精细管理”先要以咱们自己的“核心”观念引领方向。尤其是“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必须成为学校“精细管理”的工作指南。原因很简单,咱们在管自己的学校。

“三个面向”是以极为宽广的“开放性”引导着“精细管理”,把学校推向文气、大气、洋气的境界。而“科学发展”又是以极为亲和的“人文性”引导着“精细管理”,把学校推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比如,学校要是“面向世界”的“精细”,那么环境布置自然会融入“国际”元素;学校要是“面向未来”的“精细”,那么课外社团自然会瞄准“高端”项目;学校要是“面向现代化”的“精细”,那么学校的一切都会既充满民族的优秀传统,又彰显时代的鲜明特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的基础,绝不是口号,更不是标签,而是国家发展理念的本质表达。学校管理只有时时处处以人为本,才称得上是真正实现了“精细”。就拿“让墙壁说话”这件事儿来说,你敢说谁不重视?然而“说话”方法不同,效果必然各异。比如,墙上贴了“讲礼貌,肯助人”,任务是完成了,可总让人有一种冷冰冰的感觉。有个学校就换了个说法儿:“礼貌可以收获高雅,助人能够分享快乐”,谁看了也会感到热乎乎的。其实,这样的小事俯拾皆是:在标本陈列出来以后,你能不能再把钢琴摆到大厅,既为更多学生展示才华提供了机会,又让大家体验到一种信任;在楼口铺设坡道以后,你能不能还给洗手间配个“专位”,既为残疾学生舒适如厕创造了条件,又让大家都付出一份关爱。作为一校之长,和毕业班学生合影之际,能不能再同每个学生拍张照片,甚至抱抱他们,让学生独享一下难忘的幸福;作为一班之主,在班委会“换届”之际,能不能也让全班学生轮流“任职”,大胆练练他们,让学生领悟一些“领导”的责任。人们常说,“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想不到的事”。这话的确充满了哲理。只要咱们每件事情都能围绕“核心”观念去想、去做,学校一定会在“精细管理”中发生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来自思想的力量。

二是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其实,“精细管理”的基础就是制度管理。有人说,叫“法制管理”比叫“制度管理”更确切,似可不必争论。因为,政府出台的办学标准,属于法制范畴。但是,能否落到实处,不能没有措施跟进,这些措施往往又会用规则固定下来。这些规则就是制度。所以,纳入法制范畴自然不能为过,只是它的“层级”实在低了一些。当然,即便如此也要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纠。其中,有规可依是首要问题。

大事容易被关注,小事容易被忽视,人们好像已经习以为常。殊不知小事拖成大事的现象,已经并非个案。就拿学校的总务处、图书馆、实验室来说,谁也不会成天盯着。说真的,它们和学校的“直接”利益还比较“远”。可说回来,它们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实在太近。别说一根垂落的电线,就是一把失灵的门锁,也会危及学生的安全。所以,学校不能没有设施维修制度。谁都会说“图书是孩子的朋友”。可是,真让图书和孩子交上朋友却并不简单。大概这正是发达国家学校重视图书管理的缘故。所以,学校不能没有图书管理制度,包括按学段需要送书到班、在第一时间推介新书、开发和组织读书“后续”活动、设计和实施读书评价办法等。一旦这些工作形成制度,图书馆“精细管理”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便会蕴含于一代人的整体素质之中。至于实验室的管理,还真不能小瞧。“配”、“管”、“用”之中,“管”至为关键。如果没有制度来保障其“精细”度,“管”就是一句空话。有这样一所学校,制度规定所有设备、器材全部纳入微机管理。结果,光“录入”就让实验员搞得“五加二”、“白加黑”,种类、数量、存放、使用、损耗、补充等都要信息“化”了,从来也没这么细过。几位年岁大、手又“生”的教师,连家属、子女都“参战”了。但是,制度就是制度,执行下来以后,大家称快叫绝。现在是一“点”就灵。找什么立马儿有什么,不再翻箱倒柜了;缺什么提前添什么,不再干等着急了。其实,学校工作哪一项也离不开有序和有效。这就是“精细管理 ”的优势,更是制度建设的优势。

三是建设有力的管理团队。其实,“精细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团队管理。因为任何一项任务、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孤立的。特别面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没有团队的强力合作,“精细管理”更是不可能实现的。当然,“齐抓共管”需要根据“岗位职责”明确分工,别乱了阵脚。但是,大局意识应该是团队的共同认识。

如何建设一支有力的学校管理团队,应该打开思路。有人说,“学校有多大,团队就有多大”。这话是够“现代”的了。首先,领导层面的管理团队,要形成班子的整体合力,使党组织把握方向、教代会民主管理,在“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党、政、群紧密结合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精细管理”的领导力。其次,实施层面的管理团队,还要形成部门的协调合力。“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三个词不同组合“构建”的这三句话,的确妙语惊人。“一切”这个关键词在不同语境的不同的含义,着实让人深思。如果说后两句用“一切”概括的“两全”,既体现了德智体美必须融为一体,也显示了每个学生都要享受公平。那么,第一句就用“一切”确定了所有部门都要为之提供服务的责任。因为素质教育不是一个部门可能单独实施的,而是每个部门的干部、教师、员工都应该在部门的协调合力之中。当然,包括保安、物业也在其内。“编外”是用人体制,“校内”有工作任务,二者互不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显现“精细管理”的执行力。据说,有人又把“学校有多大,团队就有多大”发展成“社会有多大,团队就有多大”。这话就更“现代”了。论说,本来学校与社会就息息相通,吸收社会“力量”加入咱们团队,参与和监督学校工作,对于“精细管理”也是重要的创新。

四是营造全面的管理文化。其实,“精细管理”的目标就是文化管理。因为管理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且必然形成一种文化,只是不同的管理水平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层次罢了。

这些年,人们对“文化”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以文化之”大概是既比较浅白又比较深刻的界定。对于咱们来说,则是以学人风范化入学校,而且要化入每段时间、每个空间、每人心间。所以,管理文化应该具有整体性。也就是说,学校的一切一切都应该用办学思想“统”起来,本着管理文化“精细”思考。不要说绿化、美化、生态化、教育化要整体设计,就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也不可忽视。会议室假花过多、过滥倒是一劳永“逸”,可看着总是别扭;校长室往老板“范”儿上弄,倒是气势“夺”人,可品着总不得劲儿,因为学校就是学校。此外,管理文化还应该具有延续性。有人总是羡慕那些历史名校,当然更羡慕政府为保护其“历史”进行的投入。殊不知名校的历史也是一天天积累起来的。其实,凡是学校都应该做积累。如今,也不知何故,只要一有检查,准是忙活档案。假如学校的每个人、每一天都在积累自己的工作历史,并不断进行整理,大家合起来,再归了类,不就是档案吗?现在有了电脑,这事儿就更简单了。假如再“延伸”到学生,把他们在运动会、艺术节上的“成就”刻成盘,奖励给他们,他们一定会珍藏一生,甚至传辈儿。同时,管理文化更应该具有自觉性。全校如果都能自觉理解办学思想、自觉执行各项制度、自觉不断创新工作、自觉提出意见建议,学校的“精细管理”才算达到文化管理的境界。

管好学校总要有一种方式,关键是这种方式应该是相对稳定的方式、讲求实效的方式。如果把过去那样的管理方式叫做“粗放管理”的话,那么它和现在咱们“精细管理”的根本区别,大概就在上面这四个方面吧。

猜你喜欢
精细管理制度学校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建筑工程施工的精细化施工管理探析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学校推介
精细管理,提升投资效益创水平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