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邓 蕙
百年学府,大美南开
■本刊记者 邓 蕙
“百年南开两总理,十秩春秋万栋梁”,提到天津市南开中学,人们总会为她的名气所吸引,为她的声望所折服。南开中学校友中涌现出诸多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知名人物,其中,有周恩来、温家宝2位共和国总理,1位副总理,9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政协副主席,60多位院士,50多位省部级领导,以及以3任清华大学校长为代表的教育界、文化界精英,并有以马骏、彭雪枫等人为代表的40多位革命英烈。南开之“名”,声名远播;南开之“美”,美不胜收。南开之“美”,美在校园。建于1906年的东楼(现改名为“伯苓楼”,有周恩来读书时的教室)、北楼,建于1929年的“范孙楼”,建于1934年的“瑞廷礼堂”,均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有周恩来铜像、南开公能校训石碑、容止格言石碑、首届毕业生纪念井、南开校友英烈纪念碑、西斋平房等历史感浓厚的景观建筑。南开之“美”,美在师生。他们按照容止格言中的标准揽镜自照,由外而内地修养身心,淬炼德行。南开之“美”,美在历史。翻开厚重的校史,那动人的故事和鲜活的形象总能拨动人们的心弦,令人感慨万千,心潮澎湃。南开之“美”,美在精神。以“爱国、乐群、敬业、科学、创新”为标志的南开精神,历百年而不衰,并不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2012年7月,我们再次走入南开中学,听时间老人诉说往事,看新一代南开人承师、继业。
在近代中国,一所学校的诞生,与国难联系在一起,也许并不多见。天津市南开中学,就孕育在中日甲午战争的年代。创办人严修和张伯苓,是彪炳南开校史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教育家。
历史上,南开师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成为天津“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的一面旗帜。建立在校园中的南开校友英烈纪念碑,镌刻着42名南开校友英烈的英名和业绩,气壮山河,光昭日月。
南开中学从建校初期就倡导“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37年7月28日、29日,日本侵略者疯狂炸毁南开系列学校。南开中学部分师生辗转到重庆继续求学,其余师生则在天津耀华中学等处坚持学业。南开教育屡经磨难,弦歌不辍,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南开精神,谱写出中外教育史上的华彩篇章。历史学家何炳棣评价说:“南开中学是世界近现代史上笃笃实实最爱国的学校。”
今日的天津市南开中学,继续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把党的建设作为新时期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和示范性,让党旗在校园各处高高飘扬。
2011年6月,经上级党委批准,中共天津市南开中学党总支部委员会改建为中共天津市南开中学委员会。同月,在天津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学校被天津市委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校党委围绕“挖掘和继承南开传统,稳步推进教育创新,再创南开第二个百年辉煌”这一活动主题,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学校党委努力做到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师生反映好;党员做到带头学习、带头创造、带头奉献、带头守法、带头弘扬南开精神。
第一,抓班子树表率,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党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区教育局党委工作部署,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制定党建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孙海麟书记自2010年3月来南开中学主持党的工作以来,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从抓班子、抓领导干部入手,努力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推进学校全面工作的开展。班子建设的制度常态化,如学习、民主生活会、干部述职工作等均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坚持民主集中制,班子成员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凝聚力和战斗力强。
孙书记坚持带头讲党课,每学期讲一次,主题有党员的党性修养、领导班子建设、学校的风气建设、搞好学习和保持党的纯洁性等。他还带头进班听课,每学期听课数量达50~60节。
学校领导班子搞好自身建设。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每月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领导班子坚持搞好民主生活会,2011年年底,以“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为主题召开了民主生活会。校级干部按照上级党委要求做了发言,特别谈了问题、缺点和今后努力方向,达到了沟通思想、加强团结、鼓舞士气的目的,得到出席会议的市教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二,抓党员队伍建设,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校党委坚持在党员队伍建设中,从思想作风建设入手,狠抓党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党员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发挥党员的骨干和引领作用。
学校党委引导全体党员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要求全体党员认真学习《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并召开专题党支部生活会,交流学习体会。要求党员自觉地以周恩来为光辉榜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
全体党员牢记温家宝总理视察学校时提出的“南开不与时俱进不行”的嘱托,将“成为教育教学工作骨干”作为追求的目标和自觉的行动,勇于创新,在教育改革和创新领域不断探索。学校实施“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班”项目,很多党员教师承担起这一全新的实验,并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三,抓制度建设,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党委建立后,立即研究制定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学校党的工作的意见》,对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工作等提出了制度性要求,如:规定班子成员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建立关心教职员工生活的长效机制等。
学校坚持进行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如:经南开区教育局党委批复同意,承办南开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破解了在发展学生党员时面临的发展前必须经过集中培训、学生培训在时间上存在比较突出问题的难点。党与团一道精心制定培训日常安排,购置书籍,邀请市委党校专家教授来校授课,为搞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和发展做出了有效的工作。
第四,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用育人成果和教育教学的成绩检验党建工作质量。
学校党委围绕学校中心工作,针对教职员工关心的热点、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不断推出新举措。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党员、干部、教师无违规违纪和违反职业道德现象,学生无犯罪现象。学校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做到党务公开、校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团工作领导和指导得力,工会、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有位势、有成效。
第五,做好青年党校工作。
南开中学青年党校有着较长的历史,现在已经举办32期。多年来,学校按照上级的有关要求,积极认真地开展青年党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带领学生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关注时事动态、听取知名人士演讲报告等,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青年党校培养了几千名入党积极分子,他们的思想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表率,还发展了近百名学生预备党员。2012年,又有5名学生成为预备党员,在党的培养和教育下,他们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
南开中学校色为青莲紫,寓意南开学子出淤泥而不染。南开中学校徽呈八角形,寓意南开学子来自四面八方。南开老校友王光回忆,许多南开老校友常说的一句话是:“南开那几年,管了这一生。”这是切身感受,是肺腑之言。
南开中学历来有一套严格的校规、学则和管理制度,也有崇尚精神独立和思想自由的好学风。在张伯苓的大力倡导下,学校每周邀请社会名流来校演讲;同时,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志办壁报。这是两项大胆的举措,偶尔为之容易,坚持到底很难。而南开中学一坚持就是数十年,开创了我国中等教育的新局面。
南开中学“集天下英才而育之”,坚持走素质教育之路。尽管南开的课业要求很严,但学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这与张伯苓一贯主张的“三育并进不可偏废”和“德、智、体、群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分不开。他从来反对“死读书”,说:“只知道压迫着学生死读书的学校,结果不过是造出一群病鬼来,一点用处也没有。”他强调学生要“体魄强健”、“手脑齐全”,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书本知识,“而在于教学生学,更要教学生行”,从而“发达学生的自创心”。
南开中学的课外活动和课堂教育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每天下午三点半以后,所有学生都必须走出教室,按照各自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结合,组成各种社团,开展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和体育锻炼。有的创办“化学工厂”,自制味精、汽水、肥皂、雪花膏;有的结成“科研社”,白天阅读科普读物,夜晚观察星海银河;有的组织“国乐社”,吹拉弹唱,弦歌不绝;有的开办“摄影社”,给多彩的校园生活留下珍贵的记忆。
张伯苓校长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了“以德育为万事之本”的教育思想。1934年,他总结南开30年的办学经验,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南开中学传统的大量德育活动至今仍具有鲜明的特色。当代南开中学很好地继承了德育传统,同时又依据当今社会及教育的特点,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在德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学校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具有南开特色的德育工作框架:在大德育观指导下,抓住1条主线,强化2支队伍,办好3个学校,活跃4个社会实践基地,坚持5项制度,完善6个系列教育,实施“一主三自”教育,构建学生主动发展机制。主要内容为:“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教育主线;强化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办好青年党校、少年团校、家长学校;建设完善革命传统教育及“手拉手”助贫基地、学军及学农基地、科技实践基地、社区实践基地;坚持班干部轮换制、高年级学生任低年级学生辅导员制、学校管理班制、学生任校长助理制、义工制;完善爱国主义专题系列教育、政治方向专题系列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专题系列教育、健康心理品质专题系列教育、法制专题系列教育、中华民族精神专题系列教育;实施“一主三自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发展,自学、自治、自律。
南开中学一贯具有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到校演讲的优良传统。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学校传承办学的成功经验,于2010年开设南开公能讲坛。南开公能讲坛的“公能”二字,取自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2010年8月,由南开中学知名校友、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率先开篇,以“追寻南开精神的‘DNA’”为题作报告,受到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赵启正在报告结尾安排的现场提问,更将讲听互动推向高潮。此后,南开中学陆续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到校作报告,他们有——科技教育界: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穆特、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廖理、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龙以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于沛、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政治经济界:原国务委员唐家璇、科技部原副部长程津培、经济学泰斗吴敬琏、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文艺体育界: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白岩松、徐俐;军事界:周恩来总理秘书纪东少将、军事战略家金一南少将等。
南开公能讲坛,链接起学校教育与时代脉搏,为德育注入时代特征,让教育的内容更加鲜活,让教育的形式更加灵动,让教育者的新知传播更加前端,让受教育者的成长历程更加充盈。中学教育理应拓展促进学生成长的路径,南开中学公能讲坛为此作了有益的探索。
为了弘扬南开公能讲坛的文化成果,使本校师生回味和消化报告内容,使外校师生弥补无缘现场聆听的缺憾,学校将2010年8月迄今的报告稿整理成文,编成并已出版了《南开公能讲坛录》第一辑、第二辑,实现了报告内容的二次传播。
南开中学还大力倡导学生“自学、自治、自律”。建校初期,张伯苓校长就提出,“本校教授管理,惟在引导学生之自动力而已”,“一为先生之辅助,二为诸生之自治。夫然后先生之力渐减,学生之力日增”。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南开中学不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的一切活动包括学校管理,也成为学生锻炼综合能力、体验组织管理的大课堂。比如,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设立了学校管理班制,每周有1个教学班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一日生活管理,包括卫生清扫、食堂秩序和宿舍秩序的维护、学生自行车的摆放和管理、学生5项评比的检查和管理、接待国内外访客等。管理班还要选出“校长助理”协助校长处理日常事务。通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加理解学校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的意图,师生之间的默契程度增加了。
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一名学生在担任“校长助理”工作后在总结中写道:“我尤其难忘的是星期一的接待任务。这是对我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因为平日我不善言谈,更不愿与陌生人交流。领导与专家到学校参观,我虽然感觉有点犯难,但明白决不能临阵退缩,于是大胆地走上前去主动问好,并热情地为客人引路,大方地回答了客人们提出的问题。在接待过程中,我发现与人交流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困难,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社交、语言表达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在一周的管理工作中,我不仅体味到了劳动的艰辛,懂得了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己的主人翁责任感,树立起了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宝贵的实践机会!”
为了引导学生走出自我小天地、迈入社会大课堂,学校逐步完善了四大社会实践基地,以加强对学生的“体验教育”。一是革命传统教育及“手拉手”助贫基地。学生与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学生建立“一帮一、手拉手、结对子”的共建关系,与农村娃共同参加劳动;听取革命老区抗日爱国斗争的报告,体验山区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习生活。二是学军及学农基地。通过学军、学农和参与社会实践,学生拥有了在过去的生活中几乎不曾有过的忍受疲累的经历,这些经历比任何一种说教都更加有效地教会了他们忍耐、体谅和坚强。三是科技实践基地。学校在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清华大学“核能院”建立了科技实践基地。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基地听教授的科技讲座,与专家座谈;参观核反应堆和清华大学校园;参观航空博物馆和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四是社区实践基地。在学校所属区、街的一些单位建立学生社区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在大力加强“体验教育”的基础上,学校还根据当前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2001年起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义工制”。这是由在校学生向社会(主要是社会公益组织或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服务的机制。开展义工活动是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回报社会、服务社会,从小培养社会责任感。同时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以便今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义工制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开展义工活动。每名学生全年要完成50小时义工服务,具体时间分配为每学期各8小时,暑假20小时,寒假14小时。义工制要求班班有基地,人人有岗位。通过实行学生联络员制、班集体指导教师制及学分制,对学生义工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具体实施过程是:学生自由组成活动小组,自主确立义工活动内容和地点。每组选出1名责任心强、积极性高的学生任联络员。该生一方面组织本组学生自主选择和自行联系建立义工活动地点,另一方面负责与学校沟通,及时反映学生活动中的情况。德育处人员和各班班主任担任辅导员,对学生义工活动给以指导和必要的检查。学生每一次活动学校要求有活动时间、内容的记录和联络员签字,联络员对小组内每个学生的活动表现要有阶段性评价,每个义工活动地点的负责人要对学生的实际表现有阶段性的评价反馈。每阶段义工活动开展前后,都要进行充分的动员和总结。工作开始前,各小组要上交活动计划,由德育处审批,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各班要进行总结,学校也要组织典型团队在全校大会上总结交流。最后,依据学生做义工的表现,给以相应的学分,实行学分制管理。
除在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图书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长期坚持的基地活动外,还采取许多新颖的形式。如:高二文科班利用春节,在文庙举行了中国传统文化宣讲活动,有的学生到临终关怀医院照顾病人,有的慰问农民工并为其子女讲课,有的担任交通协管员,有的为社区困难家庭学生进行一帮一学习辅导等。在多种活动中,“服务公益,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学校认真贯彻实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天津市中小学艺术教育规划》,加强对艺术教育的管理,制定教育目标和内容,采取恰当的教育途径与方法,推动艺术教育健康发展。制定了新形势下艺术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塑造健全的人格,从此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学校建立健全艺术教育体制,形成了两条途径:一是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艺术教育。七、八、九年级每周开设音乐、美术必修课程各1节,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每周开设艺术必修课程1节。二是在各年级开设艺术选修课,扩大艺术社团规模,实行学分制,进一步深化学校艺术教育。
2011年12月,南开中学艺术中心挂牌成立,作为合唱团、交响乐团、民乐团、舞蹈团、话剧社、京剧社、相声社、电声乐队等11个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阵地,聘请姜宝林、李起厚、刘颖、易娟子、孟超美、董俊杰等艺术家担任艺术总监,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学校每年对艺术教育活动投入大量经费,仅2011年,学校在艺术教育上的投资就达400余万元。
校友申泮文院士在回忆文章中说,“六年的中学生活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我的一生,对事业的追求和付出是我从南开中学获得的动力,这动力的源泉就是南开精神”。他所说的南开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是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南开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热爱科学、热爱文化、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南开精神还包括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南开精神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代名词。南开中学的体育教育在近代中国体育发展史上是可以大书特书的。张伯苓校长本人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先驱,他曾经担任“中华业余运动总会”会长和“远东运动会”会长,不遗余力地为推动我国早期的体育运动贡献了力量。南开中学的体育运动水平更是华北之冠。南开精神还包含公民的基本道德修养,其中包括思想品德的陶冶,提倡团结、友谊和尊师爱生等。南开中学的校规十分严格:不许蓬头垢面,不许言语粗野,不许奇装异服,不许随地吐痰……对饮酒、吸烟、赌博、早婚、考试作弊更是严加禁止。南开精神还代表了“穷干、硬干和苦干”精神,南开中学的全部历史是一部奋斗史。
周恩来总理是南开精神的杰出代表。那时南开中学的学制是初中2年、高中2年。从1913年8月至1917年6月,周恩来一直在南开中学学习,并且在学校住宿过集体生活。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良的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并以“国文最佳者”获得特别奖。周恩来在南开就学的4年里,志向远大、品学兼优,被张伯苓称为“南开最好的学生”,被严范孙评价为“具有宰相之才”。学校保留有周恩来在学期间大量的翔实的珍贵资料。“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一直是南开师生的人生信条和理想目标,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南开学子成人成才。
老校友赵启正在南开公能讲坛发表演讲时说:“我们从母校毕业以后,常常会想,南开给了我们什么?也许可以说,是南开的‘DNA’留在了我们身上。南开的‘DNA’是什么?当然就是南开精神——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大家都知道,允公允能的教育思想形成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它的内涵也在发展。南开精神具体的形象就是周恩来,想到他,想到他的人格、他的贡献和他的伟大,就会知道,拥有这样精神的‘DNA’,将使我们无往而不胜,并且为国家、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南开人拥有的与别人不同的资源。”
“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教育,对南开学生来讲,贴近学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很强的感召力。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典礼,学校以各种方式使“像周恩来那样立志、学习、实践、奋斗”的声音不断在校园中回荡,周恩来上学期间的作文“茫茫华厦,中流之砥柱之伊谁?”在学生中广为传诵。在传承南开精神的过程中,南开中学将“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作为教育主线,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成立组织。
在校友赵启正和学校党组织的提议下,2010年8月25日,学校成立了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是南开中学师生和校友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在学校理事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的工作宗旨是充分利用学校现存的丰富史料,与相关机构、团体合作,搜集、整理、学习、研究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轨迹,学习周恩来的理论思想、人格魅力、精神风范、品德作风,使周恩来的精神发扬光大、代代相传。老校友赵启正任荣誉组长;南开中学党委书记孙海麟任组长;周恩来总理的亲属、中新社原副社长、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德,周恩来总理的亲属、财政部离退休干部局巡视员、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建,周恩来总理的秘书、武警指挥学院原副院长、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顾问纪东少将,周恩来总理的卫士、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高振普少将,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全国人大代表邢燕子,天津市宝坻区政协原主席侯隽,今晚报社社长、今晚传媒集团董事长贾长华,天津日报社总编辑王宏,天津市广播电影电视集团管委会主任万克等9人担任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的顾问。
二是精心组织活动。
新生入校,接受具有南开特色的“入轨教育”,即:进入南开轨道的教育。“入轨”的第一课就是“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教育。组织新生参观校内的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纪念馆和宿舍,观看《与周恩来同窗岁月》电视剧,观看学校话剧社演出的《周恩来在南开》。
3月5日是周恩来诞辰纪念日和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纪念日。一位是共和国总理,一位是普通的士兵,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每年3月5日,南开中学都在瑞廷礼堂召开“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暨表彰先进大会”。对一年来在德、智、体、美各方面表现突出或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带着深厚的感情学习研究周恩来总理,将周恩来的精神发扬光大,是每一个南开人的神圣使命。每年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师生到周邓纪念馆进行祭扫活动。此外,在1月8日周恩来总理的忌日,学校还组织学生到觉悟社旧址举行参观和纪念活动。
三是创建“周恩来班”。
为了进一步推进“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主线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学校特设立“周恩来班”荣誉称号,以表彰在各方面表现最突出的班集体。
其创建程序和基本条件如下:凡班风积极向上、精神面貌良好的班,均有资格申报“周恩来班”荣誉称号,各班应以申报为契机,不断完善本班的各项工作;学校对各申报班进行综合考评,每年在全校范围内评出一个“周恩来班”,评比结果在每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公布,并在“三五”表彰大会上正式授予该班荣誉称号。“周恩来班”围绕“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教育主线开展卓有成效的班集体教育活动,全班学生熟悉周恩来总理的光辉事迹,学习周恩来总理的伟大精神;“周恩来班”的团员占本班人数的100%,入党积极分子占本班人数的30%以上;在校内各项文体活动中表现积极并获得良好成绩的班将被优先考虑,能开展具有本班特色的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外社会实践、获得良好声誉、在学生中具有号召力的班将被优先考虑。
“周恩来班”的学生,与抚顺“雷锋班”战士,建立共建关系。学生与战士通过面对面交流、书信来往、网上聊天等形式,畅谈人生理想,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成长进步。
四是建立实践基地。
学校把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等作为学生实践基地,每逢休息日和寒暑假,学生轮流到基地担任义务讲解员,在讲解中更深切地感受到周恩来伟大人格的魅力。
五是编撰教材,开设课程。
作为学习和传承南开精神的重头工作之一,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成立伊始,即由该小组和南开中学德育处成立了校本教材《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编写组。有多位教师参加校本教材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编撰工作。经过讨论和研究,编写组为校本教材提炼了编辑思想,教师们利用暑假完成了各自的编撰工作。2010年9月,各部分初稿交由学习研究周恩来小组秘书长、南开中学校友李群进行审核和初编。此后,再由南开校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南开中学校友周鸿飞总集成,担当全书统稿。最后,孙海麟书记终审书稿并撰写了序言。
2011年5月,为了使《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更突出南开特色,更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天津教育出版社的指导下,南开中学再次组织力量,对原书稿做了较大修订和编撰。修订后的《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以周恩来总理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形成按时间顺序铺排的线性结构。全书分为第一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章“南开最好的学生”、第三章“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涯”3个板块,其中落笔的重点在第二章,突出了周恩来在南开中学求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便于目前在校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会周恩来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轨迹,以及如何在青少年时期奠定一生的发展基础。
教材编撰完成后,学校还适时地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学习研究周恩来的选修课程,每周2课时,争取以每2年为1个单元,保证50%的在校生系统学习过该课程。
六是树立榜样群体。
崇拜偶像是青少年的天性,南开学生的偶像不是歌星、影星,而是自己的校友。近几年,学校先后邀请了刘冬生、梁思礼、吴阶平、王大中、程津培、申泮文、龙以明等数十名院士校友,来母校与学生进行互动,深受学生欢迎。两位共和国总理及一大批杰出校友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爱祖国、爱南开、爱科学、求真知的氛围在南开校园更加浓厚。
基础教育是拔尖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的启蒙阶段,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天津市南开中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已具备培养这类人才的基本条件: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虽逾百年,历久弥新;40字镜箴(容止格言)让南开人坚信“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爱国爱家爱校、教育强国、无私奉献、自强不息、学以致用、改革创新,是对南开中学“公能教育”的基本诠释。2010年12月,经天津市人民政府申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评审通过、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南开中学“关于探索建立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学校贯彻科学的教育思想,创设多元的教育环境,搭建宽广的发展平台,在知识基础、认知模型、推理策略、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培养,为拔尖创新型未来人才脱颖而出铺路和助力。
学校稳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富含南开要素、具有南开特色的学校管理架构。一是建立“南开中学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行学校管理体制重大改革。天津市原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南开中学1967届校友孙海麟任南开中学理事会理事长,兼任学校党委书记,领导学校开展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成立“南开中学教育基金会”,调动社会力量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奖励和激励机制,激发广大教师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成立南开中学“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领导小组”。马跃美校长任组长,教学处和科研中心作为主要责任部门,一线教师全员参与,负责拔尖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具体工作的实施。
建立六年一贯制“拔尖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实验班”。2011年开始,招收140名具有发展潜质的小学应届毕业生,通过拓宽基础、群体熏陶、个性培养、挖掘潜能,并与高中“拔尖创新型培养人才实验班”上下贯通,形成初、高中联动培养机制。
与多所“985工程”高等院校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及高等科研院所如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完成校园环境改造提升工程,包括校园绿化、景观改造提升,伯苓楼、含英楼、西楼、北楼等的改造加固,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备、育人功能更加凸显。完成数字化平安校园工程。实现7×24视频监控校园全覆盖。
建设“南开中学体验创意中心”。为探索拔尖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方式,南开中学与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联手建设“科技新体验实验室”,在含英楼建立“南开中学体验创意中心”。规划建设16间尖端实验室,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8间,包括: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总体设计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2间,西安交通大学总体设计的传统工坊1间、现代工坊1间、陶艺坊1间,中国科技大学设计的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实验室1间、语音处理实验室2间。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设计的航天体验馆、机器人设计实验室,清华大学设计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北京大学设计的有机化学实验室、无机化学实验室,天津大学设计的建筑科学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设计的船舶实验室等正在筹建中,年内将基本建设完成。“科技新体验实验室”的建设,将中学与高校联合培养未来人才的工作具体化,既发挥了高校的引领示范作用,又为中学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平台。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快体验创意中心建设,并通过开放参观、开设选修课、开发配套系列教程等形式,充分发挥其在拔尖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
南开中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从内容上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起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能力。课程包括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信息学等,以国家课程为主。
拓展性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提高点。注重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发展学生的各类特殊才能,使学生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如:在初一年级开设物理兴趣先修课,在初二年级开设化学兴趣先修课,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兴趣。开设考古发现、摄像技术等6门选修课;增设2节体育选项课,开设包括火棒操、瑜伽、网球等6个体育项目。英语学科在原有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Look ahead”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英语水平,增设由外教执教的英语口语课和外教参与的第二外语选修课(包括德语、法语、日语、韩语);数学学科成立数学兴趣社团等。
研究型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点。着重进行专题性和综合性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开展以课题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开展社会调查、小组交流、合作探究;以“科技新体验实验室”为载体,让学生接触和体验当今科技前沿,再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校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位工作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配备1名学科专业指导教师和1名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师。
健全“一次考试、两次培训”的教师培养机制。每年组织1次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考核,每年寒暑假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技能、教育理论的封闭培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创新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开展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研究型、专家型教师。2011年共批准立项小课题24个,在小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通过修缮提升校史馆、组建南开中学校史研究中心,挖掘南开文化,传承南开精神,为拔尖创新型未来人才培养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主线教育更加深入,形成南开独有的育人特色。学校于2011年12月16日与周邓纪念馆签署“学习周恩来实践基地协议”,注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学校整理编写了15万字的校本教材,使学习活动课程化、制度化。
凝练文字,固化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成果。2011年,学校共编写7本书约182万字。包括《南开校史研究丛书》、《天津南开中学年鉴2011》、《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读本》、《南开公能讲坛录》等,均已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每次走进天津市南开中学,都能更深地体会“南开”二字的分量。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仿佛给“南开”二字镶上了金边,灼灼其华,令人目眩。而当你细细品读,方知南开真是一本大书!从书中读到的是取之不尽的智慧、阅之无穷的感动,从书中“走”出的是历史沧桑的背影、光辉灿烂的人格。近来,“开明国语课本”、“商务国语教科书”等一系列“老课本”成为出版界的宠儿,众人捧读、激赏。我由此想到,无论是“老课本”还是“老学校”,人们之所以愿意走近它,触摸它,是因为它们虽然极厚重却又不难懂。用简朴的方式传达教育的内容,实现教育的目的,从这一点看,“老课本”和百年南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她的历史,读她的现在,你才能读懂南开。
(责任编辑 邓 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