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听课或观看课例时,我们往往看到教师一问一答。并且有些结论完全由教师包办,这些做法有悖于课标教学理念,忽视了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在科学课的设计中,要有问题链的意识,在科学知识和学生前概念之间要搭建一条有效的问题链,由浅入深地将学生引入到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上。教师不但要吃透教材,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经验,预设问题,这个问题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层层引入。将学生的知识与经验与抽象的科学问题联系起来,使预设目标得到生成。
在传统课堂中,一个优秀的教师,课讲得越好,讲的内容越多,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参与课堂的机会越少,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能力。而当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之后,当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刻,而且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和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而这些,即使是再好的教师也讲不出来。
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到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有句话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课堂上,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提问,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状态。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要依靠“海平面”之上的读书所给予教师的理论知识之外,更要依靠“海平面”之下的内隐于教师实践之中的“行动中的知识”,并且这种内隐于教师实践中的知识更能为所有教师的教学改良做出贡献。教师对于影响专业活动的知识或理解,不仅仅是通过培训或从外面专家那儿“获得”,更主要是依赖教师个人“探究”和“发现”之后的反思,反思自己的经验与不足,进一步指导“探究”、“发现”。
(责任编辑 韩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