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龙
导学案:课堂文化建设的有机载体
■王建龙
王建龙,天津市静海县实验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理事;著有《高效教学》一书,主持教育部立项课题、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等的研究工作,在《天津教育》等刊物上发表30余篇文章。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形象一点说,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指南针。好的导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因而,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和品质。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稿不同。传统的教案或讲稿往往只考虑教师怎么讲,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导学案则与之相反,它强调的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按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方案;导学案不仅强调学生的学,也不忽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最终实现学到什么程度的目标。所以,导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其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静海县实验中学成立于2002年,确定了自主教育的办学理念,为了更好地实施学校的理念,教师们先后去了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等学校学访。去东庐中学学访,第一次见到了讲学稿,感觉这对以往的教师备课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我们首先分析、探究了讲学稿背后的教育理念,认识到东庐中学在以学为本的道路上走得快也走得实在,为学生想得更多,体现教为学服务的程度更高。所以,我们学习借鉴了这一经验,因为,他们的办学思想与我校非常一致。但是,对讲学稿的名称我们却作了一番思考,感觉讲学稿在名称上突出的是教师的讲,教师的“先导”毕竟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突出学生的学,因此,我们将讲学稿更名为导学稿,意欲突出“导”与“学”两个方面的功能,后来把导学稿改为“导学案”。由“稿”变“案”,是想让它既体现出不仅与导学稿有关,也是由教案发展而来。另外,导学案更加强调要体现我校的教学理念,在内容上也比导学稿更丰富了,譬如专门设置了“学法提示”与“教学反思”等。
经过几年对导学案的反复修改和使用,我们对导学案有了如下的深层认识。
第一,导学案表面上是一张纸,但是它承载了一个体系,包括教育思想、改革目标、教学原则、设计原则、课堂模式、学习过程的几重建构以及效果评价(达标程度的检测)等。
第二,导学案设计的理论依据。我们研制导学案的理论依据,一是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导学案是一个由不同要素“结构”而成的整体;二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操作是学习的主要方式,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操作物”;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外因关系原理,内外因有机统一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导学案是把内外因结合起来的“媒介”。
从新课改的角度看,导学案的设计体现了三个理念:一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二是探究是学生学习取得效果的有力途径,导学案是帮助学生探究的路线图。三是教师是引导者,导学案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很好地展示给学生。
第三,导学案的价值目标。它是课程建设的表现形式。首先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机建设,凸显方便学生学、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所以,一方面深度挖掘教材,另一方面解构与重建教学内容体系。这也正是“实验”内涵挖掘的所在。
第四,导学案反映了我校的教育思想,即学生第一和教师第一的思想。包括:教师观、学生观、教育观、课程观等。教师观,教师是播火者;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决定者,没有教师的会教就没有学生的会学。学生观,学生是待点燃的火把,不是容器;学生需要教师教育和引导。教育观,教育是润泽生命的活动,只能阳光,不能灰暗;只能高尚,不能阴暗;教育的目标只有前进,不能重来。价值观,一个人的存在就是让他人感觉到幸福,能激发他人的抱负而不成为别人的包袱,必须让自己变得比较优秀。过程观,有过程就有生成,没有生成的过程是浪费生命。课程观,课程是人类智慧集大成者,要以敬畏的心态揣摩它的价值,吸吮它的营养。所以要好好读书,好好建构知识。
第五,导学案的设计要领。一是内容的呈现方式是问题。问题的功能在于驱动学生思考、探究,从而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然转变。二是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要反映内容的价值要求。这个逻辑联系就是桥梁,把前后知识有机衔接起来,有利于学生建构。三是教学目标与环节安排的功能相呼应。哪一个环节是要实现哪一个目标的,必须清楚具体。所以,整篇导学案的设计不是以模式的四个步骤为模板的,而是以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为依据的。
第六,教材是课程价值的载体,新课改的理念都融汇在了教材的内容与编排体例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用好教材,推行师生共用的导学案是必要的,因为用导学案可以把课程的价值落到实处。着眼于学生的用,着力于学生的会,“导学助学”是导学案的本质所在。一份比较成熟的导学案要经过初备、审核、再备、签字印刷四道工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份课时单位的教材解读,它减轻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使用负担,化解了学习内容的难度,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学习策略和技术的支持,加速了学生学会的进程,更有利于中等生及其以下水平学生的学习任务落实。
第七,导学案是教师备课的载体,是上课的指南,它有机地把备课、上课连接起来,可以说导学案是课堂的智慧存在形式。导学案既可以带动并完善校本教研,特别是集体备课形式,也可以驱动课堂形成有序并积极的生命交流互动。在这个生命交流互动过程中,不仅带动了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也使学生快速形成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导学案是学校教学乃至整体工作的杠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第八,由导学案本身推及的卓越文化的形成。我们在使用与认知导学案方面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移植东庐中学讲学稿,起名叫做导学稿→改变名称导学案→单一定位导学案为教案学案→以导学案为改革载体备课的载体课堂模式的模板→导学案融汇了教育思想等大集成。这个变化过程反映了我们的思考是双向与多维的,既着眼于对其的完善,又不断地进行审视与反思,这个过程也就是我们的文化意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如何为、为的如何”这个思维模式,逐渐形成卓越文化的基本内核。卓越文化的必然之意,包含了课堂教学的高效,包含了课程的建设,包含了人的内涵发展。可以想见,一份导学案,承载了鲜活的人文使命,所以,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张 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