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芬
(天水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西北农村地区小学德育实效性探讨
——基于天水XX学校的个案研究
杨瑞芬
(天水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基于对德育地域文化性的理解。西部农村地区有着自身的文化背景,这在根本层面上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这种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德育课的教学;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美德在我心”课程的开展。文化在制约德育发展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所以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从文化入手。此外,要发展教师的道德专业素养,并在教师教育中创新德育教师培养途径;德育课程要从平凡的生活资源中获得更多滋养;学校更深刻地践行新课程德育教学理念。
实效性;学校文化;隐性课程;“美德在我心”
西北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发展的巨大限制,但是在贫困的土壤上依然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甘于奉献的、朴实无华的教师。他们有着憨厚踏实的个性,有着深沉、冷静的教学反思,更有满腔热情和教育才智。正是这样的优秀品质给该地区教育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随着以天水两区(秦州区和麦积区)五县(甘谷县、清水县、武山县、秦安县、张川县)为主的地区对“美德在我心”课程的引进,加之近年来高师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密切合作,西北农村地区德育实效性不断增强,职后教师的德育专业素养不断提升。
XX学校是天水麦积区农村的一所小学。小学在山上,因为近些年有顶岗支教的学生持续在该校实习,笔者有机会持续地在这所学校开展行动研究,在学校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去深刻感受教师教学改革中艰辛的探索和持续的努力。李老师是该校一名年轻的班主任,他入校后便很用心地进行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两年后被学校调到新成立的团支部工作。工作上任后,他积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从感情上理解学生。在冬天的晨跑中,他通过体育锻炼——山间晨跑来渗透品质教育;通过在班级中成立“先进团支部”来为学生树立榜样。据学校统计,他所培养的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没有一人想中途退学;更可贵的是学生毕业后在为人处世方面表现出很好的道德素养。正是这样一些好教师的品质激发起我对德育实效性的进一步关注、探讨与追寻。
赫尔巴特认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这里的教育即广义上的德育。从这个层面理解德育可以回归其本来的意义——德育蕴含在学校的一切工作中,特别是各科教学之中;道德教育需要依托教学工作获得实效。德育实效首要的是真正地关注学生心灵、思想的成长及良好生活习惯和方式的养成,而区别于德育的形式化、表面化、空洞化。说到底,真正的德育就是从关注孩子们美好心灵的成长开始,逐步引导他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能够很好地建立适合于自我并悦纳他人的生活样式;在思想形成和生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逐步获得相应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品质。德育好比是教育的心脏,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德育的带动下方能更好地运转。在此意义上,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引导学生具有从善的思想,形成善的行为。培养一个有德性的人应被纳为学校教育目的之一,正如檀传宝教授所说“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
然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往往只看到了狭隘的德育内容——专门的道德教育,而没有看到教育全局。部分农村地区的德育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更不能保证从道德品质、政治素养、思想品质、法律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各方面予以引导。从当前实际出发,学校可以对德育工作怀有“守一而望多”(借用檀传宝教授对德育内涵及外延阐释的说法)的心态。“守一”即坚定地保障德育课程的实施,包括德育学科课程的设置——德育作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开设,活动课程的设置(有学者认为活动课程是德育的主导课程)以及作为学生成长潜在影响因素的隐性课程的深入挖掘。“望多”则需从学校全局看到德育工作的深刻内涵,教育无小事,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渗透着德育的巨大力量。这种态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影响德育实效性提高的主要因素。
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渗透着德育,德育实效性的提高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紧密相连。在XX学校,我通过对学校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的深度访谈及对师生的抽样调查,凝练出以下影响德育实效性提高的四个主要因素。
新课程改革在西北地区的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地区文化及学校旧有制度的阻碍,但经过多年的沉淀,学校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到学习结果的评价,从课堂教学改革到课后作业布置,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在对XX学校教师的访谈中,A老师描述了自己对学生道德操行评语的改变;B老师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守规矩、守纪律的评价模式,而是用“符合人性的方式培养人”;C老师则注重对学生运动、音乐等兴趣爱好的培养。这些转变为德育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中,德育过程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到学生心灵的真正成长中,教师通过对学生兴趣、情感、个性等的关注帮助学生获得成长。
1.德育学科课程
小学德育课以“德育与生活”、“德育与社会”课程单独设立。在新课程改革之初,学校教师普遍认为这种学科课程并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如C老师描述本校的德育课是形同虚设,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学期末给学生随意打成绩来做样子;D老师说学校的德育老师直接把课转让给外语或数学老师(摘录自2010年4月访谈资料)。教师这样对待德育课,首先是因为教师把德育课等同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知识教学和分数测评,否认了德育过程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其次是由于德育教师对德育课的实效产生困惑后往往采用逃避的办法——把课转给其余教师,随意给学生一个不真实的成绩或评价;再次,学校缺乏一种解决问题的校本研究文化氛围。
然而,在新课改推进的过程中,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使教师对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教师逐步更新德育教学观并从中获得观念中的成长;同时,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展为教师彰显个体知识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这样,德育课教师对德育课逐步具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一定的驾驭水平,从而提高了德育课自身的实效性。
2.综合活动课的德育实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活动性的新课程,这一课程注重德育对个体的发展性功能,注重德育过程的全面性,注重德育主体的活动体验性。西北农村地区可以结合自身自然优势,进行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从而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这一新理念依然没有被更多教师接受,但仍有一些年轻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上文提到的李老师原先是学校一位年轻的体育老师,由于工作需要,被安排承担学校的团委工作。在学校没有一名团员的实际情况下,他首先展开了团员培训工作。他根据需要选择培训内容,对各班优秀学生进行英雄人物故事性的思想教育,并配合相应的竞赛活动。培训工作开展四期后,他发现,凡是参加过团员培训的学生很少对学习采取逃避的态度。这证明,他的尝试是成功的。此后,他对自己的教育改革更加有信心,更主动地开展多样的活动,开始组织晨跑。晨跑不仅利用了山区优势,而且可以很好地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不断设定晨跑新路径,从围绕村路到爬山;他也特别注重特殊情况下及时调整活动安排。如果遇到下雪天,他会考虑学生们的布鞋是否会因浸泡而进水。这既体现了教师的关爱,更体现了细节中所孕育的教育的真正力量。美国教育哲学家尼尔·诺丁斯提出了关怀理论,强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怀一切生命,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被关怀,关怀与被关怀同样重要。而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不正是培养学生关怀精神的最好方式?孩子们在被关怀的同时才能更好地学会关怀别人。这位教师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正蕴含着德育的真意。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认为隐性德育课程专指对学生的德育起到非正式影响的各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及课堂奖励方式等。隐性德育要素通常是隐藏的、无意的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经常有效地对学生发生影响,如社会准则、规范,集体道德气氛、个人的优秀品质等。所以,隐性德育课程的实效性与学校文化对个体的长期影响直接相关。学校文化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所有成员所共同追寻的价值观念,而且经由不断的实践活动在学校发展中不断积淀,作为动态的影响因素不断浸润着学校中的所有成员,特别是他们的价值观念层面。“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它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1]隐性德育课程的实效性与学校的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引导紧密相连。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在他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2]
西北地区的教师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性格:师生关系是保守的,同时又是纯朴而真诚的。正如学校校长所说“教育集中在一个教字,包括教知识与教学生,对于知识的教学——教无定法,而对于学生要有一种严爱——真诚,交心,无私,发自内心的爱,像老师又不像老师,像朋友又不像朋友,像同学又不像同学,是一种长远的爱,这种爱使他们先成人后成才。”(摘自2010年3月与甘肃省临洮县一学校校长的访谈录)这里的学校经济条件是有限的,“学校建校时条件很差,试卷只能自己刻,然后去一页页油印。教师只有几个。当时发扬三苦精神:领导苦抓,教师苦教,学生苦学。三方面就象麻花绳的三股力量,要苦干。”(摘自2010年6月笔者与天水一学校校长的访谈录)教师的辛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生在相对艰难的学校住宿条件下维持着学习生活,这些无不构成积极的隐性德育影响因素,学生在一种坚强有力的上进心引导下成就着自己的学业。
2010年暑假,XX学校在潘石屹先生的资助下派出第一批教师——四位年轻班主任教师去北京“美德在我心”机构学习。这四位教师经过十二天的培训和对美德教材的深入理解,为学校带回了新的德育教学思想和方法。①这里的收获来自于儿童美德教育回访中诸位教师的发言。文章的写作与天水众多小学德育教师特别是天水市教育局高峰老师和小学董校长给予宝贵的学习机会是分不开的,特表感谢与敬意。
为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期间,通过问卷星形式进行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主体进行调研。调研选取苏州、无锡、徐州、南京、盐城等地江苏省15所高职院校,共收到1 265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毕业学生创业现状及创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其中大一学生180名,占14.2%,大二学生465名,占36.8%;大三的431名,占34.1%,已毕业的189名,占14.9%;男生385名,女生880名;理工类专业1389名,人文经管类715名,艺术及其他类164名。
“美德在我心”品德教育课程为学校德育提供了19个美德:整洁、礼貌、温柔、责任感、诚实、帮助、团结、耐心、服从、快乐、慷慨、善良、勇气、和平、爱心、友爱、感谢、同情、服务。(19个美德有相对应的一套教材)其中每个美德的教学分为10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通过采用视觉教材和提问的方式,向孩子介绍所学的美德概念;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帮助孩子背诵相关的引言,以记忆美德的名称和概念;第三课时的内容是通过游戏和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美德的概念,并在实践美德的过程中体会其对自身的影响;第四课时的内容是借助《美德在行动》丛书中真实的生活图片和短文,在美德实践中介绍行为结果。给孩子读这些书也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在实践每个美德时所需要的具体语言技巧;第五课时的内容是在挑选孩子们美德行为照片的同时让他们进行讨论和角色扮演;第六课时的内容是教孩子们唱传递美德信息、经过特别创作和挑选的歌曲,营造一个快乐的气氛并帮助他们长期记忆所学过的概念;第七课时的内容是在游戏中向孩子们提出反思问题,来帮助他们理解美德在自己生活中的应用;第八课时的内容是让孩子们参与到一个具有创造性而简单的艺术活动中,以此帮助他们加强对课程主题或他们所背诵引言的理解;第九课时的内容是邀请孩子在纸上创作绘画,描述出他们自己对美德的理解,这个创造性的活动将帮助孩子回忆他们对美德概念及应用的理解;第十课时的内容是巩固前9天所学知识,复习背诵的引言和歌曲,重述大家最喜欢的故事,也邀请孩子在小组里对他们所创造的作品进行描述,进一步深化他们对美德的切身理解和鼓励他们运用相关的语言。[3]
这套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活动样式与新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可贵之处更在于为学校教师提供了生动的教具、学具、游戏、故事等。四位教师不仅把所学与学校全体教师分享,更创造性地在学校开展美德课程。他们结合生活环境对美德教材进行改造和创编,进一步形成校本课程。不仅增加了秩序、荣誉、自由、纪律、梦想等美德,而且在学校走廊、教室的布置中因地制宜地绘制孩子们所向往的美德世界,并把美德成果予以展示,甚至把上下课铃声更改为当月的美德歌曲,对孩子们上下课进行善意的提醒和美的熏陶。特别是通过自发创作和挑选学生生活中的小故事来示范美德的运用,通过身边的故事启发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些美德,并为他们提供一种语言工具来向别人描述所学美德。
美德在我心课程经过教师的本土化发展,为学校德育课程乃至新课程改革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更进一步促进道德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和日常行为中,也促使教师走上了自觉修养德行之路。
下面,笔者将在对XX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断提升的真切观察和感受的基础上,尝试总结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途径。
学校文化建设既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更包括精神文化的建设,三种文化样式交互影响。物质文化建设涉及到学校的建筑设计、教室设计、校园招贴画和标语,甚至包括学生校服制定等细节工作,这是学校道德文化的外显。学校制度建设关键指制度制定的人性化,重视制度的隐性价值,重视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同时,强调对学生理性批判能力的培养和独立选择能力的培养;尤其关注班级制度的建设,班级制度的制定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环节,这一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一所学校营造的良好的师生交往文化是滋养师生情感的甘霖,能够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陶冶,增强人与人之间真诚、友善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和人生态度。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的长期工作,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学校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彰显隐性德育课程的巨大价值。人类的道德情操正是通过良好的环境熏陶而成,学生公正、民主的品质也是在一个团结、民主、公正的团体和氛围中中逐步形成的。
课堂文化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时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观念文化,[4]其中观念文化为首要,制度文化为桥梁,时空文化为物质基础,三者相得益彰。
这里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建构师生良好的情感互动为例来分析。情境教育理论表明,知识形成于具体的情境中,同时人在具体情境中能够获得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的全面发展。道德过程正是一个起源于道德认知、形成于道德情感、加强在道德意志,最终落实到道德行动的综合过程。其中道德情感是连接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桥梁。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特别要通过自身的亲和力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而使师生间充满真情的涌动和流通,激发孩子们成长的情感智慧。
师生的情感互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更可以激发学生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使之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工具理性并驾齐驱,从而为工具理性提供正确的导向,这正是道德教育的主旨所在。师生的情感互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理性,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交往的良好的伦理关系——师生双边互动的形式或内容都必须符合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伦理规范要求,[5]形成正确的伦理价值观,为今后的人生路奠定很好的交往习惯和诚实、守信、谦让、尊重他人等优秀的品质。
所以,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增强需要德育课程的生活化,这不是对课程的平庸化,而是使德育回到“人间烟火”,回到大众的普通生活中。在生活中追寻应有的道德价值,使道德真正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和谐健康的交往气氛,使大众共同追寻生活中的真、善、美。
德育教师不仅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更要通过情感的陶冶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其拥有较强的道德意志和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能够为学生道德的成长创造适宜的情境,使他们感同身受,在知识、情感、意志及整体的个性上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升。
在教师良好的综合素养基础上,德育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首先,要深入理解德育的内涵;其次,要努力分析信息时代背景下社会道德风尚对学校德育效果的深刻影响;再次,还需从众多教育家,如杜威关于德育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法中寻求思想力量;最后,要切实从实践文化土壤中寻求本土支撑来改善德育工作。作为一名德育教师需要坚定而又执着地在对真与美的追求中更好地达成善的效果。
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按照语文、数学、外语及音体美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尚未对德育进行专门方向的确立。这导致了职前德育教师专业素养的严重缺乏,进而深刻影响到职后德育教师的全面发展。德育教师的培养需要经过道德系统知识的学习、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训练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四个阶段,言行不一、德性不好、甚至对儿童道德发展规律一无所知的教师无法胜任德育工作。高师院校不仅应该把德育教师的培养设为独立的培养方向,更应该在已经具备的各方向的课程设置中设立德育学科指导课程,进而使职前教师具备更专业的道德素养,使他们在真实的生活和未来的教育场景中展现德育之高超艺术。
[1]POWER,C.KOHLBERG,L.Using a hidden curriculum formoral education[M].The Education Digest,1987:13.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2.
[3]品德教育项目组.中国课程辅导员课程计划[Z].儿童美德发展工程,2011.
[4]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8.
[5]刘志山.道德生活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Reflecting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Rural Areas
Yang Ruifen
(School of Education,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741001,China)
In the western rural areas the slower economic development limits the conditions of moral education,but this soil also nourish the outstanding cultural character of teachers.In the Whole,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courses is worried or satisfied.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is reunification between value-leading and self-construction,which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five elements;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has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We can see effectiveness in the integrated curriculum and hidden curriculum.The failur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is about the curriculum as a subject.We need strengthen its effectiveness by strengthening the school culture-building,increasing the teacher-student’s emotion interaction in the Practical activities.Moral education courses should return to life.
moral education;effectiveness;the hidden curriculum
G416
A
1671-1351(2012)01-0122-05
2011-12-10
杨瑞芬(1981-),女,山西祁县人,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艾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