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占云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 广西 桂林 541004)
20世纪初期正值晚清民族危亡之际,社会动荡,清政府迫于统治的危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项变革就是开办图书馆,使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楼嬗变为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这项发轫于晚清的政策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延续与发展,图书馆界有识之士竭力宣传西方图书馆理念,使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得到了快速发展,是谓“新图书馆运动”。21世纪初,中国图书馆事业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与发展机遇?新世纪十年的新图书馆运动又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呢?笔者将在下文作一个全景式的描述。
1904年,清代维新变法已进入中后期,我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一方面认识到洋务运动在我国行不通,另一方面开始从我国制度方面找原因,重视引进西方与日本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兴办学校与图书馆。然而,当时所创建的图书馆只是在形式上向社会开放,一些现代图书馆理念(如图书馆是一种民主政治工具,是作为保障信息公平的制度而存在的)是不被政治当局所接受的。20世纪初期,我国公共图书馆处于创业的初级阶段,由于长期遭受战争的影响,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缓慢。1949年以来,我国曾经出现过两次公共图书馆发展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期,由于受“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路线的影响,公共图书馆在这段时期被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阵地”,以致公共图书馆服务以工农兵为主,其次是一般群众,“地、富、反、坏、右”等人次之,无法实现平等理念。第二次高潮出现在改革开放时期,在这段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依据的差别服务被取消,公共图书馆开始依据服务对象的重要程度提供服务。例如,一些图书馆以为科技服务为第一要务,对来馆查阅资料的科技工作者提供特别的优待;一些公共图书馆以发展市场经济为第一要务,侧重于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通过梳理可以看出,我国一直存在公共图书馆精神缺位问题,这其中有很深刻的社会原因[1]。同时,公共图书馆界长期轻视理论研究、注重应用图书馆学研究和技术图书馆学研究,更是加大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图书馆界要重视理论、观念的研究,厘清思想认识上的迷雾[2],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继续开展一场新图书馆运动。
2000年范并思在《图书馆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论加强公共图书馆问题的研究》,他指出,“与公共图书馆问题在图书馆学中应有的地位相比,我国图书馆学界对公共图书馆问题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所见到的大多数研究公共图书馆的文章要么谈其如何工作,类似于经验介绍,要么谈其数量规模发展,有点像‘摆成绩’。热闹一时的‘有偿服务’讨论基本没有真正区分公共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服务性质的界限,各种观点中利益成份远远大于理论成份。理论界对于公共图书馆精神、公共图书馆立法、公共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公共图书馆思想在新的信息环境和经济环境下面临的挑战及我们可能选择的对策等问题,没有开展深入的讨论。”[3]然而,这篇掷地有声的文章当时并没有得到图书馆理论界的任何关注。直至后来,日益变革的时代环境促使图书馆界发起以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为主的新图书馆运动。伴随着改革开放顺利进行,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个社会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发展特点,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民主权利,这为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成长奠定了社会基础。
2004年9月,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中国调整改革发展路径的重要标志,这一战略调整将进一步强调公平和共享,我国社会由此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转型期。2006年初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壮丽画卷。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论经过了3年的探索与实践,被作为新一代国家领导集体的施政纲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得到了具体而集中的体现,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战略的正式转型。可见,这些良好的社会发展态势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虽然公共图书馆精神来源于西方图书馆学思想,但是我国政治文化背景对其的影响更为重要。目前,图书馆界尚未意识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对其的深远影响,因此21世纪初图书馆界需要一场全新的公共图书馆运动。
历次图书馆运动的经验证明,任何一次理论上的突破都会带来事业的巨大变化。21世纪初,中国图书馆界发生了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启蒙,一些图书馆学者顺应时势,呼吁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回归,提出公共图书馆是信息社会保障信息公平的一种制度,并提出平等服务、走近平民、消除“数字鸿沟”等理念[5]。同时,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始了一场深刻、全面的变革,变革的核心与其说是对百年之前中华民族为了救亡图存而掀起的图书馆运动的复兴,不如说是图书馆学界对公共图书馆理念与精神的弘扬与宣传。在中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发展史上,21世纪的前10年注定是一段极为特别的时期。此次思想启蒙与变革高潮迭起,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重建,其主要成果体现在对公共图书馆理论、图书馆制度、图书馆权利、图书馆延伸服务等问题的研究上[5]。
在新世纪十年的图书馆理论发展中,范并思等图书馆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2年范并思教授发表了《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体制与核心能力》一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的命题,即“公共图书馆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6]。“公共图书馆制度能够保障社会信息利用机会的平等,保障公民求知的自由与求知的权利,从而从知识、信息的角度维护了社会的公正”[6]。这种新理念的提出将我国公共图书馆精神研究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此后,范并思教授先后发表了《新世纪,图书馆学研究什么》、《建设一个信息公平与信息保障的制度——纪念中国图书馆百年》、《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图书馆精神的历史缺失》、《公共图书馆精神如是说》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对21 世纪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其观点成为引发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变革的主要观点之一。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范并思教授于2004年11月创建了“老槐也博客”,并在博客上以通俗的语言与文字竭尽全力地推行公共图书馆精神与理念,使公共图书馆精神与理念由神秘和晦涩难懂的文字转变为行业共识。“老槐也博客”的读者众多,点击数达50万次,评论、留言亦有数千条之多,对新图书馆运动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给图书馆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湖南省图书馆学会创办的期刊《图书馆》从2005年第1期起开设专栏“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发表了一大批关于新图书馆运动的研究成果,并提出“21世纪的新图书馆运动旨在以人为本,弘扬公共图书馆精神,倡导图书馆走进平民、关心弱者、平等服务、缩小数字鸿沟,建立一个信息公平和信息保障的制度”[7]。自此,《图书馆》开始了有关现代图书馆理论基本问题的持续讨论,使得期刊的编者、文章的作者和作为读者的图书馆员对待新时期出现的图书馆问题更加理性,研究视野更加开阔。“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起初是靠张勇、韩继章等人的激情及李国新、程焕文等专家的号召推动的,后来很多不知名的图书馆员也积极加入了这场讨论[7]。
近年来我国民主政治的推行激发了人们的民主意识、公共意识和权利意识,读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一些读者在接受图书馆服务时开始关注自己的文化阅读权利是否得到保障,这导致读者与图书馆之间不断发生一些冲突。图书馆人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读者权利应如何界定?图书馆的权利又应如何保障?
图书馆权利理论是西方图书馆学的重要基石,它奠定了图书馆普遍服务、平等服务和人文服务的基础。尽管李国新于2002年就撰文涉足这一领域的研究,但是我国图书馆学相关研究总体上是缺位的。在200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以下简称中图学会)年会上,图书馆法与知识产权研究分会场以“图书馆权利”为主题,开启了对于“图书馆权利”的正规学术研讨。此后,2004年中图学会第二届青年论坛以“图书馆与图书馆员权利”为主题,2005年中图学会新年峰会将“图书馆权利”作为首要议题,2005年程焕文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权利研究”,有关图书馆权利的研究在2005年迅速出现了高潮。《图书馆建设》于2005年第1期开设了“走向权利时代”专栏,李国新、蒋永福等纷纷撰写有关图书馆权利的论文,“这个概念一下子红遍了中国图书馆界”[8]。
图书馆权利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图书馆理念变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图书馆必须维护民众自由获取知识的权利,这是社会学、政治学意义上的图书馆权利;其二,图书馆员为维护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而与反对势力或观念作斗争时,图书馆要维护图书馆员的权利。这两个问题关系密切,图书馆如果不维护读者获取知识的权利,那么在现代社会就没有立足之地;如果不维护图书馆员的权利,那么将无法实现维护读者知识权利的理想。
回顾中国图书馆学发展史,图书馆学在民国时期和 20世纪 80年代初期都曾出现了极为快速的发展态势,这是因为当时的图书馆学理论过于苍白,研究者更多地是在开垦理论的“处女地”。新世纪来临之际,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究表现得如此精彩,这注定会成为当代图书馆学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与骄傲。然而,图书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没有实践的支撑,理论研究不可能远行。2006年,杭州图书馆率先推出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随后深圳图书馆借新馆开馆之际大力倡导公开、公平、免费的服务理念,这两所图书馆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旗帜。而东南沿海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佛山市禅城区图书馆)则对总分馆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2007年,中图学会立项研究图书馆延伸服务问题,并很快出版了其研究成果《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践指导意义重大。新世纪十年我国图书馆界对于实践的探索同样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层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公共图书馆事业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基层图书馆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李国新等人在2005年7月与湖南图书馆、衡阳市图书馆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衡阳市图书馆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该调查旨在搜集公共图书馆的生存状态信息,了解读者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发现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社会进步与公共图书馆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撰写出一组较为全面的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供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作为制定公共图书馆发展政策的依据,为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提供实际数据与第一手资料。调查小组深入衡阳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实地考察了11所公共图书馆和部分基层图书馆,并采取访谈式和问卷式的调查方法搜集了能反映基层图书馆基本现状的资料和数据。最终形成的调查报告中有丰富而平实的数据、温和而客观的表述,反映出我国基层图书馆特别是县级以下公共图书馆正面临着生死抉择,在中西部地区有相当数量的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了“空壳”,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买书、很少买书的公共图书馆不在少数。文化部在了解李国新等人的调查后,意识到基层图书馆确实存在实际发展困难,对全国的基层图书馆进行了更详细的调查。2006年8月文化部发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没有一分钱的购书费;一些县虽然建起了新的图书馆,却无书开馆[9]。对此,李国新指出,目前制约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是县级图书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优先战略应该适时作出调整,公共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应该在加大投入总量的基础上向县级图书馆倾斜,探索更加切合实际的乡镇图书馆模式,进一步发挥县级图书馆在城镇、农村基层文化事业中的积极作用[10]。
为了培养一批深刻理解现代图书馆理念和实现方式、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基层图书馆管理者,中图学会自2006年起以“志愿者行动”的名义连续多年组织专家学者志愿者为基层图书馆管理者开展培训,讲授现代图书馆理念与图书馆管理实务。这一行动表达了图书馆人的公益精神与奉献精神,在国内外图书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先后得到文化部颁发的“创新奖”和ALA(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授予的“国际创新奖”。
2006年3月,中图学会网站上发布了“基层图书馆培训”志愿者行动招募公告,并向志愿者提出要求——“具有副教授或副研究馆员(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在培训内容的某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培训期间的时间有保证,同意不支付讲课报酬、不支付生活补贴的条件;身体健康”[11]。志愿者行动得到了全国图书馆界的积极响应,最终中图学会遴选出26名志愿者,包括图书馆学专家学者、公共图书馆馆长、普通的图书馆员等。2006年7月,以中图学会3位副理事长为领队的3组志愿者分别奔赴湖南省衡阳市、陕西省榆林市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为基层图书馆管理者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并与他们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与交流。这次志愿者行动完全遵从国际志愿者活动的精神:志愿、利他、无报酬、有益社会进步,同时还表达了图书馆人的职业信念,宣扬了公共图书馆精神。
此后,中图学会每年都组织志愿者到基层图书馆开展培训。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2009年共有107位志愿者参与了志愿者行动,他们走过了20个省,对2 258位基层图书馆管理者进行了培训,共计授课640课时,编写参考教材4版、128万字,制作课件光盘120种,发放教材2 750 册[12]。
新世纪十年的新图书馆运动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它将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理念深化并付诸于实践,其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2011年2月,国家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这使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经历了又一次颇具历史意义的转折,是100多年来中国图书馆人奋斗的结果。以此为标志,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终于由职业自觉变为国家意志[13]。这一切均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必定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快步走向现代化的时代,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大放光彩的时代。
[1]张 勇.在“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馆长论坛”的主旨发言[J].图书馆, 2004(6):1-2.
[2]沈占云.放宽公共图书馆精神之历史、现实的视界[J].图书馆,2006(2):13-17.
[3]范并思.论加强公共图书馆问题的研究[J].图书馆, 2000(6):1-4.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EB/OL].[ 2011-10-01].http://www.people.com.cn/GB/40531/40746/2994977.html.
[5]韩继章.中国图书馆百年史中的三次思想启蒙[J].图书馆, 2006(1):3-9.
[6]范并思.新世纪10年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光荣与梦想[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0(4):13-15.
[7]《图书馆》的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EB/OL].[ 2011-10-01].http://oldhuai.bokee.com/photo/847907.htm.
[8]走向权利时代[EB/OL].[2011-10-01].http://oldhuai.bokee.com/311735.html.
[9]王子舟.基层图书馆现状勘忧[N].光明日报, 2005-12-24(3).
[10]李国新.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县级图书馆的振兴与乡镇图书馆的模式[J].图书馆, 2005(6):1-5.
[11]中国图书馆学会“基层图书馆培训”志愿者行动报名表[EB/OL].[2011-10-01].http://www.library.sh.cn/zyzfc/dtxw/images/wz13.htm.
[12]中国图书馆界创新[EB/OL].[2011-10-01].http://www.lsc.org.cn/CN/News/2006-08/.
[13]李国新“.十二五”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机遇[J].图书馆建设, 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