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历史考察

2012-02-15 14:17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政治思想

王 静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法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历史考察

王 静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法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是各个国家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对他们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青年学生来说,严格、合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主要对我国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进行历史考察,并归纳出各个时期的特点,从而为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提供依据。

高校学生管理;管理模式;历史考察

一、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性形式或固定格式。管理模式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可以用公式表述为: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管理模式是从结构上讲,是管理方法思路性的、框架性的高度概括。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指高等学校管理者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学生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实际运用于学生管理之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等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工作体制的建立(1949-1977年)。建国初期,高校重视对学生的时事政治教育,组织学生学习国内外形势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组织形式上,校领导中有一人全面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党、团组织及行政领导负责学生的全面发展事项,各系有专人负责学生工作。其任务是: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党、团活动,监督学习纪律和生活,评定并发放助学金及国家补助补贴。这一时期的学生工作者称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者”,学生工作的内容主要是突出政治方面,弱化其他方面。当时“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受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管理一体化思想以及前苏联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人治特征。”[1]

1961年,为了总结建国以来建设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又称《高教六十条》)。中共中央颁布的《高教六十条》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学校党委会的领导下进行,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红,而且要管专。”从那时起,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是:高校党委和系党总支分别设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副书记下设辅导员,从而建立了“政治辅导员制度”。从此,“辅导员”作为我国高校专职学生工作者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在建国以后的17年中,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特点是:(1)学生工作的内容主要是以学生党团活动为主,突出政治,其工作由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校团委承担;(2)学生工作没有独立的地位和设置专门的机构,它只是作为学校政治工作的一部分而存在;(3)招生和毕业生分配工作分别由教务处和人事处负责。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学生工作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文革”期间,学生工作没有得以有效发展。

第二阶段:学生工作体制的逐步恢复与逐渐调整(1977年-20世纪80年代末期)。1977年恢复高考后,为了适应新的高等教育目标,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坚持社会主义又红又专道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各地高校相继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设置了专门机构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的高校称之为“党委青年部”,有的高校称之为“党委学生部”,虽然名称不一,但实质内容基本相似。学生工作机构成立后,专门负责全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实施对学生进行党的方针政策、国际国内形势政策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分析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专门研究探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负责配合校党委组织部做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指导团委和学生会的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初期,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向正规化管理方向的发展,一些新的学生行政事务工作应运而生。各高校在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部分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处,负责学生行政管理工作。80年代末,多数高校成立了学生工作部(处),实现了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各高校陆续将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毕业生分配工作划归到学生工作部(处),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使毕业生分配与毕业生教育长期脱节的情况基本得到解决。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以后,又突出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第三阶段:学生工作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后至本世纪初)。马克思认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2]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变迁是高校大学生管理模式转变的决定力量[3]。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招生就业制度改革,要求学生缴费上学,这就要求建立合理的学生助学体系和毕业生的自主择业体系,要求结合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注意发挥引导、服务和保证作用。学生工作的职能进一步由管吃管住,向服务、渗透转变。对此各高校分别成立了独立的或不独立的就业指导中心、勤工助学中心(办公室)等,一方面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另一方面完善服务体系,化解学生在成才、就业及生活等方面的矛盾。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日益完善,面对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阶段的现实,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并不断形成了现阶段的学生工作模式:国内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采取学校、院系二级管理,院系在学校的领导和宏观指导下开展工作。校党委、校行政均设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由一人担任。校党委职能部门中设立学生工作部、校行政职能部门中设立学生工作处,实行合署办公,有的高校将党委武装部也与学生工作部(处)合署办公。校内各教学院(系)通常设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系主任),领导本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及辅导员开展工作,一般按学生年级配备辅导员(年级主任),各班级由业务教师担任班主任配合辅导员的工作。学校设立以主管校领导为主任的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处理全校学生工作的重大问题,其办公室设在学生工作部(处)并由学生工作部(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便于协调学校党政对学生工作的领异。学生工作不仅包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还包含就业指导、助学扶贫(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心理健康教育、“两课”教学辅助等诸多工作和内容。许多高校在校学生处下设了一些新的机构,如大学生助学办公室、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等。

在这个时期,高校的学生工作队伍也逐步形成了由精干的专职人员和较多的兼职人员组成的复合人员结构。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有些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指导中心,作为机关职能部门直接在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中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

根据上文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的历史考察的调查分析,现今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有以下特点:

1. 教育职能得以扩展

中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机构,最初履行的是单一的政治思想教育功能,学生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学生科(主要负责德育工作)是设在党委宣传部的,而学生工作的主要机构就是共青团组织,它直接指导着学生联合会和基层的班委会和团支部开展工作,由于这些机构都是一些政治性很强的组织,决定了学生工作只能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中心,并且在早期这基本上就是它的全部内容。这种教育职能的单一化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下文指示各高校建立辅导员体制后更加严重。学生工作一切从政治需要出发,学生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为政治思想问题,如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是他学习态度不端正,是思想问题;某学生谈恋爱也多半认为他是思想觉悟不高,不好好学习。而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入校和毕业两项仅仅成为教务处的一个附属工作,即使是影响学生一生的毕业分配也只是通过思想教育来解决。这种状况到80年代有了一些变化,一场关于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大讨论在教育界展开,高教界成为了主战场,讨论的结果是人们开始关注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这种能力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学习的能力(大学生尤其强调自学能力),还应该培养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活动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等。很显然,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可能靠课堂教学来完成,也不是课堂教学能完成得了的,这样就有了“第二课堂”、“丰富课余生活”等说法。我国的大学一直以来都是采取集体寄宿的方式,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仍然立足在校园,而教师主要是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那么课余的这一块交给谁?这理所当然应该是学生工作部门的职责,学生工作部门对大学生的教育内容开始变得丰富起来。如果说这之前学生工作主要是在进行以政治教育为中心的德育的话(我们暂且不讨论把政治教育归属为德育是否科学),那么从这时起学生工作与大学生的智育问题有了实质性接触。更大的变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学生工作部门开始重视大学生中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某些行为究竟是属于思想品质问题还是心理障碍问题加以区分,学生工作者们主动地学习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方面的知识,各大高校陆续成立了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除了解决有心理障碍学生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对广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时期对非智力因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深入认识让学生工作部门的同志把目光投向了“心育”;二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提出后,学生工作部门以之为指导,开始注重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当时许多的研究调查报告指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缺乏),工作的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专家(教授)荐书活动、举办文化名人报告、进行特长兴趣各类培训等。至此,学生工作部门对学生的教育很明显是从单一走向了丰富、全面。

2. 管理职能得以强化

有的从事学生工作的同仁在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职业时会说:我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学生工作实质上就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简略说法,只不过因为人们的认识不一样,管理常常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将管理仅仅理解为规范、约束与强制,本文正是在此意义上提出了学生工作的这一演变特征。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高校的学生工作比较重视发挥学生党、团、学生会的作用,也较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时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大学生对自由的需求,《高教六十条》就曾以教育法令的形式规定:“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必要的集体活动。同时要保证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有的个人自由。”学生的课余时间,除学校统一规定的重大政治活动以外,一律由学生自由支配。学生的课外学习和文娱、体育等活动,都必须认真贯彻自愿参加的原则,允许自由结合。只要个人的习惯和爱好不妨害集体利益,不应限制和干涉。但这样一种较好的学生工作环境却没能保持下来,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个时期,为了迅速改变高校的混乱局面,从党中央到高校自身注重拟订学生管理的规章条文,加强管理措施,这原本是科学的管理所必不可少的,但这种狭隘的管理职能却被实际的学生工作者强化,发展成为“家长式”的管理,他们认为大学生年纪轻、幼稚、自制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对他们规定了许多“不准”与“不能”等条例,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听话与否常常成为首要标准,学生被一味地当作受教育的对象、被管的对象。如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高校明文规定不准大学生谈恋爱,至于学生住宿、课堂考勤、文明卫生等方面的制度条文就更多了,有些高校为了使这些管理制度真正发挥作用,采取罚款等办法。在高校的学生工作处,学生管理科从来都是一个最被看重的部门。直到今天,在大多数学生工作者看来,强化管理依然被当作学生工作的重要职能。

3. 服务职能得以凸显

在1985年5月19日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在题为“把教育工作抓起来”的讲话中指出:“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4]他的这一思想对全国各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理论界兴起了对这一论断探讨的热潮,实践工作者也将之作为行动的指南。管理界继而又提出了“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工作就是服务工作”的观点。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同样也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开始强调学生工作应该注重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服务,有些理论工作者将服务性原则列入了学生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六条主要原则之一(其余几条为:目的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规范性原则、个性原则、民主原则)。随后的时期内,在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计划中,服务性工作被单独列为一块,与教育、管理工作并列。服务的范围指向勤工助学、公寓服务和其他后勤服务等,服务的重点在于提高服务质量。

“教育格局的变化,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民办教育、高职教育等竞相发展。学生自费上学、自主就业、后勤服务社会化等等,这一切使得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服务合同法律关系已经表现出来。”[5]近年来,随着学生缴费上学、高校扩招等新情况的出现,学生被置于学校的“衣食父母”的位置,学生工作服务职能更为凸显,甚至有相当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认为,“从管理到服务”就是学生工作职能的演变特征。虽然从工作的内容上看这种服务的程度也许并不高,但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样一种服务意识的存在,学生工作部门做出了一定努力,如:许多高校都会给大学新生发放一本载有学校介绍和有关管理规章制度的手册,这样一本小册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是冠以“守则”、“须知”之类的名字,但现在很多高校将其更名为《学生手册》、《大学生生活指南》,其意义可见一斑。

[1] 刘念.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25.

[3] 张宗海.论高校学生管理向法治化模式转换的必然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83.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鲁宽民.高校学生管理的民主法治化[J].当代青年研究, 2005(10):32.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A Historical Survey of Chinese Management Mo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ANG Jing

(Faculty of Law, Hebei Police Officer Occupation Academy, Shijiazhuang 050081, Chin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upervisory work is of great concern in every country. It not only affects the students’life and study in university, but also influences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The strict, reasonable and humanized management model will help the students who are forming their views of world, life and value to cultivate their good morality, behavior habit and combatant sprit. And these will form a firm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life and study. The historical survey of management mode in university is explored and the features in each stage are summarized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management model.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management mode; historical inspect

D035

A

1009-9115(2012)04-0137-03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11041687)

2012-03-16

王静(1980-),女,河北廊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法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