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课融入大学专业课程的模式*

2012-02-15 13:42杜春光
图书馆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馆员专业课程

杜春光

(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是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所提出的:信息素养是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1]。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保有量激增,也使信息素养成为现代社会中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的外延也越来越广泛,不仅包括信息收集和获取,也同时包括信息道德、信息应用等多方面内容。

1984年,我国《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中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应开设文献检索课[2]。由此,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引入到高校的课程体系中。2002年,教育部首次将文献检索课改成信息素养教育,由此,文献检索课进入新阶段并发生了质的改变。

美国南犹他州大学建立了一项馆员与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合作的计划,对于彼此之间的合作给出详细的工作步骤与承担任务。馆员可以参加教师的专业课教学会议,共同承担提高学生信息检索技能的任务,并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进行整合教育[3]。美国马里兰大学建筑学院与图书馆合作开设“世博会:社会与建筑的历史”课程,结合图书馆的善本书与珍品原件、普通印本资源、浩瀚的网络学术资源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利用图书馆各种资源与服务,从藏品中发掘信息、提出问题、评价信息等[4]。

在我国,也有专家开始了关于信息素养课与专业课程结合的尝试。如涂颖哲介绍了以“船舶结构设计”导论课程为主体课程进行嵌入式教学实践[4]。彭立伟探讨了信息素养合作教学面临的障碍及实现的可能性,同时还介绍了信息素养整合教育的模式与程序[5]。这些做法为信息素养融入大学专业课程在我国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鉴于我国目前信息素养课仍为新生入馆教育、专题讲座及独立文献检索课的现状,笔者进行了广泛的调研与文献研究,认为除保持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外,有必要对信息素养课融入大学专业课程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以使信息素养教育更具体,更有针对性。

1 教师为主,馆员为辅的合作模式

该模式的出发点立足于使教师成为信息素养的高级掌握者。该模式实现的最主要前提是有官方的支持与统筹,在高校范畴,则主要是指有学校的统筹安排与规划。要使教师成为具备高级信息素养能力的人,需要首先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与教育。

1.1 实现的可能性

对于信息素养的标准,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制定了相关的指标体系,但综合各国的指标体系来看,基本为认识信息、检索信息、管理信息、利用信息、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与信息道德。而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从认识信息开始,到如何针对相关课题查找与本专业相关的信息源,如何利用查找到的信息撰写本专业论文,并成为具有良好信息道德的人,在完整的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可以看出,事实上,由专业教师将信息素养培训融入专业课程,更具有无缝链接的可能。教师也应该成为一个具有优秀信息素养的人,由此才能推进科学研究的良好运行。

1.2 实现的前提条件

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信息素养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图书馆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文献检索课的长期开设,更使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政策的导向将变得非常重要。1992年,国家规定了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强调学校图书馆应承担此重担,于是,文献检索课雨后春笋般在高校广泛开设。由此可见,政策的导向作用既可以将文献检索课导向图书馆,也同样可以将信息素养的教育任务导入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

1.3 实现的障碍

教师与馆员的因素并存。图书馆方面,馆员与院系教师的合作存在一定问题,尤其在信息素养的教育中,独立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因为没有与专业课程的合作,很难见证信息素养教育后的真正效果。专业课教师方面,多年来形成的观念,使他们很难改变对馆员学术研究能力的看法,多数情况下,馆员仍然只被看作是技能的掌握者,因此接受馆员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还需要观念上的转变。

1.4 具体的实现方法

要使教师成为直接的信息素养教育者,首先是对其进行相关的信息素养教育。这里指的教育,并非指一般的培训,应该是具有系统的知识理论与实践应用体系的完备教学,它应该是弹性的,或者是多种方法并存的。弹性教学方式目前最流行的依然是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参考美国TILT,TILT(Texas Information Literacy Tutorial,http:∥tilt.lib.utsystem.edu)是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系统数字图书馆资助开发的在线信息素养培训教程,该课程可以说是网络教学模式的典范[6]。但该课程是针对所有用户的通用型培训教程,对专业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还需要将其专业特有的信息源贯穿其中。另外,还可以将面向学生的信息素养课改为面向教师的课程。教师根据各自的时间情况选择报名。但无论哪种形式,最终的目标是要使教师可以结合本专业课程,将信息素养教育有机地融入其中,并使这种目标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1.5 该模式的优越性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并且可以节约更多的人力。当这种模式良性运行后,每年图书馆员只需对新教师进行培训,老教师只需要根据图书馆的资源变化适当调节教学内容即可。当信息素养教育出现新的研究内容时,馆员可以通过某些交流平台,实现新信息的推送,由此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 教师与馆员共为主体的合作模式

该模式的立足点是使专业课教师与图书馆员成为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合作者。该模式除需得到政策与导向的支持,更主要的是要得到教师的有力支持。

2.1 实现的可能性

该模式实际上是专业课与信息素养课的相互渗透式教育,是为配合某专业课而进行组织和安排的。该模式可渗透到专业课程中的各个环节,如授课、作业、实习、考试等环节[7],可有效协助专业课程达到既定目标。同时该模式是由图书馆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商议馆员进入班级的时间与方法等,专业课教师的主动性比较大,同时,在专业课中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上所述原因,该模式在我国的实现是可能的。

2.2 实现的前提条件

建立图书馆员与教师良好的个人关系是该模式实现的前提条件。馆员可通过多种交流手段,如微博、QQ、电子邮件等与专业教师进行对话,必要时还需要参加专业教师的教学交流会,多方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情况,以保证馆员融入时的切入点更准确。

2.3 实现的障碍

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该模式需要教师与图书馆员的配合。教师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课时分配和彼此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更多时候,该模式需要教师与图书馆员之间的充分交流,因此沟通与交流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2.4 具体的实现方法

由教务部统一安排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以避免有些学生一学期有可能遇到多门专业课与信息素养结合的课程,而另外一些学生却在整个大学期间都没有遇到专业课与信息素养结合的课程。以每一学年有一门专业课与信息素养结合的课程为宜,馆员由该专业的学科馆员担任。在实施之前,馆员应有一套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及教学步骤,并对教学中的相关要求进行具体说明,并根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

采取的主要步骤:了解该课程对于信息的需要程度,收集该课程教学大纲,分析该课程,确定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步骤与方案,确定切入的课时,并检验课程结束后的具体效果[5]。在美国,有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都建有预约资源,该资源是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推荐给学生相关的阅读资料,然后由图书馆与教师共同将这些资源放置在网络上,学生在该学期内可以免费下载这些资源,学期结束后该资源将自行关闭。另外,有很多学校还设有预约书架,此书架是教师要求学生阅读的文献,学生可以方便取阅,但不能借走。因此,在该专业课程开课伊始,就应该让学生知道这些资源的分布,并让学生了解图书馆拥有的该学科相关的资源,在我国,虽然这种现象还比较少,但对图书馆的馆藏布局和提供的服务有所了解也是必需的。因此,专业课开始时即应由馆员进入课堂介绍这些资源。在专业课程进行中,可以根据教学安排,馆员进入课堂引导学生重视信息素养,明确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源,构建检索策略,实施检索。由专业教师提供相关作业要求,根据所学分组实习,将作业与课堂所学融为一体,并由馆员对作业进行点评和总结。对所撰写的学术论文,注明实施检索的全过程,并在信息引用中将信息道德体现出来,以此来评价信息素养教育的最终效果。另外,图书馆员还可以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建设网站为学生提供指导服务,图书馆员提供通用型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教师则可以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以及该课程的教学资源,共同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2.5 该模式的优越性及不足

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有的放矢,使信息素养教育更有针对性,教师虽然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仍由图书馆员完成,对其影响并不大。该模式需要的馆员数量比较大,投入的精力也会比较多。

3 馆员为主,教师为辅的合作模式

该模式的立足点是遵循现有的独立课教学模式,由专业课教师引入某些信息需求,再由馆员进行深入探究和讲解。

3.1 实现的可能性

该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保持我国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独立课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而且很多专家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因此保持固有模式应该是最易实现的。由专业课教师根据个人需求向图书馆进行申请,再由馆员将该需求贯穿于教学之中。这种模式既可以有效帮助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因此其实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3.2 实现的前提条件

该模式需要在教师对于馆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充分信任和认可的基础上得以实现。诚然,没有教师的认可,该模式将很难进行。

3.3 实现的障碍

教师对于图书馆员固有的看法是最大的障碍,要改变这种局面,馆员要积极与他们联系,以取得他们的信任,让教师自主地向图书馆提交申请。

3.4 具体的实现方法探究

该模式不是由政策决定,也不应由教务部统一安排,而应由教师自由申请。每学期末,由图书馆向学校公布下学期选修信息素养课程的学生情况,这里主要指学年和专业,再由教师根据个人需求向图书馆提交申请,馆员和专业教师可通过电话或其他交流平台进行短暂交流,再由图书馆员将专业课程的教师需求融入到信息素养教程中。

3.5 该模式的优越性

该模式在不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专业课教师的信息需求,使得讲授更有针对性。教师与馆员都不需要在原来工作量的基础上进行更多投入,但却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更易于实现。但是这种模式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形式,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用不大。

总之,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是一种双赢的模式,既可以使信息素养的教育目标更加明确,也对专业课程的论文撰写与学术研究提供了有效帮助,是需要不断总结和探究的课题,也希望有关专家进行更多的研究,推进信息素养课与大学专业课程的有效结合。

[1] 江媛媛,张晓娟.中美高校信息素养指标体系及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0(4):58-64.

[2] 杜春光.新形势下高校“文献检索课”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9(5):72-74.

[3] 陈清文.国外教师与图书馆员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综述及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9):125-128.

[4] 涂颖哲,唐艳春.图书馆用户信息素养与专业课程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6):22-26.

[5] 彭立伟.学科信息素养整合教育探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34-37.

[6] 王朴.美国TILT的教学设计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1):62-65.

[7] 王晓力.国外信息素养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1):92-96.

猜你喜欢
专业课馆员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