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跃 张志强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 南京 210093)
·专题研究·
关于我国核心期刊遴选体系的思考*
王 跃 张志强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京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 南京 210093)
近年来,核心期刊的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异,它成为进行学术评价、职称评定、学位授予的重要工具。我国的核心期刊遴选也此起彼伏,众多遴选体系共存。本文对我国现有核心期刊遴选体系做适当的介绍和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核心期刊 期刊评价
“核心期刊”是目前学术界、期刊界、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核心期刊是指一个学科中刊载论文数量多,信息密度高,影响大,引文率高,代表该学科领域发展水平,并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前沿动态的少数期刊[1]。“核心期刊”的概念最早来自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定律”,它与加菲尔德的“引文分析体系”、普赖斯的“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及“研究峰值”思想共同构成了“核心期刊”的理论基础。1931年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得出以下结论:“如果把科技期刊按登载某一领域论文的多少依次排列,这些期刊就可能被分成对该领域论文有显著贡献的核心区,以及与该区论文数量相等的几个区。此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n:n2的关系”[2]。1971年美国文献学家加菲尔德发展了布氏定律,他发现期刊的引文同样具有离散特征。据此,人们将处于核心区的期刊定义为“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是为图书情报机构做导购以及为读者做导读,但如今,核心期刊在我国成为评定期刊学术质量、衡量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工具,从而产生了诸多负面效应。在这种情况下,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核心期刊,完善核心期刊的遴选体系,减少其负面影响,对我国学术界、期刊界、教育界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有几大核心期刊遴选体系,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等。
2.1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Guide to Core Journals of China,缩写为GCJC)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1992年起,每隔4年出版,至今已出至第五版,即《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第五版是在总结前四版研制经验的基础上,对核心期刊评价的理论、方法、软件等问题进一步研究后,形成的更科学、更准确揭示中文期刊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验证了布拉德福定律,它按中图法分类体系对我国万种中文现刊进行分科筛选,采用载文、文摘和引文三种方法综合分析得到,因此证明了所有学科学术论文的载文量、被摘量、被引量、流通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等多种因素在中文学术期刊中的分布均遵循文献离散定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筛选出的核心期刊涉及学科面广,覆盖了文、理、医、农、工等各个领域。它还建立了专家评审制度、比较合理的核心期刊学科分类体系,以及科学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式。尽管如此,学术界对它的评价标准、公正性、可信度却提出了不少质疑。首先,“核心期刊”的本质特征是学术性,非学术期刊不在核心期刊的遴选范围内,但它将所有期刊都纳入遴选之列,如《天涯》、《散文》等“文学作品类核心期刊”23种,这种做法是不严谨的。其次,《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评价方面有效性较低,它采用的评价指标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基本雷同,没有顾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自身的特点。
2.2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缩写为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持,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建立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设想,并于1998年正式立项开发。2000年5月出版发行首期《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光盘,目前已经完成1998-2011年数据的制作,提供来源文献、被引文献、优化检索等多种信息查询和网上服务。制作“CSSCI”的前提工作是确定“来源期刊”,以便从中获取足够、有效、可供分析的引文数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根据文献计量学规律,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选刊标准、遴选指标和调整原则。入选期刊必须是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并能反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中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期刊,通俗的非专业学术期刊不予收入。此外,期刊所刊载的学术论文必须有引用文献,采用实引方法在正文中标注,以发表译文为主的期刊不予收入。它将来源期刊的数量控制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总数的15%-20%左右,每年调整一次,依据的主要指标是“他引影响因子”、“期刊半衰期”和“引用该刊的期刊数”。与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遴选不同的是,北大每次核心期刊的遴选都将上次遴选结果全部推翻,重新来过,而CSSCI来源期刊的确定是在上一年度来源期刊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透明度高,令人信服,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界有一定影响力和公认度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系统。但它同样存在不足的地方,其选刊标准也多为期刊的一些基本条件,只是在调整、淘汰中增加了影响因子、期刊半衰期、引用该刊的期刊数等指标。与美国的SSCI、A&SCI一样,这也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2.3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是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于1989年开始创建,最初受到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影响,设计上全面参照SCI的体制,1995年正式向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并出版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1996年印刷版停刊,开始出版光盘版;1997年更名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分为两部分: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期刊须在各学科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是通过大范围遴选的各领域优秀期刊;来源期刊的遴选两年进行一次。《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是CSCD的附属产品之一,它收录了我国自然科学各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期刊近千种,被国内很多单位视为核心期刊目录使用。
经过10多年的研制,CSCD累积论文记录近三百万条,引文记录达一千七百万条。2007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与美国Thomson-Reuters Scientific合作,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将以ISI Web of Knowledge为平台,实现与Web of Science的跨库检索[3],成为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上第一个非英文语种的数据库。
2.4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1996年建立了“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2000年编制出内部刊物《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收入人文社科期刊506种。2004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4年版)》正式出版。它的统计数据源来自我国目前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及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它全面采用引文分析的遴选方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分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二是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前者采用“学科总被引”、“学科影响因子”、“期刊总被引”三个引文指标,后者采用“总被引”、“影响因子”、“即年影响因子”三个引文指标。其遴选标准是学科论文数量多、使用率(包括被引率、转载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2008年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的入选期刊有386种,比2000年内部版的选刊数量大大减少,可能遴选质量有所提高。而且,它确定了“核心期刊”遴选的目的,即为读者和作者选用期刊做参考,并适用于馆藏和文献数据库的选刊。此外,《要览》将“核心期刊”遴选与期刊质量评价加以区别,认为核心期刊的评选不能算作期刊的全面综合评价体系,只是从使用角度分析核心期刊作为一个集合在特定学科范围所起的作用。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用刊,它选用的主要原则是具有较高学术性和理论性,探讨和研究人文社会科学有关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期刊,在全国检索类期刊收录和引用频率较高的期刊,在全国各地各专业学会评比中获奖的优秀学术期刊。其最大特点是分类较科学,各类核心期刊筛选比例较为适当。但它的遴选也有不足之处,即遴选指标过于单一,三个引文指标反映的都是期刊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具有无法克服的局限性。
2.5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根据国际上重要的检索工具所提供的数据,如SCI、ISR、ISTP等,对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1989年开始遴选国内的科技期刊,以选出的期刊为统计源,对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学术界和期刊编辑部等提供各种科技论文产出和被引用情况,并于1996年起每年出版一本《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hinese Journal Citation Report,缩写为CJCR)。CJCR参照美国《期刊引证报告》(JCR)模式,并结合中国具体情况编制而成,它遴选出我国公开出版的自然科学期刊中载文量较多、学术(技术)水平较高、且能反映有关学科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和前沿动态的优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每年公布选出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名单,并详细列出“来源期刊”各项计量指标值,如“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等。此外,它还从“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所属学科”等角度对来源期刊进行排序,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
至今CJCR已出版十余年,分为核心版和扩刊版。其核心版选用的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CJCR作为国内完全能与国际接轨的期刊评价工具,注重借鉴JCR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坚持国内核心科技信息导航的发展思路。但它的建设是基于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领域,在交叉学科期刊的评价上二者都能力有限。
2.6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主持编制,是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最大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各类学术期刊的引文数据为基础编制而成的一部大型综合性科学文献计量年报[4]。它参照美国的《期刊引证报告》(JCR),并吸收国内外文献计量学的最新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全面列出了我国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它遴选期刊的数量达6000余种,包括自然科学类期刊、社会科学类期刊、高校学报类期刊、农业科学类期刊、医药科学类期刊的各种引证报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是目前我国收录学术期刊数量最多的多学科、综合性引证报告。它的基本数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该库是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为基础建设的,基本数据很规范。而且,它在分类体系设计上有创新。《报告》没有根据传统的图书分类法,而是提出了自己的五大类分类法,即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农业科学类、医药科学类、大学学报类。这样的分类体现了“同类相聚,同级相比”的原则。
3.1 核心期刊遴选并不等同于期刊质量评价
核心期刊是针对学术期刊而言的,无论是布拉德福还是加菲尔德,他们对期刊的选择都未超出学术期刊的范围。而有的评价体系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将文艺类和文学作品类的非学术性期刊也纳入遴选范围,实在不当,有泛化核心期刊之嫌。国内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数量指标,即载文量、索引量等,着重考察期刊刊载某一学科论文数量的多少;一类是质量指标,如被摘量、被引量、影响因子等,着重考察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选出的核心期刊是数量和质量两种因素混合的产物,因此,核心期刊遴选并非是纯粹对期刊质量的评价。即使是核心期刊遴选中的学术质量测定,也存在着局限性。在引文分析法中,如“漏引”、“错引”、“假引”、“否定引用”、“偏向引用”的存在,我国学术期刊的引文极不规范等因素,都影响着对期刊学术价值的评价。至于文摘指标,也存在着期刊定位、办刊特点、编者好恶、人情等因素的影响,使文摘情况不能准确体现出期刊的学术价值。对于期刊质量的评价,国家曾公布五类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和评估标准,五大类期刊为综合指导类、学术类、技术类、科普类、检索类,前四类期刊的质量从四个方面来评估:政治标准、技术(学术)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检索类科技期刊用“全”、“便”、“快”、“综合”四个指标来评价。此外,期刊的质量评价还需从媒体、文化传播角度来考量,如发行量、受众评价等。由此可以看出,核心期刊的遴选与期刊质量评价并非一回事,核心期刊并不一定是质量最优的期刊。
3.2 “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不可取
“以刊论文”即以是否发表于核心期刊来评判论文的学术质量高低,这种观点认为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质量高于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质量。从一定程度上讲,核心期刊上论文的整体学术质量可能比非核心期刊论文整体质量高,但并非核心期刊上的每一篇论文都比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质量高。况且,核心期刊并不完全等同于高质量期刊,被选为核心期刊一方面是因为刊载某一学科论文的数量较多。核心期刊是就某学科领域而言的,对该刊所载的其他领域的文章,“核心期刊”就是失效的。而且,我国学术期刊中的综合性期刊,如高校学报,可能是文科或理科的综合,不同领域中的文章质量可能存在一定落差,以“核心期刊”来评价这些论文当然是不合理的。此外,我国学术期刊的审稿制度尚不健全,核心期刊也不能做到刊发论文质量“整齐划一”,也会有质量差的论文。所以,对于某一篇论文,是否载于核心期刊并不是评判其质量的充分标准。
3.3 庞杂的核心期刊遴选体系干扰了对期刊的价值判断
近年来,国内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的评选此起彼伏,评价体系也多达5个以上,大多都获得了国家各种科研基金的资助,期刊遴选的频率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多个期刊评价体系共存,评价方法多样,遴选结果各有不同又有交叉重复,其不同的权威性和认同程度,孰优孰劣,令使用者难做判断。比如,《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三家统计的科技类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的重合率不到4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三家测定的社科类核心期刊重合率仅有30%[5]。目前缺少标准的、统一的、科学公正的、社会普遍认可的核心期刊目录。同一种学术期刊在不同的核心期刊遴选体系中的结果不同,这给使用者选择期刊时造成了很大混乱,引发出诸多弊端。
3.4 核心期刊的使用不当造成我国学术生态恶化
最初,核心期刊的研究目的有二:一是为图书情报服务机构馆藏期刊提供“参考”,体现导购功能;二是为读者选择阅读期刊提供“门径”,发挥导读作用。布拉德福提出文献离散定律的初衷也在于此。但是,近年来我国核心期刊的功能发展到远不止这两个,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表还可以作为学术评价、作者投稿,以及文献数据库选择来源期刊的参考工具。如今,核心期刊被广泛用于职称评定、论文评奖、学位授予、津贴评定等方面,与知识分子和期刊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
首先,现在大部分科研结构和高校在评价科研成果时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为标准,职称评审也根据核心期刊发文量,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将在核心期刊上发文做为科研的第一目标,把学术研究的重点从对课题本身的探究和学术创造转移到论文的写作和核心期刊特点的揣摩上来。然而,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的手段,核心期刊只是将科研成果广泛传播的一个媒介,它们均服务于学术研究。现在,论文的写作却成为科研的出发点,研究者们为“论文而论文”。这种本末倒置,大大降低了学术研究的质量,也使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时有发生。
其次,在现实条件下,一家学术刊物是不是核心期刊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一旦被选为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便受到学界更多重视,有更多的优秀稿源,更不必担心财源。而非核心期刊,优质稿源会减少,发展减缓,渐渐难以维持原有的水平。这就容易形成一个不良循环,核心期刊越办越繁荣,非核心期刊越来越萎缩。核心期刊遴选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操纵着我国学术期刊的命运,打破了期刊自由竞争的格局。这种情况下,学术刊物的价值取向易发生扭曲,一些期刊将“核心期刊”作为发展的最高目标,为迎合遴选标准而放弃自己的办刊特色、优势栏目,甚至弄虚作假,完全不顾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某些期刊依靠“核心期刊”的牌子,通过收取高额版面费、增加版面、提高出版频率来获得经济利益。
3.5 核心期刊遴选后期管理不到位
有些核心期刊遴选体系对后期管理不重视,使核心期刊遴选的作用难以正常发挥。有些核心期刊评价体系遴选过后并没有出版核心期刊目录或来源期刊目录,或者出版较慢、公布不及时,不易被科研部门及时获取。人们可能继续使用过期目录,将过期的核心期刊视为现时的核心期刊,产生不好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核心期刊目录或来源期刊目录的使用。有的核心期刊目录成为单位盈利的工具,要使用者自行购买,而迟迟不在网上发布。有些评价体系只遴选而疏于管理,对遴选的范围、指标、方法等不做介绍,或不标明评价结果的有效期限,甚至对非核心期刊冒用其核心期刊称号的现象也置之不理。
4.1 科学界定核心期刊的概念和功能
核心期刊的概念如何界定、功能怎样定位,是恢复原来的导购、导读功能,还是将其定位为一种对科研人员、大学生、教师的职称评定、学位授予、津贴评定的标准性参考工具,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核心期刊”概念的界定离不开两大理论基础:布拉德福定律和加菲尔德引文分析理论。布拉德福的文献离散定律认为,“核心期刊”是刊载某学科领域的文献较为密集的那部分期刊,这些期刊就是这个学科的“核心期刊”,布拉德福是从载文数量的角度来界定核心期刊的。加菲尔德发展了文献离散理论,他发现期刊的引文一样具有离散特征,适用于科技期刊和人文社科类期刊,他从文章质量的角度来评选核心期刊。所以,遴选“核心期刊”的两个主要指标是载文量和引证情况。而“核心期刊”的概念则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核心期刊是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第二,文献信息量大,载文量多;第三,文献质量较高。
我国核心期刊功能的泛化导致了很多负面影响,恰当地定位核心期刊的功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从其概念中可以看出,核心期刊是一个特定学科领域内载文量大,文章学术质量较高的那些期刊,因此,核心期刊能帮助那些想了解某一学科,阅读某一学科文献的人最高效地获取文献信息,帮助图书情报服务机构能够从众多的期刊中选购信息量大且学术质量较高的某几种期刊,节省了财力和人力的消耗。核心期刊的导读和导购功能,是图书情报服务、利用方面的功能。除此之外,核心期刊并不足以对某一学科领域内期刊内容的质量进行评判,文献的学术评价应主要依据专家评审、同行评议以及引文索引,不能仅依据其出处。
4.2 整合我国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核心期刊遴选体系众多,各自为政,导致了对核心期刊认识和使用上的极度混乱。面对繁杂的核心期刊目录,人们往往不知所措。为结束这一局面,我国核心期刊遴选工作应逐步走向统一整合的道路。首先,核心期刊的遴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通过整合,避免资源重复配置,减少资源浪费。其次,几个遴选体系的选择指标和方式各有利弊,具有一定互补性,经过整合后,取长补短,研制出一种更全面、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可以提高核心期刊遴选的质量。此外,整合后的核心期刊遴选体系将提供一个规范、统一的全国核心期刊目录,极大地方便人们的利用。
4.3 完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
核心期刊并不具备评价期刊质量的功能,但在我国却被视为优秀期刊的代名词,原因除了对核心期刊的认识偏差外,还和我国期刊质量评价体系的不足有关。核心期刊得以介入期刊质量评价领域,说明目前期刊质量评价机制缺乏权威性,所以,完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可以避免核心期刊的功能泛化。完善期刊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要建设公平公正的评价制度,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建立客观地评价主体。其次,增强评价的透明度,公开评价标准和程序。再次,加大定量评价力度,研制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政治标准”、“技术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等方面进行评价,划分出“优”、“良”、“差”三个等级,过于粗略,不足以做准确的评价。此外,还要掌握适当的评价频率,给予期刊适当的发展时间。当期刊质量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后,核心期刊的不当使用定会渐渐好转。
4.4 加强核心期刊遴选的后期管理
加强核心期刊遴选后期管理体现在:①及时出版核心期刊目录,并积极进行宣传,让使用者及时获知最新的核心期刊遴选情况;②在网上公布遴选结果,方便使用者检索查找;③设置核心期刊证书编号,开通网上核查功能;④规范核心期刊称号的使用,并设计核心期刊标志。标志设计应包括该核心期刊的类别,有效期的起止日、分类号和证书编号等;⑤对于非核心期刊违规冒用核心期刊称号的行为予以打击。
[1] 张志强. 文献学引论[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284.
[2] 钱荣贵.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7.
[3]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EB/OL]. [2012-02-03].http://sdb.csdl.ac.cn/index_more1.jsp.
[4]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简介[EB/OL]. [2012-02-03].http://www.cnki.net/my%20webs/page_5-1.htm.
[5] 姚虹霞. 我国核心期刊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J]. 情报科学,2009(10):1585-1589.
ReflectionsontheSystemofSelectingCoreJournalsinChina
Wang Yue, Zhang Zhiq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Institute of Publishing Science a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function of core journals has changed greatly. They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for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conferment of professional titles and degrees. Journals are frequently assessed and selected by various systems in China nowadays. Based on a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se systems, the present paper tries to find their problems and offer some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core journal; evaluation of journals
G255.2
王 跃,女,1989年生,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硕士研究生,已发表论文1篇;张志强,男,1966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著作(含主编、译者)1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本文系南京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文献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