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栓
(太原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十二五”时期,是太原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打造一流省会城市的重要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太原市如何正确把握国家和山西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并密切结合太原实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破解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结构失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市委、市政府亟待研究的课题,这对提高太原节能减排水平、推进太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至关重要。
“十五”以来,太原步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但是,由于国内外能源需求持续旺盛,客观上诱发了太原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的快速扩张,众多资本向这些产业集聚,直接导致产业结构失衡、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主要表现如下。
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化工、建材是太原市六大主导产业,其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8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0个百分点[1]。全市工业投资的90%以上用在重工业领域,导致产业结构失衡,绿色转型问题亟待解决。
长期以来,由于高能耗产业比重较大,全市节能降耗压力巨大。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1.71吨标准煤,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倍。煤炭消耗量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节能降耗形势严峻。
由于历史的原因,太原工业布局不合理,城市周边分布着太钢、狮头水泥、太化、煤气化、一电、二电、东山热电等十余家重点工业企业,形成“工业围城”的态势,直接影响着市区环境质量的改善,成为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最大阻碍。
全市生态破坏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仅东西山地区就有12 000亩山体植被遭到破坏。同时农村生态保护形势严峻,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尚未进行,畜禽、水产养殖,以及农药、化肥、秸秆等污染的治理严重滞后,农村污染防治任务也十分艰巨。
目前,全市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等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进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直接影响防污减排任务的完成。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仅60%左右,与国家要求的城市污水处理水平相差甚远。集中供热方面,市区范围内仍有近2千台分散燃煤锅炉和2万多台城中村土、小燃煤锅炉,这将直接影响太原冬季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十一五”期间,太原市委、市政府把加强节能减排,推动各个领域绿色转型,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始终坚持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不放松,坚持节能减排为第一要务不动摇,全市形成了“党政高度重视,人大、政协鼎力支持,环保严格执法,部门统一联动,市民积极参与”的节能减排新格局,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大事来抓,成立了节约能源工作领导组,先后制定出台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力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一是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二是加强技术改造,实施重点节能工程;三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一批示范项目达到国内建筑节能领先水平。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由2.35吨标准煤下降至1.71吨,下降27%,全市实现节能量1 137.92万吨标准煤[2],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山西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是全国完成节能指标降幅最大的城市之一。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为手段,全市投资近110亿元,先后完成减排重点工程项目近100项。冶金、电力等重点行业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烟气脱硫工程,焦化、洗煤、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废水零排放。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18.45万吨下降到12.36万吨,削减33%,占全省减排总量的22.8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2005年的3.23万吨下降到2.734万吨,削减15.35%,占到全省减排总量的9.20%,为全省“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4天,增加了59天;环境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22.26%.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作用,一方面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科学划定“绿色高压线”,实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十一五”以来,全市先后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包括钢铁280.5万吨、焦化410万吨、水泥98万吨、电力25万千瓦、铁合金1.4万吨、电石1.26万吨、造纸5万余吨、小选矿980余万吨,为发展新兴产业腾出了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深入开展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同时加快实施城市生态建设工程。目前已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县、17个环境优美乡镇、58个省级生态文明村,以及汾河公园、西山生态园、太山植物园等一批城市生态精品工程。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5年的31.8%提高至36.8%,进入了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面对历史形成的环境顽疾,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存在的环境新问题,在“十二五”期间,笔者认为太原市应紧紧抓住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考核问责机制,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全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把太原建成“一流的省会城市,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大都市”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节能减排,你我有责。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节能减排宣传教育中的推波助澜和舆论引导作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崇尚节能减排,人人支持节能减排,人人参与节能减排”氛围。让广大市民清醒地认识到,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事情,更是每一位市民的事情。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实现由“要我节能减排”向“我要节能减排”的历史性转变,真正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节能减排是各级政府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节能减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优惩劣的依据之一。要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对节能减排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定期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3]。评先创优活动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同时,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问责制、行政责任追究制、行政监察制和领导干部离任环保审计制度,对因决策失误、行政干预、监管不力造成节能减排任务完不成的领导干部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追究责任。
全力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太化、煤气化、狮头水泥等重污染企业搬迁和改造升级,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力争三年实现太原集中供热全覆盖。重点推进城中村改造,拆除土、小燃煤锅炉,打造城中村改造精品工程。同时结合“气化太原、净化太原、绿化太原”的建设目标,大力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把太原建设成为蓝天白云之城、青山绿水之城。
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太原市要着眼于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精、尖方面延伸,向资源转化的技术前沿进军,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推进主导产业的高端化,引领全省产业绿色转型,把太原建成绿色产业之城。
针对目前太原高碳产业高碳排放的现状,要进一步加快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技术的开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在焦化、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中,大力推广应用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提高节能减排的科技支撑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雅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10(9):233.
[2] 任晓明,孙 琪.“十一五”我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7%[N].2011-03-10(1).
[3] 刘振霞.“十二五”时期太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趋势展望[J].前进,201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