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红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报纸作为公共图书馆传统的馆藏文献,以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等优点,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科研、娱乐等活动的重要资料来源。据2009年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5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文字媒体中,阅读率居第1位的是报纸,占到文字媒体的74%,可见人们对报纸的依赖程度非同一般。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报纸作为传统的信息资源,正不断受到数字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冲击,因此,提高传统报纸资源的利用率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省级公共图书馆馆藏报纸为例,着重从报纸的搜集、保存、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法。
省级公共图书馆由于要面向层面众多的读者服务,因此征订、收藏了种类齐全、数量繁多的报纸资源。以辽宁省图书馆馆藏的中文报纸为例,目前征订的现报267种,其中221种提供阅览,161种进行保存(有的报纸既提供阅览又进行保存)。现有馆藏过期中文报纸1356种,61422册合订本。收藏的国内报纸品种基本齐全,有时事新闻类、专业类、综合类等。
这类报纸以党报《人民日报》为代表,是重要的舆论工具,也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方报纸,主要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报道各行各业的新成就,如《环球时报》、《参考消息》等,反映世界政治风起云涌的现实。这些报纸历来受到读者的欢迎,属于长期入藏的报纸,是读者了解国内外时事的媒介,也是党和政府进行宣传、发展经济、丰富文化生活的重要工具。辽宁省图书馆订有63种,占总订数的24%。
指其内容跨行业、跨专业的报纸,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如《新华每日电讯》、《文摘报》、《辽沈晚报》、《华商晨报》等。一份《辽沈晚报》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涵盖省内新闻、今日视点、辽沈有料、搜城记、体坛风云、文娱热点、看天下、财经证券、全天窗等10多个栏目。辽宁省图书馆订有此类报纸27种,占总订数的10%。
系统反映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时事新闻和发展前沿信息的报纸,如《电脑报》、《中国化工报》、《金融时报》。这些专业性报纸有固定的读者群,学术性强,发行量小,读者却很多,也是收藏重点。辽宁省图书馆订有146种,占总订数的55%。
从以上数据分析,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性报纸所占比重最多。图书馆长期以来是以为科研服务为己任,这个比例正是反映了这一职能。政治新闻类报纸位居第二。报纸是以时事、政治、经济、现实新闻为主体,所以政治新闻类比例也很大。可见,报纸作为舆论工具,其重要性非同一般。综合类报纸以消遣阅读为主,所占的比重自然就稍低一些。
制约全面收藏正式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最大难题是无法及时掌握国内的最新目录信息。现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出版情况极其复杂,仅以新闻出版署报纸期刊管理司编辑的《中国报纸名录》作为参考,无法及时反映变动频繁、时效性强的报纸的出版情况,采购人员不能掌握报纸出版的全面信息,给采访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许多应该收藏的报纸因无法获取相关信息而没有采订。报纸作为连续出版物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实效性,出版情况在各种传统文献类型中最为复杂。相当一部分报纸经常变更出版信息,难以建立稳定的联系方式,即使原先征订的报纸也经常缺藏,给图书馆的全面收藏带来一定困难。
报纸到馆后及时按类分编,有序地组织排列上架。由于图书馆报纸订购数量较大,日报、晚报等种类较多,各类报纸到馆时间不统一,给报纸的组织和排架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例如,由于缺少科学的报纸分类法,报纸的组织和排架是以报名按四角号码排列,这是历史延续下来的排架方法。读者若想检索资料,既费时又费力,严重影响了报纸的利用效果。
目前在报纸的利用上,最突出的问题是检索困难,报纸检索工具很少。还没有全面反映全国报纸的综合性索引,也没有反映报刊创、停、并、改等情况的报纸目录。读者如果要查找资料,只有按报纸的名称根据报纸出版的时间在已经装订好的报纸中手工查询,这样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大大降低了图书馆报纸的利用效率。
为提高报纸的利用率,应深层次开发报纸馆藏文献。长期以来过期报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尤其是过期的报纸装订、验收、入库上架后,读者查找某一专题资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大海捞针一般,一旦旧报纸保存起来再查找非常困难,很多信息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做好报纸文献的收藏工作是报纸服务工作的基础。科学收藏报纸是图书馆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深入分析,了解馆藏特色,合理地利用采购经费,同时还要根据读者的反馈要求,优化馆藏报纸文献资料的种类与形式。图书馆在报纸保存方面,全面收藏是终极目标。现阶段我们可每年新增若干收藏品种,在保证现有品种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收藏范围。具体操作上,宜先从曾经有馆藏但现已缺藏的报纸着手,重新与报社建立联系并采订报纸,尽量保证已有馆藏品种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以报纸的重要性、影响力作为纳入图书馆收藏范围的依据。如此则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推进报纸文献的馆藏建设,最终实现国内报纸全面收藏的长远目标,更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要,进而提高报纸资料的利用率。
报架的排序要有规律可循,并易于掌握和利用。例如,报纸阅览室实行开架阅览,报架先按《中图法》编排大类(取一级类目),然后按报纸名称的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在每个报夹上标识报名,在报柜正面贴上报纸目录,方便读者查找。此外,要做好报纸的日常展示工作,对当日、当月的报纸要分类排列,报架及橱窗的报纸要及时更换,对所订购报纸做好宣传导读工作。其次,对过期报纸应按时整理装订,按内容类别或时间顺序编制简单方便的索取号码,有序合理存放。在报纸分类时,可参考《当代中国报纸大全》的体例按报纸类别编排,将报纸分成28类,同类报纸按邮局发行代码排列,在报纸上标明类别,这样一目了然,方便读者阅读。
收集已有的报纸检索工具,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报纸均有分类索引,还有《全国报刊索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这些检索工具能为读者利用报纸解决很多检索上的困难,同时根据馆藏报纸,按照读者需求编制索引、文摘、剪报,使报纸信息有序化,节省读者时间,提高报纸利用率。开发和利用报纸资源,将各类报纸中有收藏价值的各类信息进行编排整理,就读者可能检索的专题和影响深远的内容建立索引或全文检索数据库。可建立题名、地区、主题词、关键词、作者、时间、报纸名称、查询等各种检索入口。
应尽快做好整理工作,将报纸到馆验收上架与读者见面的时间压缩至最短,以提高报纸资源的利用率。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将过期报纸的信息从原来的合订本、精选本,发展成光盘数据库和在线数据库形式,贮存量更大,查询更方便。过期的报纸装订、验收、入库上架后,很多信息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信息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流通和利用,如果得不到有效流通,就无法发挥作用。由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报纸的管理过程中,对其内容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将过期报纸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开展咨询服务,满足读者需求。
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与利用带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球上网的报纸总数已超过5000家,我国也有300多家报纸在出版纸质版的同时出版电子版。电子报纸与传统报纸相比较,其更为突出的特点是信息获取、发布以及更新的周期更短了,同时还能解决传统报纸信息量庞大但零散的问题,增加了信息检索的超文本功能。对于网络报纸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图书馆信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信息的分析、研究、开发、利用是一个新课题,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图书馆报纸的利用率,应引起公共图书馆的重视。
[1] 黄英.谈报纸的规范化管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46-247.
[2]张桂花.公共图书馆报纸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东莞图书馆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127-128.
[3] 陈国英,杨静.国内出版中文报纸的馆藏调研报告及馆藏体系分析——以国家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2011(5):1-4,8.
[4] 张旭.浅析高校图书馆报纸的人文管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93-95.
[5] 魏玫.中小型图书馆报纸文献的馆藏优化管理[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6):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