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学术期刊整合服务模式初探

2012-02-15 10:00李继红
图书馆研究 2012年2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马 涛,李继红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源和学术成果的展示平台。在学术期刊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开展学术交流、报道科学发现、提供信息检索、强化学术评价的功能逐渐得到强化。随着科学文献的急速增长和科研人员科研效率及其评估的开展,商业利益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动力,学术期刊偏离了为学术交流服务的主旨。在数字出版时代,承载与传播人类特定时代知识创新、生活态度与审美取向的学术期刊,在经历了短暂的方向迷失后正在向着其诞生时的学术交流平台的服务功能回归。图书馆可借助数字出版平台,整合学术期刊资源,提供学术信息服务,以体现学术期刊的学术价值。

1 传统学术期刊服务功能相对弱化的原因

1.1 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发展必然

学术期刊在诞生之初,促进学术交流是其根本宗旨,特别是19世纪前期检索类期刊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强化了学术期刊信息服务能力。据统计,截至1984年,西方国家出版的文摘、索引和附有文摘的检索期刊已有约4 000种[1]。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因突出强调学术期刊质量评价功能而延缓论文出版速度,传统学术期刊的信息服务能力相对弱化,尤其是创新思想的过滤和发现越来越困难。

1.2 知识交流权争夺的诱因

由于商业出版的本质属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学术论文出版越来越困难。为了促进知识交流,学术团体开展了开放存取运动,依靠数字和网络技术自行出版学术期刊。如纯电子期刊、电子预印本、PubMed Central(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管理的存储中心)模式、SPRAC模式(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由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倡导建立的学术期刊出版项目,含免费在线访问、只对提供存档等附加服务收费的电子版收费、通过评审的作者付费模式)、机构典藏库(IR)等形式[2]。

学术团体开展开放存取运动,实际上是与出版商争夺知识交流权,这一措施缓解了学术期刊价格快速上涨的趋势,降低了商业机构对学术期刊控制程度。但是,开放存取资源(含机构典藏库)的分散和异构问题,开放存取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的不完善,影响了学术交流的开展。

1.3 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

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分析,人们的阅读方式经历了以作者导向、记忆导向为特征的传统阅读,以出版者主导、知识体系化、有序化为特征的现代阅读,正在向以读者导向、非线性、交互为特征的后现代阅读方式演变[3]。然而,虚拟和网络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令学术期刊出版必然会带上后现代阅读的某些印记:(1)以大型学术信息整合平台以及搜索引擎为支撑的海量阅读。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跳跃、发散、超链接的方式阅读,从而激发出联想和创意,但也容易造成信息的迷失;(2)逐渐摆脱信息从作者向读者单向传导的方式而形成双向互动和“个性化出版”。这是后现代阅读最具魅力的特征;(3)服务经济结构上的演进趋势预示着文化与经济的共生性越来越紧密,后现代文化中的互动式体验特征将嵌入到信息服务的诸多环节,服务提供者将海量的信息再解构为信息碎片,让用户按照自己的构想选择、组合碎片,借助某种网络程序,以近乎情景再现的方式进行推演并形成新的作品或理论[4],可称之为体验式信息服务。传统的出版方式均无法满足上述阅读方式。

2 当前学术期刊信息服务的发展模式

当代学术研究方式呈现出开放 (基于理论和概念先导)、合作(基于学科交叉渗透)、阶段目标(基于课题阶段验收)、多维深入(基于节点突破并多维拓展)的特点,发布的阶段性科研成果较以往系统成果大为增多 (也有学术成果考评不合理因素使然),学科关联性更强。文献集成化出版趋势日见明显,学术专著的章节也越来越细化,并以关键词的形式加以明确描述,提高了学术文献检索概率。这种集成化数字出版趋势的特征与学术期刊的传统特性相一致,这就确立了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服务经济时代,数字出版的学术期刊自然地成为开展学术交流和信息服务的最佳承担者。

笔者认为,数字出版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结构化标记技术为内容组织形式,以全媒体为呈现媒介,实现授权发表的作品一次创建多次利用,并为用户提供基于知识体系的信息搜索,具有链接功能、最小信息单元定制功能、交互功能。目前,在数字出版模式下,学术期刊信息服务主要有以下发展模式:

2.1 以多服务功能的平台搭建为主要发展模式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世界呈现扁平化趋势,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更快捷、更方便。但是,信息资源发布分散化导致知识发现的有效性不断弱化,知识交流却更多地趋向于小范围内。因此,在学术期刊信息整合与服务领域,构建大型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主要学术期刊在线出版平台一直在通过收购期刊出版机构、联合办刊或购买版权等方式追求掌握尽量多的专业期刊,建立足够大的专业数据库,先期实现规模扩张。已有180多年历史的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科技与医学文献出版发行商之一,所属的2 200多种同行评议期刊,其中1 300多种被SCI收录。美国约翰·威立出版集团在2006年收购了英国最大学术书刊出版社布莱克威尔公司后,学术期刊总量达到1 300种。德国著名STM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公司有学术期刊1 800种,以上三家出版机构构成世界学术期刊出版三巨头[5]。

这一整合服务平台具有如下两个主要特征:(1)汇集大量多学科、多类型的学术资源,如中国知网打造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 9 543 种,共计文章 3 8457 292 篇[6]。 (2)以资源为基础,以数字出版服务为目的,围绕学术资源提供多种类型服务,其广度涉及对学术信息存在不同需求的各类用户,其深度纵贯学术资源整个生命周期。例如,目前,中国知网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支撑,积极倡导数字优先出版和实施独立版权管理,于2011年推出云出版平台——腾云数字出版系统,搭建的中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内容整合服务平台,可为各种用户服务。

2.2 以对学术资源进行广泛整合及深度挖掘为主要发展模式

学术的交流与创新以资源发现为基础,信息爆炸、资源成几何级数增加为资源的发现带来了诸多困难,无法被发现的资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学术资源知识丰富,因此,按照知识的体系、特点整合学术资源对于期刊信息服务具有重要作用。对资源的整合与挖掘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丰富元数据。即:以自动标引结合人工控制对不同来源、不同格式元数据进行强化,以元数据仓储作为提供服务的基础;(2)基于知识组织系统对多个异构数据库进行整合,抽取知识点,为用户提供各种学术文献资源的统一检索、聚类关联;(3)开发多种信息增值产品,为用户提供从数据、信息到知识的全面解决方案。如“万方学术搜索系统”整合了大量资源,以学科、主题、人物、机构、基金五要素进行数据抽取和深度标引,形成元数据仓储知识库。在此基础上,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如提供知识点、领域的研究趋势及热点变迁的知识脉络分析,学科领域的热点、前沿及知识点的关注度变化的学术统计分析,基于大量资源进行数据分析[7],等等。

2.3 独立出版商超规模发展模式

期刊独立出版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期刊,他们拥有经精心挑选的编委会成员(有的来自世界各地),开展多种方式的组稿、约稿,争取有影响力的稿件,关注研究热点,严格评审,重视学术伦理问题,与媒体保持联系,采用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发布刊物的最新消息和动态,提高刊物资源的在线使用率,关注作者、读者和用户的反馈意见,使刊物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8]。独立出版商期刊超规模发展模式有几个主要特征:(1)专业期刊系列化,稿源稳定且质量高、出版周期短,刊载文章多;(2)在专业领域搭建起良好的科研信息环境;(3)以品牌优势衍生出大量期刊系列产品,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为周刊,发表的文章内容涵盖生物、物理等约20个学科,每年收稿量约1.4万篇,正式发表约2.3万多页,录用率约为20%。经遍布全世界的同行专家评审通过后在线优先出版,每周网络版点击率约有440万次,每年全文下载量达到1 580万页。作为我国最大的外语出版机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英语学习》等十几种外语期刊。该出版社建立的网络学术出版平台集学术博客聚合、科研经验交流与互助等多项科研服务功能于一体,建立的协同翻译平台则调动全国丰富的高校翻译教学资源,拟将其变成翻译公司或是发布国外新闻的平台[9]。

3 数字出版模式下图书馆学术信息整合服务发展构想

为促进学术交流,实现信息检索、知识发现、互动体验、学术创新的服务目的,以图书馆为主体构建学术信息整合服务平台是可行的模式。

3.1 图书馆开展学术信息整合服务必要性分析

由于缺少其他类型文献的补充,以学术期刊为资源基础的信息服务的资源类型有限,影响了学术交流。第一,文献类型单一造成知识体系缺失、知识发现缺乏全面性。另外,还会带来知识发展脉络偏离或断裂,使得基于数据产生的各类分析出现误差。第二,数字出版为学术成果的发布带来极大的便利性。因此,同样内容经常以不同文献类型出版,如多篇学术论文整理成专著出版、学位论文经完善后以专著形式出版等,按照文献类型进行整合,会造成资源间的关联断裂。要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需要打破文献类型的壁垒,从内容出发整合资源,为用户构建“一站式”资源发现平台。图书馆收藏了各种类型的文献,以期刊论文为主,其他类型文献为辅,依据期刊论文论题专精、时效性强的特点,结合专著和学位论文等文献类型,构建图书馆学术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汇集学术信息,可满足用户的需求。

3.2 图书馆学术信息整合服务发展构想

图书馆应以推动学术交流为目的,以学术交流效果评价标准中的及时性、系统性、交互性为标准,充分结合学术信息的特点,积极打造学术信息整合服务平台。

3.2.1 学术信息发布的及时性

及时性对学术资源的创新、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图书馆在传统业务中对资源的整合往往是滞后的。数字出版为学术资源的及时交流与传播带来了契机,引入数字出版模式将有助于信息发布及时性的实现。为使学术信息能够对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平台发布的学术信息应向碎片化发展,即发布的信息不局限于成熟完整的学术论文,只要是在本学科领域内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即便只是一段文字都应及时发布。同时,需要关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为使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得到有效的保护,应建立学术观点注册机制;(2)只有对学术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精确的组织与分类,信息发布后才能及时被需要的用户发现,才可保证观点的查新;(3)为避免垃圾信息的产生,应加强用户的认证与注册。

3.2.2 学术信息组织的系统性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10]。目前,已有的学术期刊信息服务都从多角度对学术资源进行整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从整合的深度上看,大多数是对知识点的挖掘,缺乏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无法将碎片化的知识重新系统化;(2)从整合的广度上看,大多数局限于学术论文,没有对多类型文献进行知识挖掘。

图书馆使用的知识组织工具体系严密、标准化程度高、较为完善。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图书馆所应用的整合工具也在不断发展,与新的技术相融合,服务于新资源、新需求。例如:XML格式MARC的推出;多个国家图书馆将规范数据或书目数据发布为关联数据;编目规则的修订以适用网络资源为原则,像RDA,等等。因此,在对学术信息整合中,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已有成熟知识组织工具进行知识体系的构建,以更好地实现系统性的标准。

3.2.3 学术信息交流的交互性

图书馆只有建立交互机制,才能保证使用平台的用户间保持顺畅的交流。因此,良好的交互性将有助于学术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实现高效的运转。交互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术信息的创建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交互。这种交互有利于集中用户的智慧,促进资源的发现和元数据的完善,并有助于学术信息的补充与扩展。因为学术信息较为专深,关注的用户一般属于相关研究领域,因此,这部分用户对元数据的补充、对资源的推荐也同样具有知识性,并且与已有资源关联性强;其二,学术信息的关联交互。学术信息的关联交互包括知识的关联、人的关联。如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等数据库商打造的知识平台在对知识关联的挖掘方面几乎做到无所不包,而在对人的关联的挖掘上还处在起步阶段。

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到人的关联的重要性:第一,在数字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六度空间理论作为Web2.0的基础理论带来社会性网络的发展。图书馆应利用Web2.0技术实现人的关联;第二,学术信息具有相对集中的特点,而人是创造知识的主体,因此,人的联系将从另一个角度展示知识的联系。知识是静态的,而人是动态的,人与人之间关联的挖掘将带来人与人思想的交互,自然将更好推动学术交流功能的实现。图书馆应搭建人际交流平台,促进人的关联。

4 结束语

鉴于目前我国的组织文化中开放、积极、协作的因素比较欠缺,参与、分享和服务的Web2.0文化短期内无法建立[11],以及旧观念的影响,组建综合性学术信息整合服务平台的重任很难由商业性机构独立完成,而以促进知识的交流、传播和应用服务为己任的公益性服务机构——图书馆,因建立学术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帮助用户提高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在实现数字出版模式下,图书馆在学术信息整合服务方面有其他机构难以比拟的优势。

[1]杜云祥,王颖,刘桂玲,等.科技期刊的起源和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9):19-24.

[2]于良芝.世界学术期刊变迁中的知识交流权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5(2):21-25.

[3]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99-106.

[4]蔡丽玲.延伸互联网时代的第五空间——“体验式”信息服务——访上海第五空间数字网络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永萍[J].电信快报,2006(2):1-2.

[5]陈昕.美国数字出版考察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EB/OL].[2011-07-30].http://acad.cnki.net/Kns55/oldnavi/n_Navi.aspx?NaviID=1.

[7]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EB/OL].[2011-07-30].http://www.wanfangdata.com.cn/.

[8]杨雷,颜帅.美国科技期刊出版一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代表团赴美学术交流后记 [J].编辑学报,2010(6):552-555.

[9]赵婷.数字出版大潮汹涌而至 带来外语出版新机遇[EB/OL].[2011-08-11].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0-07/01/c_13379175_3.htm.

[10]左金凤,温新民.学科会聚、交叉与科研平台建设[J].科学学研究,2005(S1):11-15.

[11]刘炜.概述图书馆2.0:从那里来,向何处去[M]//缪其浩.新技术背景下的图书馆:理论学术年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