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台湾政局回顾

2012-02-15 08:38陈咏江
统一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民意代表马英九议题

■ 陈咏江

2011年台湾政局回顾

■ 陈咏江

2011年是台湾大选年,蓝绿围绕2012年“二合一”选举展开激烈攻防成为贯穿全年的主线。国、民两党积极进行选举布局,各自面临不同问题。

一,国民党当局施政绩效明显,但受多种因素牵制,民众感受不强

(一)国民党当局发展两岸关系的正面效益有目共睹。国民党当局反复重申“九二共识”的重要性,通过两岸高层互动,“两会”制度化协商,在对外事务中展现默契等方式,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一周年效果显现,改变了台湾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战略地位,提振了岛内外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信心。早收清单效果展现,会计服务、金融投资等领域广泛受益。

(二)各方面施政表现不俗。一是打造“廉能政府”。廉洁方面,成立“法务部廉政署”,并致力廉洁施政,施政廉洁度获国际透明组织肯定,得分创17年来新高;效能方面,通过23年推动而难以实现的行政组织改造进入实施阶段,确定将现有37个“部会”精简为29个,展现改革魄力。二是塑造公义社会。推动“二代健保”修法,适度调降健保费费率,使健保费负担更趋公平;推动12年义务教育,在学校实行教育补助政策。三是拼经济取得亮眼成绩单。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2011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台湾总排名第六,为历年最佳;同期美国事业环境风险评估公司发布最新全球投资风险环境评估指标也显示,台湾排名升至全球第四。

(三)“无感复苏”使岛内“三中”群体不满情绪升高。由于岛内经济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加之民进党的恶意操作,造成中下阶层民众“无感复苏”,特别是下半年在欧美债务危机频发,岛内出口增长放缓、工业增长放慢、股市持续低迷,部分民生用品出现较大涨幅。虽然国民党当局采取措施积极因应,效果并不明显,“三中”群体不满情绪升高,使国民党当局施政满意度始终徘徊在40%左右,成为马英九一年来选战艰辛的重要原因。

二,蓝绿围绕首次“二合一”选举展开激烈攻防是贯穿全年政局的主轴

(一)议题方面,蓝绿着重就执政成绩、两岸政策、胜选施政、负面议题展开较量。

一是两岸攻防,“九二共识”对阵“台湾共识”。经过3年多两岸关系新格局的影响,两岸和平红利初步显现,使两岸议题成为国民党此次大选中的优势议题。民进党则力避短板失分,一方面采取守势避免与国民党就两岸议题展开激烈较量,另一方面为化解国民党攻势提出柔性的两岸经贸交流政见安抚中间选民,利用“台湾共识”回避“一中”原则。

二是政策攻防,“黄金十年”对阵“十年政纲”。虽然蔡英文利用“十年政纲”炒作多时,但受限于党内路线争斗,“十年政纲”出炉后的实际内容相对贫乏,缺乏新意。而国民党充分利用辛亥百年的契机推出“黄金十年”,与祖国大陆“十二五规划”相契合,在内容充实及可操作性方面都更胜一筹。

三是民生议题,“亮眼政绩”对阵“贫富差距”。民生问题是今年选民最关心的议题,两党文宣主要围绕民生、公共议题展开攻防。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大力宣扬米酒降价、虱目鱼行销、开征“奢侈税”等事关民生的执政成绩;另一方面,民进党则针对青年就业、老农津贴、“国光石化”、无薪假等公共议题发起攻击,极力渲染民生困苦和阶级对立,营造国民党当局无能形象。

四是负面议题,“宇昌案”对阵“富邦案”。“宇昌案”与“富邦案”是蓝绿双方针对蔡英文、马英九最典型的负面议题,类似的负面议题还有针对苏嘉全的“农舍风暴”,针对马英九的“密会组头风波”。由于马英九清廉、正直的品行早已获得岛内民众认可,民进党此次负面操作并未得利。相反,苏嘉全的“农舍风暴”和蔡英文的“宇昌案”则使得二人的从政道德受到外界严格检验,不良的政治观感重创二人形象。

(二)大选三方竞争,选情激烈胶着,立法机构选举“外冷内热”

大选方面,一是呈现“马吴配”对决“英嘉配”的基本格局,“宋林配”成为重要变量。4月初,马英九挟现任优势获国民党提名。6月19日,马英九正式宣布吴敦义为其竞选搭档。与此同时,民进党则呈现党主席蔡英文与上届大选副职参选人苏贞昌两强相争的局面。经过激烈内斗,蔡英文最终以微弱优势获得民进党提名。9月9日,蔡英文在党内外寻找副手人选不顺的情况下,选择秘书长苏嘉全为副手。与2004、2008年单纯的蓝绿对决不同的是,再度出现泛蓝分裂、宋楚瑜参选的情形。但宋楚瑜的声势已大不如2000年,岛内政局呈现“两强一弱”的格局。二是总体选情胶着。与岛内历次选举相比,本次大选选前民调没有呈现出蓝营遥遥领先、绿营苦苦追赶的局面,相反,蓝营基本盘优势一直表现不彰,马英九支持度大致保持在四成,而蔡英文支持度则处于波动状态,“双英”选情甚至首次在选前100天左右便出现胶着状态。

立法机构方面,一是选情“外冷内热”。受到“二合一”的影响,大选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使得立法机构选举受关注的程度相对降低。加上受到经济大环境不佳的影响,立法机构参选人募款困难,致使无论是旗帜数量还是广告投放,都比往年显得冷清。但各政党为争取立法机构席次极大化,无不卯足全力,台面下厮杀异常激烈。二是具体呈现国民党力保过半,民进党全力扩张,亲民党争取成立党团的态势。在扁案影响下降的情况下,蓝绿回归基本盘对比,使得立法机构选举呈现出“蓝守绿攻、蓝消绿长”的态势。亲民党则争取实现政党票跨过5%门槛的目标。由于国、亲系出同源,亲民党大量瓜分国民党选票已成事实,尤其是亲民党有实力的参选人大都在泛蓝优势选区,不少参选人直接冲击马英九嫡系部队。

三,国、民两党为选举积极整合,但各自面临不同问题

(一)国民党高层整合顺利,但基层实效有待检验。一是顺利完成“二合一”选举的党内提名。大选提名方面,不仅马英九顺理成章获提名,副职参选人提名过程也相对顺利。区域与不分区民意代表提名方面,虽然有不少资深民意代表如蒋孝严、朱凤芝等并未获得提名,但都表示会尽力辅选,提名顺利完成。国民党不分区民意代表名单因摆脱派系纠葛还获得主流舆论高度赞扬。二是成立选举组织架构。首先,为立法机构选举成立由金溥聪在内的13位“中央提名审核委员会”,专职负责2012年大选及民意代表提名审核作业。为打好选战,国民党成立“中央”及地方助讲团、各地后援会等一系列选战因应机构。三是初步整合党内势力。为争取王金平和“立院党团”的支持,国民党修改不分区民意代表提名规则,使王金平得以连任立法机构负责人,为巩固南部基层力量奠定基础。为争取对其不满的连战、吴伯雄、郝柏村等大佬的支持,马英九、吴敦义多次上门拜访请教,使其在选战最后时刻纷纷出席国民党的造势活动,拉抬马英九声势,稳固了蓝营基本盘。

但是,国民党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接班梯队问题,二是民意代表提名整合仍有伤痕,三是地方派系消极辅选。这些都是国民党必须重视与解决的。

(二)民进党虽士气提升,仍面临结构性困境。一是蔡英文取得“共主”地位,掌握了党内资源,壮大了自己的实力。二是民进党支持者热情高涨。年初,民进党延续了“五都”选举的气势,先后取得南投县草屯镇长补选和台南、高雄民意代表补选两场胜利。绿营基层支持者热情被迅速点燃。

但是,民进党结构性难题仍未有效解决。一是两岸政策面临调整困境。在两岸和平发展日益深入人心之际,即便绿营支持者的心态也在发生微妙变化。蔡英文甚至抛出“对两岸未来持开放态度”言论,但由于其主张建立在“台独”立场之上,不仅难以让岛内工商界、中小企业主等中间、经济选民认同,也让美国不放心,致使其成为蔡英文在选战中最被动的议题。二是派系斗争。作为在野党,民进党全党上下的终极目标是重新掌握执政权,在这一共同目标下,党内各“天王”及派系基本维持了团结拼选战的局面,但内部权斗仍未真正停止。民进党内的谢系、苏系、新系、扁系间的合纵连横,则从区域民意代表提名争斗,一直上演到不分区名单的“派系分赃”,均反映出党内派系斗争的复杂。

四,民生议题突出、统“独”议题淡化导致国民两党政争方式及焦点发生转变

(一)主要表现。一是国民党“防守反击”。国民党在议题攻防上比往年更加积极,改变以往被动挨打的局面。不仅防守更加严谨,反击也更有力道。防守方面,针对元旦期间动用官兵为儿子大办婚事而广受批评的“空军司令”雷玉其,火速调任空军“副参谋总长”;针对“恐龙法官”引发的“大法官”提名风波,借助国民党“立院党团”的强力支持平息提名风波。反击方面,针对大肆批判“18趴”政策的民进党主席蔡英文,邱毅爆料其长期享受该政策的好处,使其陷入“18趴风暴”;针对民进党利用虚假的“柿子跌价”文宣攻击国民党当局无能的问题,国民党及时反击,使得民进党打着爱农旗号却大肆伤害农民的虚伪形象暴露无遗;针对民进党炒作“马英九密会地下赌盘大亨陈盈助”一事,国民党及时澄清,马英九还以个人名义对民进党及其发言人梁文杰提起民事诉讼,求偿200万元,并要求公开道歉,迫使民进党改口声称“陈盈助是好人”。二是民进党“攻中求稳”。一方面,民进党延续其“好战”的风格,主动就老农津贴、农产品跌价、“非核”等大部分民生议题向国民党发起攻击。另一方面,民进党为争取中间选民,在诸多议题力避操作过头。在苏嘉全“农舍风波”中,民进党在苏嘉全被迫捐出农舍后,意图以相同标准要求国民党拥有类似农舍的人,党内出现“主战”与“主和”两种声音,但为避免引发更大范围反感而放弃。在“柿子风波”中,党内有继续就农产品价跌议题抨击国民党当局无能的主张,但蔡英文以道歉收场,以避免中间选民生厌。

(二)变化原因。观察蓝绿攻防议题可以发现,今年呈现统“独”议题比重下降,两党不再通过极端的意识形态动员基本支持者,民生、公共议题比重上升,争夺中间选民的诉求加强等新的特点,其原因包括:一是祖国大陆逐渐成为岛内选举的正面因素。虽然在李扁长期推动“台独”政策的影响下,“台湾主体性意识”高涨的趋势并未得到明显改观,但是,随着入岛个人游的开放,两岸交流不断深入,两岸间长期存在的隔阂被打破。祖国大陆一系列惠台措施“入岛、入户、入心”,使得岛内主张和平发展的声音更加强大。在选战关键时刻,从普通农工阶层、中小企业主到郭台铭、张荣发、严凯泰等工商界大佬,都公开站出来支持“九二共识”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民进党的意识形态不再是“政治正确”,因此失去继续操作统“独”议题的市场。二是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全球化浪潮冲击岛内社会,分配问题成最突出矛盾。全球化导致资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本的流动性增强,在资源越来越趋于垄断的情况下,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难以避免。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以中小企业为主、出口导向的“浅碟型”台湾经济受到冲击,被视为社会稳定基础的中产阶级面临资产缩水、生活品质下降的危机,岛内社会呈现“M化”趋势,岛内阶级矛盾日益深化。而国民党当局未及时察觉这一重大变化,民众“复苏无感”未明显改善,为民进党操作民生、经济议题提供了空间。

展望2012年,“二合一”选举结果关系国、民两党实力消长,岛内政治生态仍将持续演进。可以预见的是,民进党在体制内的制衡作用将大大提升,但无论如何,岛内民众主张两岸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不会变化。

猜你喜欢
民意代表马英九议题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卖水果
不够用
山寨邀请函
两岸大交流中的台湾民意代表群像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
马英九接种 甲流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