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婉青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陶瓷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人们因为生活的需要而创设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陶艺。它因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而形成和发展,更是在淳朴的艺人手中一步步升华,每一件陶艺都蕴含着一定的生活指令,都潜藏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独具特色的美感,使中国陶瓷博大精深,陶瓷的艺术源远流长。
陶艺是一种人工形态。陶瓷形态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们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变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烧结规律,才能使陶瓷器物产生美的形式。同时注重造型与装饰的有机结合,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韧美以及表现活力,这样就出现了全新陶艺形态。因此陶艺的手工艺之美就体现在材料、工艺、造型和装饰上。
陶艺是土与火的艺术。有各种不同成份,不同色彩的泥土,不同的粗细,不同的可塑性,不同的烧成肌理和不同的烧成温度的土。因此,只有懂得材料、熟悉材料才能驾驭材料,才能使材料和造型相得益彰。火是陶艺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没有火的烧成不能说是陶艺作品。因此陶艺家不但要充分熟悉材料,运用材料,还要熟悉火的作用,运用火的能量,把握温度才能产生“天人合一”,“鬼斧神工”的特殊效果。手工制作是陶艺的主要特征,一件坯体的塑成,往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一个真正的陶艺家既要具备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又要精通它的工艺和制作。
陶艺的美首先表现在它的造型上。中国陶瓷注重点、线、面的完美结合,在造型的结束处和转折处强调不着痕迹,天然生成的效果。陶瓷器物立剖面两侧的曲线处理是否得当,是一件器物的造型美不美的关键。陶瓷坯型的可塑性,陶瓷造型曲线变化的多样性,构成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器形,可以让观赏者尽情去饱览那稳健庄重、富丽典雅、朴实古拙的造型美。
陶艺的美还表现在它的装饰上。中国陶瓷的釉色注重不着痕迹的天然美,强调“天然去雕饰”的品味。或白璧无瑕,一尘不染;或五彩缤纷、姹紫嫣红。定窑的乳白、汝窑的葱绿、官窑的淡青、耀窑的青中嫩黄、景德镇的影青等均体现了这种自然之美。陶艺作品的釉色配置,由于渗透了人们的情感,包含了陶艺家的创作激情,加之材料运用的匠心独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时陶艺的设计理念之美还体现在实用性上,造型设计巧妙利用重心。例如小口尖瓶底的制作巧妙的利用重心达到某种意义上的汲水“自动化”,瓶的两耳位置用绳穿挂系住,口部也系有一根绳,将瓶放于井水中,由于耳环位置较低,重心在耳环以上,瓶口就会自动倒下来使水进入瓶中。瓶里有了水,底部就变重,于是瓶子自动正过来就可以把水从井下提上来。这种利用重心的方法是非常实用的。
另一方面,陶瓷艺术还具有和谐之美。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脉,带有普遍文化意义的造物特征,是一个民族的心理情感及审美倾向的反映。 “和”既是一种社会化的人生观也是一种世俗化的审美观。陶瓷艺术创造的过程始终离不开以人为中心的法则,它由个体的感受出发,推及人与陶土,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陶瓷艺术从发生到发展都凝聚了人的智慧和自然元素,既是水、火、土的和谐结合,也是人与宇宙自然发展的结果。所以从精神层面上来说,陶瓷造物的物质之“和”与儒家的社会之“和”达到了和谐和统一。
中国的陶瓷艺术从先秦开始,工匠们就已经习惯于在观察上注重整体效果;在工艺技术上重视局部;在物体造型上,重视整体。而在装饰上,则注重局部的刻画,最后是注重整体造型与装饰的和谐。使得各种陶瓷器物,呈现出一种有容乃大的包容和谐之气度。既有儒家“彬彬有礼”的实用之美的传统观照,同时,其凹凸起伏的弯曲轮廓,优雅大气,也有道家思想所追求的出世超脱思想的理想表达,而这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在造型中得到完美的交汇,正好诠释了陶瓷造型中的和谐之美。
陶瓷艺术不仅是一种物质产品,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纵观陶瓷的设计,制作过程和文样装饰无处不体现着它独有的美感。陶瓷艺术是中华名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和谐美,也是中国人审美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