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宗佩
时间和空间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两者是统一的,均与阴阳的盛衰变化相对应,其用于说明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指导诊断辨证、组方用药和对病情预防都具有重要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逆之则伤肝;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三月,……使肺气清,……逆之则伤肺;冬三月,……逆之则伤肾。”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在时间上,将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表述的非常清楚。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所以,一天之中的时间变化规律与一年四时的变化具有一致性。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中央为土,病在脾俞。”“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由此可知,东方应春,南方应夏,西方应秋,北方应冬。
所以《黄帝内经》将时间与空间通过(五行)脏腑统一起来,建立对应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可见,阴阳是天地之道,是关乎世间万象的根本规律。
《素问·厥论》曰:“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所以,决定春夏秋冬的因素为阳气阴气的多少。
春天少阳初升,夏季阳气盛,秋天阴气生,冬季阴气盛。一天之中,朝则少阳升,日中阳气盛,日入阴气生,夜半阴气盛。决定一天之中时间变化的因素当为阴阳盛衰的变化。
空间中,东方当为少阳、厥阴,南方当为太阳,西方当为阳明,北方当为少阴,中央当为太阴。另外《灵枢·口问》曰:“阳者主上,阴者主下”。因此,阴阳盛衰变化与空间存在对应关系。
综上可知,产生“时空统一”这一认识的根本原因在于时间和空间均与阴阳的消长盛衰变化相对应。
在“阴阳”这对矛盾之中,“阴”静而“阳”动,所以阴阳变化实际是“阳”气的变化。阳气变化大体可以概括为“生”“长”“收”“藏”4 种状态,阳气“生”的状态是阳气从阴中而出的状态,为少阳,时间上为“春”、为“朝”,空间则为“东”;阳气“长”的状态是阳气旺盛的状态,为太阳,时间上为“夏”、为“日中”,空间则为“南”;阳气“收”的状态是阳气下降的状态,为阳明,时间上为“秋”、为“日入”,空间则为“西”;阳气“藏”的状态是阳气“收藏”于阴中的状态,为少阴,时间上为“冬”、为“夜半”,空间则为“北”。阳气“生”“长”“收”“藏”四种状态变化的“拐点”则在“中央”“土”中进行,其时间对应四季之末的“十八天”,一天之中对应“朝”、“日中”、“日入”和“夜半”的最后半个时辰,空间则为“中央”。
所以,中医将时间和空间用以说明阳气的不同运行状态,对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3.1 用于说明病情,提示诊断 《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七日,巨阳病衰……;八日,阳明病衰……”。虽然以上论述与临床实际可能存在差距,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阴阳盛衰对受病部位及病情和预后的影响。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提示季节对因素、对病情及诊断辨证的影响。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说明一天之中阴阳气多少对病情的影响。
3.2 用于指导对疾病的治疗 《黄帝内经》以后的医家有意无意地将“时空统一观”用于对疾病的诊治,如子午流注理论就是利用时间的变化指导对疾病的诊断、选穴和治疗。《伤寒杂病论》中的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中的青龙、白虎、真武概念分别为东方、西方、北方的代称,而黄连阿胶汤在其他书籍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又叫“(小)朱鸟汤”,朱鸟为南方的代称。温病学家将黄连阿胶汤称为泻南补北的方剂。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时间、空间是统一的,产生这一统一性认识的根本原因在于时间和空间均与阴阳的消长盛衰变化相对应,同时“时空统一观”对指导临床诊断辨证、治疗、判断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