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说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成语本意理解,实不为过。但不妨从另一层含义概括解读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中国光伏产业中上游陷于“深水”之中,举步维艰;而光伏产业下游——光伏电站建设可谓“热火朝天”,激战正酣。
中国光伏产业似乎从头至尾走了一个轮回。
2008年之前,国际多晶硅价格高高在上,光伏产业一度步入“拥硅为王”的时代。原本只专注于电池片和光伏组件的中国光伏企业甚至其他行业的资本纷纷进入上游多晶硅领域,中国很快成为世界多晶硅生产大国。如今,多晶硅价格由最高近500美元/kg跌至20美元/kg。价格的灾难性下跌给盲目投资多晶硅的企业致命一击,许多企业不得不关停建成或在建的多晶硅生产线,部分企业甚至因扩张太快而陷入资金链崩溃的困境。
面对国内光伏产品产能过剩和国际贸易壁垒加大的严重危机,中国启动了国内光伏市场。同样有不少光伏企业甚至其他行业的资本下注光伏产业下游光伏电站建设,为分得国内光伏电站市场一杯羹,热情高涨,忙得不亦乐乎。
抓住商机并没有错,关键是要量力而行,要深思熟虑,有前瞻性的目光,做好合理规划,在保障电站质量并且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稳健发展。
首先,投资者要深知,中国光伏市场依然是政府扶持的市场,需要政府补贴才能维系,因此,国家财政的实力决定了市场的大小。据悉,今年上报的第二批金太阳工程项目达16GW之多,但由于国家财力所限,获批项目的总规模也可能仅在2GW左右。其次,当前中国光伏企业的实际困难在于资金链紧绷和产品积压,它们通过参与下游光伏电站建设,试图消化大量库存,让资金重新流动起来。光伏企业的这种需求决定了它们不能将电站长期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因为这样做只会加剧企业资金链的紧张。因此,大量企业进入光伏电站领域,最终目的主要是把电站建成后出售。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能不能出手,如何出售?实际上,由于电站建设竞争加剧,光伏电站建设领域已出现了价格战的苗头;不仅如此,目前已建成的光伏电站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客户超期拖延货款的情况,一旦有企业资金链因此断裂,其引发的连锁效应很可能导致行业面临新的严重危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已经或即将加入光伏电站建设的企业,应该冷静思考一下自己如此扩张究竟胜算几何?而不要陷入又一个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