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如:民国的“四分之三”女人

2012-02-11 11:49钟倩
百家讲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朱生豪萧红

钟倩

1997年,一个名叫宋清如的女子离世。她的去世,带走了一段浪漫的恋情。真是应了那句百转千回的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倘若不是遇见朱生豪,宋清如会嫁入豪门,生儿育女,闲暇时间打打麻将,过上安逸的日子。

宋清如出生在常熟的一个地主家庭,排行老二。从小她就喜欢读书,七岁的时候父母给她请了秀才当家庭老师,《三字经》《千古文》《古文观止》等书她全能读懂。后来她让母亲把她送进洋小学,走上了漫漫求学路。进入大学后,她将父母定的婚约彻底推翻,摆出一副“花木兰”的架势,“谁定的婚,谁嫁去”!父母只好依从她。

她与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是同龄人,但比四大才女都要幸运。拿萧红来说,萧红的家境不好,求学和情感之路频遭困厄,“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而宋清如刚进入大学,就才华小露尖尖角,加上她衣着不凡,清丽不俗,才女的赞誉在学校里不绝于耳。

当时,有一个诗社,宋清如在那里认识了朱生豪,一来二去的交流来往使二人产生了感情。朱生豪鼓起勇气,向她展开攻势,他最大的“本领”就是写诗了。诗歌传递情思,不,是诗歌搭建起桥梁,给了这个文弱书生一条追求女孩的捷径。

“以前我最大的野心,便是成为你的朋友,现在我的野心,便是希望这样的友谊能继续到死时,谢谢你给我一个等待……”从诗中不难看出,朱生豪的怯弱,也可以说是书生固有的自卑。朱生豪自幼家庭贫寒,12岁时父母就已经去世,由姑妈抚养成人。在那个年代,门当户对是婚姻的首要条约,这个寄人篱下的穷小子,究竟是用什么将宋清如追到手的呢?

有两个可能。一是志趣相投,两人都爱写诗,情感必然会在诗句中绽放,低到尘埃里也能开出花来,只要开了花,一切万事大吉。二是宋清如思想独立,从小接受新式教育,让她比其他女子更有主见,所以说服父母就容易一些。即使父母不同意,也不愿意看到自家闺女走上绝路。除此之外,动荡不定的年代也是一大因素。

相识之后,两人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漫漫恋爱。可以想象,恋爱期间他们鸿雁传书,诗歌送情,比现在的发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要缠绵、浪漫得多,因为每一句诗、每一个字上都有他或她的气息。偶尔闹个小矛盾,如同水面上的一个涟漪,微波之后情感会向前滑行一大步。在菁菁校园的一方净土上,他们吟诗谈情,情到“画眉深浅入无时”,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被日军占领,朱生豪所任职的报社被日军查封,他四处逃难,丢失了全部的译稿和三本诗集。此时宋清如也随家人背井离乡去了四川,上海局势缓和后,再次辗转返回上海,与朱生豪相聚。

第二年,他们结了婚,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送上一对联:“才子佳人,柴米夫妻。”为了躲开日军的干扰,两人回到了宋清如的老家常熟。婚后,宋清如很快进入了角色,确切地说是成为了一個“四分之三”女人。所谓“四分之三”女人,是指身兼三种角色:首先是贤妻,生活上精打细算,能省则省,连牙膏都用盐来代替,空闲时间还帮别人做衣服,以补贴家用;第二是良母,一个女人先后抚养两个孩子,几多酸涩几多无奈,无人能表述;三是秘书—协助丈夫整理资料,他累了,她就和他一起选编唐宋诗词来作为调剂。试想,如果身边没有宋清如这样一个知性、能干的女人,朱生豪的“译莎”(翻译莎士比亚剧作)事业哪会步步为进呢?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在常熟这片风景秀丽的土地上,夫妻二人“琴瑟和谐,鸾凤和鸣”,清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长期的翻译工作,加之环境恶劣,使得朱生豪的身体每况愈下。在翻译《亨利四世》时,朱生豪被确诊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他抓着宋清如的手说:“莎翁剧作还有五个半史剧没有翻译完,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上命也得翻译完啊……”都病成这样了,朱生豪依然挂念着“译莎”,他与他的事业已经成为一体,多么令人钦佩!然而,他何曾为身边陪伴自己不离不弃的女人想过?不久,他病情加重,出现了便血,宋清如给他擦身子时,他慢慢地说:“我的一生始终清白的。”直到去世的那一天,朱生豪嘴里默默念着的依然是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宋清如泪如雨下。

翻译莎士比亚仿佛是攀登一座高峰,朱生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虽然未能登顶,但依然是成功者,留给后人一笔无价的财富。但是,面对宋清如,他又是不负责任的。

牺牲爱情来保全事业,究竟是对还是错呢?没有答案,因为爱情从来就是无法平衡的事情,他一心“译莎”,她一心为他,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

“同在雨声里做梦,同在雨声里失眠。”短短两年的婚姻生活,在宋清如那里,好像是一部书,每一页都是甜蜜的。朱生豪去世那年,他们的儿子刚满一岁,换做谁,都很难开启以后的生活。孩子嗷嗷待哺,朱生豪留下的任务犹在心间,宋清如没有退路,不,应该说她不允许自己脆弱。她迈着趔趄的脚步向前奔,很快就见到了光明。

儿子五岁那年,宋清如调入杭州高级中学教学。由于身体不好,总务主任骆允治常帮她代课,对她的生活也是照顾有加。谁看到这样一对母子能不伸援手呢?何况宋清如有貌有才,即使再落魄,也是惹人怜的。

朱生豪的儿子朱尚刚在《诗侣莎魂》中写道:“我记得有一段时间,骆先生经常来看母亲,后来母亲怀孕了,于1951年回老家常熟乡下生下了我的妹妹。”查找史料,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不难看出,宋清如40岁时再次生产有太多的不可言喻,骆允治懂得,天堂里的朱生豪也懂得。但宋清如在生下女儿后,并没有与骆允治结婚,至于是宋清如不从,还是骆允治的父母反对,在今天看来,这些猜测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宋清如和朱生豪的感情根基无法撼动。

从一个女人的角度看,宋清如把苦衷独自吞咽,所承受的苦闷和伤痛是无法想象的。此时此刻,拥有一个可以依赖的肩膀也是奢侈的,她只能在回忆里和与朱生豪在一起时的幸福片段中寻找些许安慰,“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宋清如注定是一个不简单的女人,一边抚养儿女,一边翻译朱生豪未完成的莎士比亚历史剧。不料,送到出版社时翻译稿源已满,她十分失望。在一次搜查中,她的译稿又被全部毁坏。三年的忙碌付之东流,真让人慨叹时代的无情!

有人说,最完美的爱情观是遇见很合拍的男人。宋清如与朱生豪已经相互嵌入对方的生命,这样的“合拍”在今天也近乎绝版。与张爱玲的孤傲绝世、萧红的漂泊零落、吕碧城的集宠爱于一身相比,宋清如对爱情更加忠诚,“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此情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人得?

编 辑/高翠粉

猜你喜欢
朱生豪萧红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朱生豪、宋清如:爱情的样子
萧红致萧军信札:北京匡时拍卖价64.4万元
萧红的遗憾
朱生豪与宋清如
萧红墓畔口占
宋清如和朱生豪:一同在雨声里失眠的才子佳人
比徐志摩更浪漫,比沈从文更深情,他是世上最会写情话的人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