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谦益:文人挣扎在位子与裙子边缘

2012-02-11 11:49王俊良
百家讲坛 2012年12期
关键词:钱谦益奴才崇祯

王俊良

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屡遭诟病,在于其先仕明后仕清,被定性为大节有亏的“贰臣”;频遇称颂,缘自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究其原因,无怪乎文人想做奴才和做了奴才的纠结,一生都没挣脱位子与裙子的梦靥。

钱谦益少年得志,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神宗实录》;崇祯元年(1628年)任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后因参与东林党活动被削籍回乡。这期间,他有几次重返政坛的机会,都因机缘不巧转瞬即逝。一直到崇祯吊死在景山,钱谦益都没放弃回归到体制内的努力。平均一年调整三次中央班子成员的崇祯皇帝,在位17年调整了50个宰相,可以想见其领导集体还有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由进士及第出仕之初的渴望,到崇祯为明朝彻底画上句号为止的35年,耗尽了钱谦益的大好时光。而拙政园的明丽山水,却激发了钱谦益的诗情和道德文章,使其在文学上的造诣日臻成熟,终成为一代宗师,引领文坛。

一心想“煎得兰汤三百斛,与君携手祓征尘”的钱谦益,牵着柳如是的手,漫步西湖尽览如画美景,却“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南明小朝廷起用钱谦益为礼部侍郎,让求官难于上青天的钱谦益一下又官复原职。怎奈屁股还没坐稳,城外就传来清兵的阵阵杀声。满腹经纶的钱谦益只顾一门心思找主子做个奴才,也不看看这主子是个什么东西。朱由菘连昏君都不够格,只知道“万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几见月当头”的花天酒地,面对强敌既无守城之谋,也无退兵之策,淡定自若地忙着淘选宫女,大臣则忙着争权夺利。

1645年五月,南京城外布满清军。柳如是劝钱谦益殉节,钱谦益却以水凉为借口婉拒而偷生。后来袁枚就此斥钱谦益为“伪名儒”,赞柳如是为“真名妓”。在已无城可守的南京城头,饱读诗书的钱谦益不可能不明白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明白自己的选择将万劫不复依然义无反顾,是需要一点理性支持的。城破之日留给钱谦益的选择只有两条路,要么用南京城内百万百姓的性命和鮮血成就自己的一世英名,做史可法第二;要么自毁大节出城降清保全百万黎民的身家性命,做千古罪人。

最终,钱谦益选择了背负“千古罪人”并荣登乾隆倡导的“贰臣”排行榜第一名。直到现在,人们对钱谦益的评判依然没有超越乾隆的定位。围绕作为文人的钱谦益失“节”之争,焦点依然是其“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乾隆在挖苦钱谦益的同时,也道出了“节”的实质乃“两姓”君王之间的异位,导致钱谦益事甲事乙的抉择。清不安于称臣,对明刀兵相见,就是义,背叛明朝皇帝,夺其位杀其妻淫其女,就是节?刘邦不忠于秦朝而有汉,赵匡胤背叛柴荣遂有宋,统治者总希望读书人像方孝孺一样愚忠—叔侄之间的争权夺利,自己死还不算,还要稀里糊涂地赔上“十族”,包括门生故吏几百口人的性命。统治者也怕钱谦益这样由糊涂逐渐明白的书生,无论是万历、崇祯还是朱由菘以及顺治,毫无例外都是为了自己的“家天下”,让道统服从目的,节义服务需要,让臣子做忠臣,百姓做忠民,哪管孔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要义。钱谦益坚持了“民为贵”、“君为轻”,其民本思想的发萌何罪之有?

陈寅恪认为钱谦益降清属情非得已,后来把满腹学问用于研究柳如是的“裙子”,终于完成了钱谦益想完成最终没有完成的夙愿。而钱谦益,却只能挣扎在政治的位子和体制的裙子之间,永无出头之日。

编 辑/葡萄

猜你喜欢
钱谦益奴才崇祯
钱谦益《红豆山庄杂录》的版本流传及其学术价值发覆
做奴才的不同境界
浅析钱谦益的诗学主张
亡明罪魁祸首辨:崇祯和朝臣的共同作用
钱谦益墓志铭初探
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最怕奴才管人才
做最好的自己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铁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