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罗锅”并非真“罗锅”

2012-02-11 11:07伊人
文史月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驼子弯腰驼背嘉庆

伊人

随着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播映,清代名相“刘罗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剧中,他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多谋善智、言语诙谐,直言犯上、为民请命的形象,赢得了观众的普遍赞誉。

“刘罗锅”史上确有其人,此人名叫刘墉,生于公元1719年,卒于公元1805年,山东人,是清代书法家、政治家,大学士刘统勋的独生子,曾任太原知府、内阁学士、湖南巡撫、吏部尚书等官职,任上颇有德声,政绩卓著。

那么,刘墉是否真的像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是个“罗锅”呢?

清朝时,朝廷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有一套严格的选拔制度,其中“身、言、书、判”四项标准是笔试和面试的重要条件。“身”,即形体,要求待选拔的官员必须五官端正。“言”,即口齿清楚,要求待选拔的官员必须说话利落,口齿不清、结语等都不能取仕。“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要求待选拔的官员写得一手好字,不得把案卷和上呈文牍写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判”,即思维敏捷,要求待选拔的官员必须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善于分析问题,善于从复杂的线索中理出头绪来,不至贻误公事。

这四条标准中,“身”放在了第一位,也就是说,选拔官员,身材形体是第一关。第一关过不去,以下几条也就不用考核了。

史书记载,刘墉于乾隆十六年应辛未科,是通过科举考上的,属于典型的“科甲出身”,所以刘墉肯定不会是“罗锅”。再则,其父刘统勋是清代有名的直臣、清官,绝对不会因为儿子的身材而去“走后门”;刘墉若是真“罗锅”,笔试和面试时,众目睽睽之下,也断然不会蒙混过关。

清代的科举制度还规定,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看笔试成绩,只看相貌!其录用的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来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且高矮肥瘦适中。这四项标准合格了,才能进入待选的行列。“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大。若是举子混到了这四种模样,得,直接就名落孙山了。由此推测,即使刘墉没有达到“帅哥”的身材标准,既然中举,就绝对不可能是个弯腰驼背之人。影视剧中的“刘罗锅”形象不过是根据民间的传说塑造的罢了。

刘墉之所以被民间传称为“刘罗锅”,这里面也有个缘由,其缘由在于嘉庆皇帝的一句戏言。据《清史稿》记载,一次上朝,嘉庆皇帝看到堂下80岁的刘墉背有些驼,便开玩笑地称他为“刘驼子”。在民间,“驼子”就是“罗锅”,一来二去,“刘罗锅”的绰号便叫开了。其实这也属常情,80岁的人了,难免会弯腰驼背。

1805年即嘉庆九年12月25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

刘墉不仅是出色的政治家,还是当时闻名遐尔的书法家,史载“墉工书,有名于时”

刘墉一生于官场宦海沉浮数十载,留下一段佳话,民间有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罗锅宰相”进行了褒扬。

猜你喜欢
驼子弯腰驼背嘉庆
嘉庆真是被雷劈死的吗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母亲
驼 子
嘉庆的尴尬映射大清衰亡
教皇帝说话
大寒
神奇汉字
挺胸
挺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