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莉 董 梅
(天津市天津医院,天津 300211)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或厌恶等严重的心理反应。学龄前(3~6岁)儿童心理特征为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产生过渡恐惧,过度恐惧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可导致儿童的心理发育障碍。心理干预能够阻止或减轻患儿长期心理伤害和减少其心理障碍的发生几率[1]。我科室对收治意外创伤患儿的恐惧心理反应,采取了一系列干预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65例,男46例,女19例,年龄3~6岁。其中交通事故45例,高处坠落11例,重物砸伤8例,动物咬伤1例。多发骨折48例,大面积脱套伤合并骨折17例。住院时间8~30天,平均14天。
1.2 临床表现 患儿在受伤后立即来医院就诊,基本表现为强烈的恐惧,紧张,行为具有一定盲目性,易激惹,冲动毁物。对于医务人员的查体治疗表现出恐惧不合作。低龄儿童(3~4岁)的开始反应是警觉性增高。对于刺激的过度反应,出现睡眠障碍。本组患儿中:夜间入睡困难62例,夜间遗尿27例,噩梦惊醒23例,与家长分离困难56例,哭闹拒绝治疗57例,冲动毁物5例。
2.1 家长的心理支持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情绪反应方式和程度与家长的认知水准和情绪状态有关[2]。做好患儿父母的心理支持,有助于唤起家庭的交流和行为控制功能。患儿的警觉性增高是向照看者发出寻求注意和帮助的信号,家长在患儿意外创伤后,面对患儿的恐惧,应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把焦虑和不安带给患儿。对于表现出溺爱倾向的家长,提倡多给患儿鼓励和奖励。护理人员多与家长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交代疾病的治疗护理,使家长有信心配合治疗,以乐观的精神面貌面对患儿有利于消除患儿紧张心理,本组患儿家长62例均能够听从护理人员劝导。3例家长因为是家庭集体车祸,配偶过世,不能够控制自己情绪经常痛哭,患儿看到母亲情况不知所措,影响心灵康复。对此我们给予更多爱心关心,多给他们心理安慰,鼓励他们坚强勇敢面对患儿。3例家长在患儿入院后3天能够控制住情绪,冷静面对患儿。
2.2 分散注意力 尽量使患儿的注意力从疼痛或伴随的恶劣情绪转移到其他刺激上。骨折患儿由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更加重心理障碍程度。对于患儿来说在玩耍中有助于度过最无助的阶段,尽快忘却创伤。本组患儿运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在患儿刚入院或手术后由母亲搂住患儿,用手轻拍患儿在耳边说妈妈在身边,不要害怕。用母亲最温柔的声音安抚患儿,或者轻声哼唱患儿最喜欢的儿歌,使患儿平静。患儿入院的第2天或急症手术8 h后,患儿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看画报﹙视觉分散﹚,听儿歌和故事﹙听觉分散﹚,看电视节目(视觉,听觉分散)。待病情稳定后鼓励其与其他患儿交流玩耍,成为好朋友。本组患儿家长配合护理,均能够采用各种方法转移患儿注意力,65例患儿均在手术后3~4天找到适合自身的娱乐游戏方式,能够全身心投入。从不良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恢复学龄前儿童的正常心理状态。
2.3 疼痛的治疗 创伤骨折是最痛苦的损伤之一,患儿因意外发生而毫无思想准备情况下被迫进入应激状态。对本组患儿常规给予止痛药物输液治疗。各项护理操作集中进行,护理人员动作轻柔,准确迅速,多鼓励,对于患儿拒绝治疗哭闹情绪,不恐吓,耐心呵护。对于手术后患儿保持舒适体位,减轻肢体不适引起的疼痛。本组患儿手术后3天经治疗疼痛缓解。
2.4 个性化指导 3~6岁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活动处在一个相对不成熟的阶段,对于创伤后都存在恐惧,个体的易感性和对应激的应对能力在发病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的患儿恐惧从语言中表达,总是哭着说害怕,鼓励家属多与患儿交流。有的患儿有分离恐惧,看到父母离开就哭闹,鼓励父母,祖父母多陪伴,使患儿感到安全和信任感。通过干预,本组患儿5~7天后分离恐惧和语言恐惧缓解。
2.5 睡眠障碍 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伤口修复,体力恢复,促进机体康复。患儿意外伤害后常出现易醒,噩梦,昼夜颠倒。首先为患儿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舒适体位,建议家长临睡前给患儿减少饮水量。对于夜间惊醒的患儿,家长可搂住患儿,轻拍肩部,使其安睡,对于夜间遗尿的患儿不训斥,告知家长这是患儿创伤后正常反应,待恐惧减轻后消失。本组62例患儿存在睡眠障碍,3~5天后能够有良好睡眠。27例遗尿患儿4~7天后均未出现遗尿。
〔1〕宋国敏.骨折住院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天津护理,2010,18(3):182-183
〔2〕肖俏,洪黛玲.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功能的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5(16):52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