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转型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海门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战略

2012-02-10 00:33江苏省海门市市长杨曹明
中国科技产业 2012年7期
关键词:海门市科技人才

◎江苏省海门市市长 杨曹明

近年来,海门市把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将之作为推动转型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两大战略,科技人才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彰显了新特色,为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到2011年年底,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17万人,每万人拥有人才数1737人;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9000人,其中,拥有博士、硕士以上学历人才865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3人、省级以上突贡专家7人、省“双创计划”引进人才7人、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对象5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1人;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0.2%,总量居南通第一,六度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科技人才工作责任制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加速转型的战略任务,海门市始终把科技人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紧抓不放,科学组织运筹,强化责任落实,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以科技支撑转型、以人才引领发展”的生动局面。

一是强化行政推动。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充分利用市委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等,深入研讨科技人才工作,优先安排科技人才工作经费,全市人才工作经费设为1个亿,科技经费投入达到1.5个亿,占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6%以上。健全完善了市四套班子领导与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和重大科技项目挂钩联系制度,对一些事关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市主要领导都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落实。市镇两级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科技人才领导小组,组织、科技等部门主要领导亲自走访高层次人才,及时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切实落实科技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

二是创新考核体系。创新开展了科技人才工作“季度竞赛”活动,做到每月统计通报,每季竞赛讲评,年度考核奖惩,考核结果与乡镇、园区党政领导评选评优、选拔任用直接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同时,召开全市人才创新发展大会,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先进乡镇、优秀科技人员创评活动,对乡镇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科技兴市功臣、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和“百企创新工程”十佳企业进行了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了全市科技不断创新和人才不断集聚。

三是创优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切实把人才工作提升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来抓,从体制机制入手,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专门成立了市委人才工作办公室,为正科职建制,与市委组织部合署办公,下设“两科一站”即人才引进科、人才开发科和人才服务站,进一步配优配强人才工作力量,全面履行党管人才“四管”职能,即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在各牵头部门成立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和新社会组织人才、文化人才、青年人才等八支人才队伍建设办公室,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组织部牵头、人才办抓总、各部门参与、镇村企联动、全社会齐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有效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把创新发展打造成海门的“第五增长极”,集聚核心创新要素,提升科技贡献份额,全力构筑“创新经济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载体功能完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的生动格局。

一是增强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提升”计划,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运用的主体。提升创新企业数量。出台了《海门市科技企业创新工程551计划实施意见》,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为主攻方向,积极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加快形成以示范型企业为龙头、成长型企业为支撑、培育型企业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企业梯队。全年共立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0项,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省创新资金1项,省农业科技支撑3项,省社会发展计划1项,累计获得上级扶持资金1418万元,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7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民营科技企业64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行动,引导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参与标准制修订,开发自主知识产权高端产品,取得原创的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全年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61个,专利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数分别达12162件、2507件和9451件,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73.25%、208.05%和269.26%,总量均列南通第一,并成为南通首个年专利申请量超万件的县市。有23家企业参与了37个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名列全省前列。三建集团、中南控股、龙信集团跻身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通光线缆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回力橡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二是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突出“筑巢引凤”的人才引育思路,依托四大园区和海门镇等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科技创业园、企业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全年新增海门科技创业园、神舟科技创业园和中南科技创业园3家科技孵化器,新增孵化面积7.8万平方米。海门科技创业园一期工程、临江生物医药科创园、开发区复旦复华科创园、滨海新区汇龙森科技创业园等已开工建设;其中,海门科技创业园获批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开发区科技研发外包产业园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临江新区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被命名为首批南通市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基地。中兴能源、包罗铜材、南通总承包3家院士工作站通过了省科技厅中期检查,京海集团与陈焕春院士合作新建了省级院士工作站;全市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65.88%,拥有省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11家,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技术中心4家。加快产业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和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投资600万元与省情报所共建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一个集信息发布、成果交易、产学研对接、科技中介、人才引进为一体的全天候、立体式网络服务平台。

三是深入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按照“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原则,依托金花节产学研活动、合肥高校对接活动、海门科技合作大连行、“科技镇长团”校地对接等载体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转移联盟等创新合作组织,形成权责明确、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努力实现院校和企业的“优势叠加”,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向融合”。目前,全市有5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300多家高等院校结成产学研联合体,并与国家“863”专家委员会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其中年应税销售在3000万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年共达成合作意向183项,投资总额超40亿元;省再生橡胶新材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获得批准,南回集团成为海门市第一家省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特别是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合作途径,引导金融机构加入产学研联盟,注册成立了海门市东洲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突出高端引领,统筹推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理念,始终把人才作为转型升级的核心因素,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紧密结合,人才引进与人才培育齐头并进,着力构筑长三角极具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一是创新创优人才政策体系。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关于实施“东洲英才”计划的意见》、《关于组织实施“企业聚才”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创业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和岗位津贴发放以及人才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对来海工作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最高1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和最高50万元的科技项目资助经费,5年内分期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同时在管理期内享受每月1000元~6000元不等的岗位津贴,极大地鼓舞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东洲英才”计划的统领下,海门市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紧缺急需为导向,组织开展了“名校揽才”、“企业聚才”、“产学研对接”、“海外猎才”、“智力汇聚”、“我才回流”等六大重点人才工程,通过市领导带队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多次“人才政策与投资环境”推介说明会和人才招聘会、项目洽谈会,组织参与“百所名校江苏行”、“江海英才”创业周、“百企董事长高校行”、“深圳国际人才交流会”、“广州海外留学生人才交流会”等活动,大力引进海门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2011年海门市累计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179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108名、海外高层次人才29名;成功引进省第四批“科技镇长团”10位博士教授来海门市挂职;邀请了日本专家佐佐木三省、韩国仁济大学金容镐教授等海外专家来海指导、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推进海门市产业发展。香港著名学府浸会大学内地分校也已成功落户海门临江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区,为海门今后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创造了条件。

三是高效推进人才培养开发。多计划统筹推进。出台“党政人才能力拓展计划”、“专业技术人才名家打造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农村实用人才耕耘计划”、“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开发计划”、“江海文化人才星光计划”、“青年英才创业实践计划”等八大人才培育计划,明确培育目标,创新培育方式,促使各行业、各领域人才得以充分涌现。多途径培育开发。加强对省“333工程”、南通市“226工程”培养对象及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省“双创计划”、“企业博士集聚计划”资助对象的管理考核与申报工作,2011年共推荐上报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31个、南通市高层次人才68人。成功申报留学人员科技择优资助项目3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1项。多形式提升素质。举办智汇讲堂、境内外培训班,开展农村科技入户、青年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2011年全市70%的副科职以上党政干部、123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5128名农村实用人才、528名优秀创新创业青年、10024名专业技能人才和88957名农村从业人员接受了系统培训。通过在新加坡举办领导干部研修班和选送企业高端人才参加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研修班”,实现了海门境外培训的新突破。年内有1人被评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入围第四届“江苏创新创业人才奖”,1人获省第三期“333工程”突出贡献奖;有9人新增为省“333工程”培育对象,其中1人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实现了第二层次培养对象零的突破;新增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2221人,其中有1人获省首批首席技师称号,2人获南通市首席技师称号。

四是不断完善人才发展支持体系。在投融资平台建设方面,海门市积极与金融机构和金信担保公司、中南集团等金融公司沟通洽谈,形成了科技与金融单位合作的初步框架协议,为推动全市科技金融工作奠定了基础;市财政设立3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与江苏银行合作,开展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贷款项目,为11家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贷款,贷款规模达到2200万元。在人才公寓建设方面,按照四大园区、海门镇及有条件的乡镇先行一步的要求,把人才公寓建设列入各地年度重点工作,明确建设规模和建设进度,以人才工作季度考核为抓手,推动全市人才公寓建设进程。临江新区滨湖花园、滨海新区人才公寓楼以及海门科创园、海门工业园区的人才公寓项目都在加紧建设中。其中,滨海新区一期人才公寓已装修入住。在人才公共服务方面,海门市积极倡导全方位服务理念,在四大园区和有条件的乡镇设立“一站式”人才服务窗口,发放“高层次人才荣誉证书”,开辟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绿色通道”,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和考察疗养。

猜你喜欢
海门市科技人才
人才云
我多想去看看
江苏省海门市龙信幼儿园活动掠影
吃火锅的发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