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蕾 邱家学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8)
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新趋势及深层动因分析
刘丹蕾 邱家学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8)
在全球医药研发国际化的背景下,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正呈现出新的趋势。对跨国制药企业目前状况和我国医药市场环境进行研究,并就其深层动因进行分析,为国内生产研发企业乃至流通企业的战略方向研究和经营管理模式转型等提供参考。【关键词】跨国制药企业;研发中心;中国;趋势
研发国际化已经成为继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化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继国际IT巨头纷纷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后,跨国制药企业也在加快涉足中国研发领域,从单纯销售药品到建立生产基地,再到研发、生产、销售的整体转移,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投资研发中心的活动逐渐显现新的动向。分析其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深层动因,对于我国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利用跨国制药企业技术转移与溢出效应,促进国内医药产业的升级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2001年10月20日,法国施维雅公司在北京创立了“施维雅(北京)医药研发有限公司”,这是跨国制药企业在华设立的第1家研发机构。此后,其他跨国制药企业如诺和诺德、阿斯利康、礼来、拜耳、诺华、葛兰素史克等纷纷宣布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资,设立独资或合资的研发中心。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掀起了一股设立研发中心的热潮。根据2011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RDPAC 37家会员公司在中国投资200亿人民币,其中近三分之一投入建设研发中心。截至到目前,共有15家企业在中国设立了19个研发中心。近几年,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也逐渐呈现出新的趋势。
2009年,阿斯利康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预计2012年底完工,该研发中心将是其海外最先进的研发中心。2010年,强生制药研发中心亚太区总部落户上海,使中国成为和北美、欧洲并列的强生三大全球研发中心之一,使药物研究开发的全程都可在中国完成;2011年6月,强生又在苏州投资6亿美元兴建了亚太医疗研发中心。2006年,瑞士诺华公司曾在北京投入1亿美元修建研发中心;2009年末,又宣布在华投资10亿美元用于建设上海研发中心,这是目前跨国制药公司在华研发项目上最大的1笔投入。2011年11月,诺和诺德公司宣布未来5年投资1亿美元扩建北京研发中心,其中的3 000~4 000万美元将用于建立新的实验室,到2015年该中心的规模将扩大1倍,使其成为该公司仅次于其本国规模的最大的研发中心。其他跨国制药公司也纷纷增加对已兴建和准备兴建的研发中心的投资。
此前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通常只是从事新药筛选、中间体等药物研发过程当中的前端环节,仅把药物研究的一部分,如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放在中国进行[1]。而当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纷纷宣布 “将药物研究开发的全程都在中国完成”的那一刻起,即已宣告其各自在华研发中心将以独立的研究方向和完整的研究过程出现,而非跨国药企研发群体中的附属品,它们将把相对成熟的制药研发过程引入中国,把转化科学等新兴药物开发理念带入中国[2]。说明中国研发中心的等级已经上升至全球研发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层面上。
通过在各大跨国制药公司官方网站查询,其主要将研发中心设立在北京、上海。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选择上海作为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所在地,并开始有公司在武汉、苏州设立研发中心,如强生、辉瑞等。
跨国制药公司过去常常绕开亚洲特有的疾病,主要针对西方国家的疾病研究新药。由于多种原因,肝病、某些癌症及一些传染病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更为普遍,另外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阿斯利康中国研发中心曾一再强调“In China,for China”,声明该公司将中国研发中心的研究集中在肺癌、肝癌等东方人的高发疾病上[2]。2011年10月,辉瑞武汉研发中心成立,为包括临床Ⅰ期到Ⅳ期试验在内的全球临床药物研发项目提供支持,并特别进行适用于亚洲人群肿瘤治疗等方面的药物研发。2011年11月,礼来在上海成立中国糖尿病研究中心,研发主要针对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新型药物。强生、百时美施贵宝等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也纷纷宣布投入到针对亚洲地区的多项传染病和癌症的研究中[3]。
不少跨国制药企业研发中心在筛选新药来源时,开始更多地关注我国的中药材和中药产品。诺华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以下简称药物所)结成了合作伙伴,科研人员将从传统中药中筛选出可能有助于诺华制药科学家开发新药的化合物。目前,诺华已经从该药物所提供的2批共1 562个化合物目录中选出1 058个新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研究,其中500个已经进入诺华公司的注册程序。罗氏、葛兰素史克等公司也都对中药研发表现出浓厚兴趣[4]。
目前,跨国制药公司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充分利用国际生产要素的转移与资源配置,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销售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后,同时形成规模庞大的研发一体化全球体系,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全球利益最大化和增强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而研发在跨国公司内部具有核心组织功能的作用。因此,跨国公司就将研发全球化作为其推行全球战略的重要内容。跨国制药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其终极目标是将在我国的生产制造、研发和运营销售与全球网络接轨,实现一体化运营。
据艾美仕市场研究公司(IMS)数据显示,2004-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7%,并预测2009-201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为6.2%。近几年,全球排名前10位的药企在欧美市场的份额相继出现了6%~8%的下滑。未来5年,其市场占有率将从 38%降至35%,而包括中国在内的17个新兴市场的份额则由7%升至12%。而据IMS《中国医药市场2010-2014预测报告》,未来5年中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增至23.2%;2013年,我国对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21%;至2020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另外在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大背景下,老龄化和城镇化逐渐加剧,居民卫生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以及旨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新医改方案
出台,这些都将极大地释放人们被压抑的医疗需求。跨国制药企业看准了这一巨大的 “蛋糕”,而要最大化地占领中国医药市场,就必须生产和研发出适合中国人的产品。跨国制药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更有利于针对中国市场开发医药产品,这对跨国制药企业抓住中国乃至亚洲市场都十分重要。阿斯利康中国区研发副总裁就曾表示,阿斯利康在华的研发工作将以中国的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不是为其他研发中心提供服务或者联合研究而存在的[5]。
2.3.1 专利药到期,新药研发进展缓慢 据IMS分析预测,约超过1 600亿美元销售额的药品专利将于2011-2015年到期。其中包括许多跨国制药公司的重量级药品,如辉瑞的立普妥、赛诺菲的波立维等,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重量级药品的专利到期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近年来,由于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滞后,上市销售的新产品相对较少。2010年,全球仅有21只新药推向市场,这是自1997年以来的最低值。
2.3.2 中国的研发优势显著 当前,新药研发越来越困难,研发成本大幅上升。如何控制研发费用成为跨国药企新产品开发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众所放下便于阅读周知,中国拥有大批优秀科研人才,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且拥有大量的医疗机构和丰富的临床病历资源,临床研究费用低,有充裕的患病人群,可使研究机构很快完成受试者的招募,大大节约新药开发的临床试验成本。据了解,制药公司在中国支付的科研费用只相当于发达地区的1/4或1/5[6]。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为在华本土人群中进行临床试验提供了方便,在节约临床试验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避免药物进入中国市场前的重复临床试验,缩短新药在华上市的时间。加上最近几年,中国的委托合同研究机构(CRO)发展也十分迅速,科研水平很高,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建立后,可以和中国的CRO合作,分散研发风险。如强生与药明康德在筛选生物、化学与分析开发服务、制剂以及临床前期与生物分析服务等领域已经展开合作。
表12010年全球最畅销的10种药品
此外,近年来从合成的有机化合物中筛选活性化合物已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于中国拥有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中药有着几千年的研究经验与成果,对世界的新药研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国际上每个新药的平均研发费用约10亿美元,而我国每开发1个中药新药的研发费用最多不过l亿人民币[1]。因此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正把中药作为研发突破口。
2.4.1 我国专利保护制度逐步完善 跨国制药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所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道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且多项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每增强1%,外来直接投资存量将增加0.45%,技术转移将增加0.69%[7]。目前,我国的专利保护制度正处于不断完善中,正在按照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提高公民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与自觉性,建立知识产权维护的公约和体系,保障知识产权的合法使用。这对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研发机构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8]。
2.4.2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方面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法》、《专利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为跨国企业的研发投资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针对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优惠政策,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研发环境,使一些政策优惠、环境良好的城市和地区吸引了跨国医药企业来华进行研发投资。例如上海近期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以鼓励外资企业在沪设立研发机构。新举措涵盖了外资研发机构中的外省市人员户籍、外籍人员出入境、以及税收政策等方面。凡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机构的,其外籍人员出入境将更加便利;受雇于外资研发机构的外省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相应学位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工作关系可转移进沪、户口可迁入上海;对独立法人的外资研发机构,其发生的研发费用可在税前按实列支。其他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制定政策吸引外资研发中心落户。这一系列优惠政策也是吸引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重要因素。
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正呈现出新的趋势,这既是由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研发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吸引,又是跨国制药企业解决自身困境,立足中国及亚洲市场,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经营战略的需要。要深刻认识到跨国制药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深层动因,完善政策,吸引海外投资,最大化地利用跨国制药企业的溢出效应,促进我国医药企业的转型和升级。
[1]刘思利,余正.关于跨国制药企业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0,7(1):39-42.
[2]张莉.外企研发中心在华影响力初显[N].医药经济报,2008-04-09,(A01).
[3]魏赟.外企转攻“中国病”[N].医药经济报,2010-11-10,(A03).
[4]唐玲,邱家学.对跨国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思考[J].上海医药,2005,26(2):57-59.
[5]张莉.跨国药企研发锁定东方疾病谱[N].医药经济报,2006-09-04,(001).
[6]张梦.跨国药企研发扎堆中国的喜与忧[J].华人时刊,2007,10:14-17.
[7]樊增强.试析跨国公司加快在华投资“研发中心”的深层动因[J].中国流通经济,2005, (9):19-22.
[8]于芳,申俊龙.跨国医药公司在华投资研发中心动态研究及政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5):104-106.
Analysis on the New Trend to Establish R&D Center in China and Deep Motive of Multinational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Liu Danlei,Qiu Jiaxue(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Business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Jiangsu Nanjing 211198,China)
Under the global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 new trend is being shown in setting 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centers in China by multinational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A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national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s and the medicine market environment in China and to analyze their deep motive so that reference can be provided on the strategy research and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ation for domestic manufacturers and circulation enterprises.
Multinational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China;Trend
10.3969/j.issn.1672-5433.2012.03.012
刘丹蕾,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医药产业经济与政策。E-mail:liudanlei12388@126.com
20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