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静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广州 510080
当前,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主要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常在1~5岁期间选择手术时间,患儿的年龄越小则最终效果越好。因为年龄与心理都不成熟,患儿对住院与手术有着较强的畏惧心理,对护理与术后的康复都造成一定影响。该院近期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87例,手术治疗期间其中100例接收了心理干预,87例没有接受心理干预。本文对相关记录做了查阅整理。具体如下。
2009年11月—2010年1月期间该院接收了187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0例男,87例女,年龄在几天到8岁之间,平均年龄3岁;患儿中3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所有患儿都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100位患儿接受了心理干预(干预组),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3.5岁;87例患儿接受了常规的心外科护理没有接受心理干预 (对照组),男57例,女30例,平均年龄3.7岁。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其他方面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
2.1.1 术前 尽量做到在一种轻松欢快地氛围中主动热情地跟患儿进行交流;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最为关键的乃是与患儿家长搭建良好互信的关系,向其介绍自身的疾病诊断、采取的手术治疗方法以及手术的成功率等情况,因为家长对孩子有着更大的心理干预影响,通过家长的协同便可更好实现心理护理。
2.1.2 术后 在手术过后,小儿清醒,此时小儿可能对于身上连接着的插管、导管存在恐惧心理,出现反抗、哭闹的现象。这时需要跟家长紧密配合,采用各种患儿容易接受的方式安慰其惊恐的心情,如呼唤患儿的乳名,轻抚患儿头部,用和蔼的语气、通俗的话语跟患儿交流,帮助其建立乐观积极心态。
对照组则在治疗期间未接受任何心理护理。只有常规的心外科护理。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观察指标
患儿手术后来到常规病房时,护理人员通过调查表形式对于患儿进行评估。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患儿的生活习惯、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调查表由护理人员填写,且随着病历贯穿于围手术期护理的全过程。
数据对比显示,干预组的患儿比对照组更能配合治疗。数据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2。
表2 两组术后患儿合作程度统计表(%)
通过一定的心理干预,能够提高患儿面对住院与手术的心理状态,同时有助于加快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
小儿在适应环境与沟通方面存在一定劣势,在诊断住院后陌生的环境以及手术后疼痛、导管导线的连接等使得小儿产生恐惧心理加重。临床实践中,为能有效提高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愈效果,心理护理的作用愈发凸显。它在稳定小儿的情绪,提高小儿的治疗配合程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与术后恢复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根据患儿的自身特点,在家长配合下,增强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配合行为的心理干预护理十分必要。
心理护理干预首先要努力去实现跟小儿构建和谐的关系。在日常护理期间主动地与其交谈,陪患儿做游戏,给他们讲故事,放松心情的同时,努力解除他们的心理紧张,在输液的时候可与家长一道陪着患儿多给他们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手术顺利进行后及时与小儿交流,尽力减轻小儿由于手术及术后插管等带来的心理上恐惧焦虑。由于患儿年龄都偏小,环境的适应与人际表达都有着较大的困难,因此在围术期护理中不合作甚至抵触情趣较明显,且对于陌生的仪器与插管较为恐惧。所以,采取其他的沟通方式才是跟小儿沟通的主要途径之一,注意观察小儿神情和态度,捕捉小儿的心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与小儿家长协同采取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安抚小儿是最为关键的。为防止年龄较小而拒绝治疗的患儿,手术完成后回重症病房需要安排在带有床栏的复苏床,约束好四肢,防止其自行拔管。通过对患儿的教育,患儿的合作程度大大提高,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促进了早日康复,减少费用。
临床实践表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对于手术治疗的耐受性与合作程度跟心理护理干预有着一定关系。本文通过数据分析证明,通过手术配合行为的心理干预能够提高能够提高患儿面对住院与手术的心理状态,同时有助于加快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
[1]常凤华.心理干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配合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7(4).
[2]解会敏.心脏手术患儿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