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明河,王朝阳,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针苑百花
关于漏谷、地机穴定位的探讨
睢明河,王朝阳,侯中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通过查阅古代主要针灸文献及建国后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国家标准和较有影响的针灸著作关于漏谷、地机穴的定位,分析从古至今关于此二穴定位的演变,以及此二穴定位发生错误可能的时间。结果发现从1962年到2006年将近半个世纪,漏谷和地机这两个穴位的定位都被错误地描述为:“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或在三阴交与阴陵泉的连线上,”或被错误地图解为:与三阴交、阴陵泉在一条直线上。即使到了2006年新的国家标准对二穴的定位恢复了正确的描述:“胫骨内侧缘后际”,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与以前的“在……连线上”有多大差别。
漏谷;地机;定位
几十年来,关于漏谷、地机穴的定位一直是: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或在三阴交与阴陵泉的连线上,几乎没有人怀疑它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直到2006年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才正确地描述了此二穴的定位在“胫骨内侧缘后际”,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与以前的“在……连线上”有多大差别。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分析了从古至今关于此二穴定位的演变,分析了此二穴定位发生错误可能的时间,并强调了新标准定位与以前定位的差别。
古代主要针灸文献中关于此二穴的定位都在胫骨后缘,具体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从《针灸甲乙经》开始,关于漏谷穴的定位就一直在“骨下陷中”,即胫骨后缘凹陷中,而且在《针灸逢源》中说得更清楚,“夹胻骨下陷中”,“胻骨”就是胫骨,“夹”就是紧挨着胫骨的后缘。(2)关于地机穴的定位,从《针灸大成》到《十四经发挥》虽然没有说明在“胫骨后缘”,但到了《针灸大成》就明确指出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膝内侧辅骨”就是胫骨,而且在《针灸逢源》中说得更清楚,“内侧夹辅骨下陷中”,“夹”也就是紧挨着胫骨的后缘。
从古代文献来看,这两个穴位毫无疑问地就在“胫骨后缘”。
建国后1961年第1版教材之前,此二穴的定位都在胫骨后缘,但从1962年以后各种书籍,教材关于此二穴的定位就出现了问题,并最后确定为“在……的连线上”,直到2006年新的国家标准改为在“胫骨内侧缘后际”。具体见表2。
表1 古代文献中漏谷、地机穴的定位
表2 建国后高等中医院校教材、国家标准和较有影响的针灸著作关于漏谷、地机穴的定位
从表2可以看出这两个穴的定位变化:(1)1961年第1版教材之前明确说明了这两个穴位在胫骨后缘。(2)但从1962年的《针灸学(二)腧穴学》直到2002年第7版教材《经络腧穴学》大多把这两个穴位取在了“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或“阴陵泉和三阴交的连线上”。在此期间,虽然有的书没有明确说明在“连线上”,还是在“胫骨后缘”,或者说明了在“胫骨后缘”(尤其是漏谷穴的定位),但它们所用的图不外乎以下两个图,见图1、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漏谷和地机在三阴交和阴陵泉的连线上。(3)直到2006年的国家标准《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才将这两个穴位的定位恢复到“胫骨后缘”。
这说明从1962年到2006年将近半个世纪,漏谷和地机这两个穴位的定位都被错误地描述或图解。即使到了2006年新的国家标准对二穴的定位恢复了正确的描述,但到目前为止,5年过去了,除2010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最新国家标准针灸穴位挂图》把此二穴标在了胫骨的后缘,见图3[24],其它所有针灸挂图或著作中的图片仍然把此二穴标在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可见大部分人还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曾经关于这两个穴位的定位错误。
把漏谷、地机二穴定在胫骨后缘是以最近的体表解剖标志为依据的,比定在“……的连线上”更客观、更科学。腧穴定位的最重要原则就是以最近的体表解剖标志为依据[25]而不是人为地把某几个穴位定在一条直线上。现在看来,凡是在腧穴的定位中,人为地强调某几个穴在一条直线上,都可能是不科学的,因为人体本身就很不规则,几乎没有一个部位是笔直的。在腧穴定位时,有时说某几个穴位在一条直线上,那一定是当附近没有任何体表标志时,为了取穴方便,不得已而言之。
图1 1962年《针灸学(二)腧穴学》用图
图2 从第2版教材以后所用的图
图3 标在胫骨后缘的漏谷和地机穴
[1]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94
[2]唐·孙思邈.千金翼方[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2
[3]宋·王唯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7:272-273
[4]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校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7
[5]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14
[6]清·李学川.针灸逢源(下)[M].北京:中国书店影印,1987:48
[7]承澹盦.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87
[8]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针灸学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49
[9]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二)腧穴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346-347
[10]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69
[11]编辑小组.中国针灸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 102
[12]江苏新医学院.针灸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55
[13]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6
[14]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8-49
[15]杨甲三.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9-60
[16]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杨甲三取穴经验[M].北京:(内部材料),1983:43
[17]杨甲三.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39-340
[18]国家技术监督局.经穴部位(GB 12346-9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0:8
[19]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0-61
[20]罗永芬.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99-200
[2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0-51
[22]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9
[2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腧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14
[24]睢明河.最新国家标准针灸穴位挂图[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
[25]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
Locations of Acupoints Lougu(SP7)and Diji(SP8)
SUI Ming-he,WANG Zhao-yang,HOU Zhong-we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Through access to the locations of acupoints lougu(SP7)and Diji(SP8)in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acupuncture and the textbooks for the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tional standards,more influential acupuncture books after the year of 1949.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se two acupoints locations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and the time of fault location of these two acupoints.Nearly half a century from 1962 to 2006,the locations of these two acupoints were described as:“on the line connecting the prominence of the medial malleolus with Yin Ling Quan(SP9),or on the line connecting Sanyinjiao(SP6)with Yin Ling Quan(SP9),”or incorrectly illustrated as:“on a line with Sanyinjiao(SP6)and Yin Ling Quan(SP9).”Even to the year of 2006,the new national standard restored the correct description for the locations of these two acupoints:“posterior to the medial border of the tibia”,But most people did not realize that this wa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on the line connecting……”
Acupoints Lougu(SP7);Acupoints Diji(SP8);Location
R224.2
A
1005-0779(2012)006-0075-03
睢明河(1966-),男,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研究。
201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