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柳玉,熊小翠
(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梅州514031)
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邓柳玉,熊小翠
(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梅州514031)
目的:为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观察针灸在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5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接受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接受运动功能训练的同时加用针灸治疗。对照分析两组治疗后效果及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为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前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评分显示,差异无显著性,对照治疗后评分显示,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灸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
脑性瘫痪;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针灸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内大脑发育过程中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智力障碍、癫痫、语言及视觉、听觉、行为和感知异常等多种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小儿脑瘫的发病率国内外分别为1.8‰~4‰、1‰~5‰[1]。脑瘫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因此,国内外治疗主流是以康复手段治疗为主,传统医学中的针灸亦在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对2008年5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脑瘫患儿85例进行观察,其中43例给予电针为主结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表对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动态改变以评分法进行评估,现报道如下。
2008年5月~2010年10月我院康复科治疗的脑瘫患儿85例。其中男45例,女40例,年龄6个月至6周岁。所有患儿的诊断符合2006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标准及分型[2],均有运动功能障碍,排除合并继发性癫痫的患儿。85例患儿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制定表格,对每个患儿进行治疗前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抽取单号43例患儿为治疗组,采用针灸加运动功能训练治疗。双号42例患儿为对照组,只单纯进行运动功能训练。两组性别、年龄、临床分型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例)
①符合脑性瘫痪诊断标准;②年龄在6个月至6周岁;③无明显心肺器质性病变,无继发性癫痫;无发热,施针部位无皮肤破损及皮肤感染,无自发性出血倾向等血液系统疾病等;④能够遵照执行治疗师的要求并坚持治疗。
治疗组采用针灸结合运动功能训练。对照组仅采用运动功能训练。
1.3.1 针灸治疗 根据患儿病情选穴:①头针:主要选用四神聪(头顶,百会前后正中各1寸)、智三针(神庭、本神、本神)、颞三针(耳尖直上2寸为第1针,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2、3针)、顶颞前斜线、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线。痉挛型不采用强刺激,徐动型不留针。②体针:上肢瘫加曲池、合谷、手三里、肩髃;下肢瘫加足三里、解溪、三阴交、髀关、环跳、伏兔。操作:每次取上述穴位7~8个,常规消毒,左手食指或拇指紧按针穴,采用华佗牌0.3 mm×25 mm针灸针,进针后快速提插捻转,得气后接SDZ-II型电针仪,确定强度旋钮调零,关闭电源,采用疏密波,将电针器上每对输出分别连接在同一条神经支配肌肉的两根腧穴上,接通电源调节强度旋钮,逐渐加大,以肌肉轻度收缩、患儿能耐受为度。持续通电30 min,每天1次,连续10次为一疗程。间休10天,继续下一疗程。连续治疗6个月。
1.3.2 运动功能训练 确诊脑瘫患儿具体分型和近期存在的问题,根据病情制定出康复治疗计划,近期和远期目标,由治疗师根据患儿的不同异常情况进行1个月的康复训练,治疗方法采用物理疗法(PT)降低或稳定肌张力,然后以Bobath法抑制异常姿势,Vojta法促进正常运动,按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从抬头-翻身―坐-跪-爬-站-走的训练,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头部控制及上下肢、躯干等各种平衡训练。反复强化,引导完成动作,每天1次,每次30 min~1 h。结合作业治疗训练上下肢功能和手的精细动作治疗,10天一疗程,间休10天后继续治疗。如此循环6个月。
1.4.1 评定标准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3]评定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状况。该量表包括88项,分为卧位与翻身,坐位与跪,站立位和行走与跑跳5个功能区。其中每个功能区的每一项指标根据患儿完成的程度评分,完全不能为0分;完成动作<10%为1分;10% ~100%为2分;全部完成为3分。两组患儿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各做1次评定,观察运动功能的恢复状况。
1.4.2 功能测评 采用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纪要标准[4]。显效:运动发育、关节活动度、协调功能、原始反射与自动反应及肌力等项均与同龄正常儿童接近;有效:运动发育、关节活动度、协调功能、原始反射及自动反应及肌力等项均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无效:以上各指标治疗前后无变化。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组间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记录,采用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6月后两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90.7%比66.7%)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对照结果见表3,43例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平均值为104.3±53.8,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平均值为168.5±49.1。42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平均值为108.5±52.3,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平均值为134.1±46.5。两组患者治疗前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对照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对照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由表4见,年龄在6月~3岁患者疗效明显优于3~6岁者(χ2=7.45,P<0.01),表明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表2 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例(%)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评分比较(±s)
表3 治疗前后两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评分比较(±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2)108.5±52.3 134.1±46.5治疗组(n=43) 104.3±53.8 168.5±49.1 t值 0.36 3.19 P值0.72 0.002
表4 年龄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例(%)
脑瘫主要特征表现为运动和姿势的异常。以痉挛型多见,由于患儿肌张力高,姿势异常明显及关节比较僵硬,限制了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瘫患儿确诊后,就需对其进行治疗。综合康复是目前国内外脑瘫治疗的主要方法,国内结合传统医学治疗的研究亦逐年增多,传统医学中的针灸亦在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西医康复治疗措施综合应用,取得肯定疗效,大大提高脑瘫患儿生存质量。脑瘫运动功能障碍、姿势异常在祖国医学属于“五迟”、“五软”、“痿证”等范畴。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使肝肾脾虚或瘀血内阻,病变部位在头。头为诸阳之会,是气血汇聚的重要部位。头针治疗是祖国医学针刺治病的重要手段,以针灸学之经气横向联系的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知识总结而成。以上针刺部位是在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头皮相应投射区,根据脑瘫儿脑损伤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刺。我国著名头皮针专家林学俭认为脑部是一个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网络[5]。头针原理是改善局部区域神经元的血供,促进脑细胞的功能代谢,重建神经元网络,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治痿独取阳明”体针刺激取穴主要以阳明经穴为主,根据患儿肢体功能障碍程度,加用局部腧穴,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调理经络气血作用。各穴相互呼应,予电针加强刺激,促使全身气血经络融汇贯通。运动功能训练是针对脑瘫遗留的异常姿势及各种运动障碍,而进行一系列运动治疗,通过长时间反复刺激以缓解症状改善运动功能的一种方法[6]。是国际国内公认的切实可行的脑瘫主要治疗方法。在笔者的研究中,配合现代康复运动功能训练的同时,采用针灸治疗为主,作为脑瘫的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康复运动功能训练和针灸相互配合,能够起到相互协调的作用。在43例运动疗法加针灸疗法中,显效25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90.7%,相比对照组,治疗效果显著。施炳培等认为[7]GMFM量表是专门针对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评估方法,和Gesell量表及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量表相比,能更精确反映出粗大运动发育的细微变化,更好地评估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本研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进行评估及量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后评分对照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随着临床症状改善,GMFM分值也在不断提高,能较客观反映运动功能改善状况。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针灸作为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对其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针灸结合运动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优于单纯运动疗法。在研究中,对治疗85例脑瘫患儿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年龄在6月~3岁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3~6岁者,说明年龄越小、大脑可塑性越强,疗效越好。所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是脑瘫治疗关键。小儿脑瘫康复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过程,作为一种整体康复的治疗手段,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针灸与康复作为一种无毒副作用廉效的绿色疗法,便于操作,易于推广[8]。因此推广针灸疗法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及规范传统康复治疗的操作,逐步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1]王晓臣,陈轶,孙智颖,等.针刺治疗小儿脑瘫伴听觉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7):19-21
[2]胡莹媛.脑瘫儿童的康复管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 (2):112-113
[3]刘鹏,黄东峰,江沁,等.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的标准化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3):170-173
[4]邓锦娥,潘秋兰,张莉梅.头针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和智力发育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7): 120-121
[5]王海丽,吴九伟,林学俭.林学俭运用头皮针治疗部分脑源性疾病经验[J].中国针灸,2005,25(10):729-732
[6]陈四文,邓吉华,汪受传.小儿脑性瘫痪的国内研究现状[J].中国康复,2002,17(4):241
[7]施炳培,史惟,怀娣,等.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5):31-32
[8]王栩,杜元灏,熊俊,等.针灸与康复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比较的系统评价[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3):408-412
Acupuncture in the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ith Motor Dysfunction
DENG Liu-yu,XIONG Xiao-cui
(Meizhou People’s Hospital,MeiZhou514031,China)
Objective: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ovement func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value of acupuncture i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the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with motor dysfunction.Methods:85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randomly de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43 cases) and control group(42 cases).All the children got the treatment with motor function training.In addition,the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cupuncture.Carry out control analysis of the treatment effect for two groups and the scores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for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0.7%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66.7%in the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the scores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between two group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fore the therapy,but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fter the therapy.Conclusion:Acupuncture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efficacy of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and improve their movement function significantly.
Cerebral palsy;Motor dysfunction;Rehabilitation therapy;Acupuncture
R246.4
B
1005-0779(2012)006-0028-03
邓柳玉(1973-),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研究。
20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