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锐,赵 雪,陈泽林,郭 义,潘兴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文献研究
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中文文献计量学分析*
姜 锐,赵 雪,陈泽林,郭 义,潘兴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现代文献特征进行分析,总结规律以指导临床及科研。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以及文献检索策略,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1989~2011.2),维普资讯(VIP,1989~2011.2)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1994~2011.2),万方数据库(1989~2011.2)。对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文章内容以及RCT文献的方法学特征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9篇,发表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集中发表在《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上;研究的诊断标准、疗效标准不统一;临床治疗主要集中在穴位注射、针灸结合、单纯针刺和针药结合上;临床选穴主要集中在足三里、胃俞、中脘等;RCT文章方法学特征报道不完整。结论:国内研究者对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做了相关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信息数据库”,为今后规范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和研究提供依据。
针灸;萎缩性胃炎;文献计量学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系指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IM)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个长期的慢性、反复的过程,世界卫生组织还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治疗棘手。
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国际没有统一的指南和治疗流程作为临床指导,西医在改善萎缩性胃炎症状上疗效不佳。在我国长时间的医疗实践中,发现针灸可以较好地改善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为给针灸治疗该病提供更好的证据,笔者对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中文文献进行计量学的分析。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文献被纳入:①治疗措施:针、灸、针灸;②疾病:萎缩性胃炎;③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要目的的汉语文献;④文献发表年限:1989年1月1日~2011年2月1日。
排除综述类、流行病学研究、实验室动物模型研究。
1.3.1 数据库 中国知网(CNKI,1989~2011年2月),维普资讯(VIP,1989~2011年2月),中国生物文献数据库(CBM,1994~2011年2月),万方数据库(1989~2011年2月)。
1.3.2 检索式 为了查全文章,放大检索范围设定检索式为关键词(“针刺”or“灸”or“针灸”or“穴位埋线”or“穴位注射”or“罐”or“TDP”or“耳穴”or“穴位贴敷”and“胃炎”),在所有检索的文献中阅读摘要及全文,确定“萎缩性胃炎”相关文章。
使用检索词检索到699篇针灸干预胃炎文献,其中萎缩性胃炎相关的共有155篇,纳入的109篇文献中RCT 46篇,非RCT的文章23篇,临床报道40篇,流程图见图1。
2.2.1 发表文献的时间分布情况 由图2可知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文献数量大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5年来,相关文献有41篇,占纳入文章总数量的37.6%,从文章数量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国内对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越来越重视。
2.2.2 发表文献数量较多的期刊杂志 109篇文献中97篇发表在期刊杂志,6篇以毕业论文形式发表,6篇收录在会议论文集中,其中,刊登文献数量最多的期刊杂志是《中国针灸》,共11篇。发表文献数量排名前6位的期刊杂志,详见表1。
图1 筛选文献流程图
图2 年代分布表
表1 文献发表数量前6位的期刊杂志
2.3.1 发表临床治疗文献中诊断标准的参考情况目前国内有关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参考标准不统一,在本次研究中发现,109篇文献中47篇明确提及诊断标准的参考出处,占43.1%,其中参考1982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所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分类及纤维胃镜诊断标准”的文献有19篇,占17.4%,详见表2。
表2 文献中引用的诊断标准
2.3.2 发表临床治疗文献的干预措施分布情况 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方法多样化,检索文献中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单纯针刺(毫针、针刀、火针、电热针等)、艾灸、针灸、针药结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穴位埋线、耳穴,其中针刺、针灸和穴位疗法使用最多,文献分布见表3。
表3 文献中干预措施的分布情况
2.3.3 发表文献中常用的10个穴位情况 研究中发现虽然临床研究者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选取穴位各不相同,但一些穴位被大多数人选择使用。经过统计,排到前面的穴位分别是足三里、胃俞、中脘、脾俞、肝俞、三阴交、内关、太冲、天枢、气海、上脘、关元。详见表4。
表5 文献采用的疗效评价标准汇总
2.3.4 疗效评价标准的分布情况 纳入的109篇文献中明确提出疗效评价标准并且有参考出处的有47篇,其中参考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萎缩性胃炎疗效评价标准的有14篇,具体分布情况见表5。剩余文献未提及或者自拟标准。
46篇文章中提及“随机”将病人分组,但具体描述随机序列产生的仅有两篇[2~3],描述隐蔽分组的仅有2篇[3~4],仅有1篇文章提及盲法[2],未明确提出疗效评价标准并且有出处参考的13篇,没有文章提及随访观察,没有文章对该疾病胃癌转化情况进行研究评价。
萎缩性胃炎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病名记载,但可以归属于“胃痞”、“虚痞”、“痞满”、“胃痛”、“嘈杂”等病范畴[5]。现在一方面由于西医对该病没有很好的疗效,一方面萎缩性胃炎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危害得到国内外的重视,所以国内对中医、针灸治疗此病给予了很高的观注。
纳入的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文献中临床研究类文献109篇,占相关文献的70.3%,实验室和理论研究仅占16.8%,说明针刺治疗该病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对治疗的机制机理仍需深入研究。
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文献多为期刊文章,共97篇,占90.0%,表1示,发表前6位的期刊杂志依次为《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陕西中医》、《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和《中医中药杂志》。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共45篇,占纳入文献的41.3%,其中RCT文献46篇,占总数的42.2%,可以看出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纳入文章中仅有43.1%的文献明确提出诊断标准和疗效,且参考出处不统一,其中14篇文章采用1982年的“慢性胃炎的分类及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和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评定标准,这2项标准制定较早,现在国际中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标准多参考1996年的新悉尼系统以及2002年国际性学术团体萎缩联谊会提出了慢性胃炎的萎缩诊断标准,疗效标准多参考萎缩性胃炎视觉直观模拟评分和萎缩胃炎病理评分,国内2009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也参考了这两项标准,但国际标准/共识中重视病理检查的判断,而缺乏对疾病症状的评价,而针灸治疗的效果报道多集中在症状改善上,因此,一方面国内应重视萎缩性胃炎病理检查的普及,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统一萎缩性胃炎症状疗效的评价方法,为今后临床研究报道提供统一标准。
虽然纳入文献中采用的穴位和干预方法不同,但从表3和表4不难看出临床中使用的主穴多是足三里、胃俞、中脘等,使用的干预方法多集中在穴位注射、针灸结合、单纯针刺和针药结合上,这些信息可以为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
CAG每年的癌变率为0.5%~1%,伴有异型增生(ATP)时癌变率更高[6]。国外大量文献报道胃癌与萎缩性胃炎的关联性,把胃癌发生率作为萎缩性胃炎的一项结局指标,而我国所有萎缩性胃炎文献中提及随访的仅有5篇,说明国内研究未重视萎缩性胃炎和胃癌发生率的关系,今后的研究需重视萎缩性胃炎的复发和胃癌发生率的跟踪调查。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能够减少或避免偏倚而被当作评价干预措施的金标准,但是大量证据显示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报告质量不理想,报告不透明,则读者既不能评判试验结果是否真实可靠,也不能从中提取可用于系统综述的信息,这些不足对治疗效果产生了评价偏倚[7]。因此临床实验报告的统一标准(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CONSORT)声明从1996年发表到2011年多次更新,为临床研究者和杂志刊物提供了RCT的报告标准,本次研究纳入的46篇RCT文章,均未按照CONSORT提出的标准进行报道,方法学信息缺失。因此严格遵循国际标准,提高RCT报告质量,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国内医务人员开始关注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一些机构也对此做了相关研究,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信息数据库”,为今后规范针灸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提供依据。
[1]Rugge M,Correa P,Dixon MF,et al.Gastric mucosal atro-phy:interobserver consistency using new criteria for classifi-cation and grading[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2,16(7):1249-1259
[2]柴一峰,蒋湘萍.温针灸加穴位埋线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20-22
[3]吴耀持,汪崇淼,费根伟.阳中隐阴法用于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6):6-7
[4]赵彤彤.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8
[5]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2003,重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175
[6]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0,51(8):749-753
[7]Kenneth F Schulz,Douglas G Altman,David Moher,等.CONSORT 2010声明:报告平行对照随机临床试验指南的更新[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7):604-612
Bibliometrics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in Chinese Literature
JIANG Rui,ZHAO Xue,CHEN Ze-lin,GUO Yi,PAN Xing-fa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ianjin300193,China)
Objective:To use bibliometric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literatures about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to summarize the general rule and guide the clinical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Methods:Establish the inclusion criteria,exclusion criteria and search strategy of the literatures.Database includes CNKI(1989-2011.2),VIP(1989-2011.2),CBM(1994-2011.2),Wan-Fang(1989-2011.2).Conduct 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documents,context and the method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RCT.Results:The number of included literatures was 109,the overall number of the published article showed a rising trend,focusing on Chines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Shanghai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Journal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effect criteria of CAG is not unified;the clinical treatment wa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acupuncture point injection,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cupuncture and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acupoints concentrate on Zusanli,Wei Shu,Zhong Wan etc;the method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RCT was not integrity.Conclusion:Domestic researchers do related research on the efficacy of CAG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Now it has formed an“information database”and provide a standard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 research.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trophic gastritis;Bibliometrics
△通讯作者:潘兴芳(1969-),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药、针灸的循证研究和疗效评价研究。
R246.1
A
1005-0779(2012)006-0067-0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研究项目,编号:ZYYS-2009-0009-10。
姜锐(1986-),女,2009级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
201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