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一骑红尘妃子笑
翁礼华,1945年生,毕业于原杭州大学化学系,“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省劳模。20世纪80年代从政后历任奉化、鄞县县长,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浙江省财政厅厅长兼省地方税务局局长及国资办主任。2003年从财政厅卸任后,改任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财政部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浙江大学特聘教授、财经文史研究中心主任。
利用馆驿社会交往之便从事商业活动,不仅可达到“以商补亏”的目的,而且还有利可图
唐代诗人杜牧曾作过“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讽刺唐玄宗为了买笑爱吃鲜荔枝的杨贵妃,动用国家驿站运输系统,不惜国家财政的血本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
驿站,是国家出现以后,政府专门为传递公文和军情所设置的通信机构,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其建设和营运费用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出。早期的公文和军情,主要依靠人力步递,故在春秋时期,人们把边境内外传递文书的机构叫做“邮”。《说文·邑部》云“邮,竟(境)上行书舍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设置上,“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由于当时的“里”是指行政构架的“闾里”,并非指长度的里(汉初每华里合今414.75米),若按一县面积8100平方公里、设置100个闾里计算,大致每个闾里平均距离为10公里,由于“邮人居间”,即递送的公文在中间接站,所以邮距为二里半即递送间距为25公里,也是一个成年人当天能往返的距离。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所设置的“十里一亭”既是乡以下以维持治安为主体的行政构架,用于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治安职能,而在交通干线上的“亭”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时人称之为“邮亭”。这种“邮亭”就是秦代以步行递送的通信机构。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30岁的刘邦曾被秦政府任命为沛县泗水(今江苏沛县东)亭长,先后任职达8年之久,从而为刘邦取得基层领导工作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步行递送的“邮”速度有限,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汉初“改邮为置”,即改人力步行递送为骑马快递,并规定“三十里一驿”,传递区间由春秋时的25公里扩大为150公里,乘驿者最高速度可达日行400里(相当于今165.9公里)。
为了扩大功能满足国家管理的需要,汉代还逐步将单一置骑传送公文军情的“驿”改造成为兼有迎送过往官员和专使职能的机构。今浙江绍兴市区西南13公里处兰渚山下的“兰亭”,即为浙江地区汉代早期驿亭的遗址,只不过当今并非以驿亭闻名于世,而是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名播海内外!
到了开放的唐代,国际交流频繁,各国使节和官员公差往来大为增加,朝廷干脆改驿为馆驿,以突出其迎来送往的“馆舍”功能。遇紧急情况,为提高传递速度,唐代公文通信还会派专使依托馆驿“驰驿”。在盛唐时,全国有馆驿1643个,其中陆驿1297个、水驿260个、水陆相兼驿86个,从事驿站工作的人员有2万多人,其中80%以上为被征召轮番服役的农民。同时,唐代的陆地馆驿依据驿路业务繁忙程度分为七等(见下表),按等级配备驿马和驿丁。
唐代陆地馆驿等级
由于财政对馆驿支出安排费用有限,而实际耗费巨大,为保证正常运转,唐代前期一般由政府指定当地富户主持,并任命其为驿将或捉驿(“捉”即掌握、主持之意),从事对驿丁的管理、馆舍的修缮、接待和通信工作及其月报的报送,并负责出资弥补驿站的亏损。而有些头脑灵活的驿将(或捉驿)则利用馆驿社会交往之便从事商业活动,不仅可达到“以商补亏”的目的,而且还有利可图。定州富户何名远利用负责政府3个馆驿管理之便,雇人兼营工商业,由于经营有方,不数年即“赀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成为名闻遐迩的工商巨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