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包浩斌
民间资本亟需再配置
□ 文/包浩斌
民间资本是扩大有效投资、实现经济稳增长的关键要素,但在关注投入数量增加的同时,更应注重利用效率提高
扩大有效投资是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民间资本又是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要素。上半年,全省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3.7%,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高达73.1%。进一步发挥浙江民间资本充裕这一优势,应在加大民间资本投入的同时,注重提升民间资本利用效率。总体来看,浙江在民间资本利用上还存在效率缺失现象,可能影响到未来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现象一,民间资本富裕与企业融资困难并存。宏观层面,浙江民间资本富裕,2011年民间资本存量约达1万亿元,近同期GDP的1/3;微观层面,企业普遍反映融资难,据对全省1000家重点工业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二季度78.7%的企业反映面临融资压力。一定程度上表明,资本供求双方缺乏有效的对接平台。
现象二,实体经济萎靡与虚拟经济膨胀并存。统计指标上,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外贸出口增速等指标均出现同比下降,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除4月份外,其余5个月均位于50%的枯荣线下方。现实情形中,制造业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投资回报率低等困境,出现部分老板跑路、企业倒闭、债务人跳楼等不良现象。两者都表明实体经济发展趋于萎靡。相反,虚拟经济却出现自我循环和膨胀迹象,民间资本盲目热衷于短平快的投机项目,市场一度出现“投机热”。
现象三,长期投资趋缓与短期融资增加并存。在民间资本逐步回流银行的背景下,作为银行新增信贷中流砥柱的中长期贷款增速自2011年以来出现大幅回落,并已出现连续18个月低于短期贷款增速的罕见局面。同时,经济景气时期一般呈现同比负增长的票据融资,自去年9月份以来出现大幅增加,目前已达87.7的高位,显示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投资意愿不足,对资金的需求主要限于满足短期资金周转,造成了部分民间资本闲置。
究其原因,主要有:投资渠道不顺畅,困扰和阻碍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钢铁门”仍未破解;投资信息不对称,民间投资者难以获取投资项目的全面信息来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投资监管不到位,民间资本通过不规范流动牟取私利的行为未被及时发现并制止。
民间资本配置失衡,轻则造成资本生产力损失,重则引起信贷危机,甚至经济危机。那么如何解决此问题?推进民间资本再配置提供了一种路径。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非公经济新36条意见和中央各部委实施细则,积极推进民间资本再配置,着力提高民间资本利用效率,助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重点把握以下三方面:
——搭建再配置实践平台。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或参股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等金融中介机构,推进民间资本阳光化运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进落实浙江与上交所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浙江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VC、PE、天使基金对接平台;整合提升省内现有各专业产权交易机构,打造统一运营监管、统一信息发布、统一交易规则的产权交易市场,力争在农林权、专利技术产权、公共资源等交易上有所突破,带动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变。
——明确再配置重点领域。注重与浙江“四大国家战略举措”、“四大建设”、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相结合,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与经济强省建设;重点引导民间闲置资本、过剩行业资本进入资金紧缺行业,提高这些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和可获得性;实行“非禁即准、平等待遇”,确立民间投资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制定税收优惠和财政奖励政策,着力提高资本回报率,吸引更多投资进入。
——加大再配置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浙江省个人信用信息系统,扩大信用信息的征集领域和范围,为民间资本提供详实的信用信息,降低投资风险;建立和完善民间资本统计监测制度,密切监控分析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的资金流向、利率水平、交易对象等变动情况,把握民间资本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为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加强农产品、楼市、股市、大宗商品的监测,遏制相关领域出现圈钱套现、跟风冒进的短期套利行为,防止投资风险积聚。
(供稿: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