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外贸依存度和外贸结构转型

2012-01-30 09:27郭建社
浙江经济 2012年10期
关键词:依存度外贸浙江

□ 文/郭建社

浙江外贸依存度和外贸结构转型

□ 文/郭建社

浙江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度较高,如今随着内外环境的变迁,浙江经济发展也对加快外贸结构转型也提出了新要求

2011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达到309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进口930亿美元、增长27.3%,出口2164亿美元、增长19.9%,出口总额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排位由2010年的第4位提升到第3位。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推动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实现途径之一。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浙江“外向型经济”发展遭到了严峻挑战,同时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率等产生的叠加效应,使得浙江对外贸易的许多优势变得不再明显,甚至是变得不利。此外,随着外贸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浙江面临的贸易摩擦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形式日益多样,涉及的国家(地区)和产品也越来越多。在新的环境下,如何更好更快推动浙江外贸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浙江外贸依存度与外贸结构转型分析,以期为解决这一发展问题提供新思路。

外贸依存度与外贸结构

外贸依存度通常用于反映对外贸易对于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GDP总量的贡献程度。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额和生产总值共同决定了其外贸依存度的高低。这个指标从实物资源流量上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程度,对这个比值的分析与研究还可以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和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方面说明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结构状况。

浙江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10%提高到1990年的20%,2003年进一步提升到60%,2006年,浙江外贸出口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出口依存度达到54.33%,外贸依存度直逼70.2%,2008年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降低。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一方面极大推动了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使得浙江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过高,这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浙江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中也得到了验证。透过外贸依存度分析,当前浙江外贸结构主要特征有: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不平衡。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浙江省出口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依然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以粗放型为主的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的企业提供了全球大约60%的书写工具、45%的领带、35%的袜子,同时浙江生产的鞋子、服装等也遍布全球。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同质性强、需求弹性小、产品技术层次低等原因,导致其出口产品缺乏实质竞争力,不得不依赖量的增长和价格压制去保持竞争力。并且在这些出口领域,出口量的迅速扩张极易遭遇进口国严厉的管制政策,从而恶化出口产品的市场准入条件,引起贸易摩擦。从进口产品结构来看,浙江进口产品结构中制成品的比重要远远高于出口产品结构中的比重,运输设备、关键设备、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有不断增大的趋势。这类商品进口依存度较大,容易导致对某些产品和设备的海外依赖。

——对外贸易方式结构的不合理。浙江以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重高达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3个百分点,比广东高47个百分点,相比其他贸易方式,一般贸易的市场敏感度更高。而加工贸易主要形式有“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环节。从整体的长远贸易福利的角度看,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即原材料资金技术设备来源在外,成品销售市场在外)的特点,大部分浙江加工贸易停留在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低端环节,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出口获利小,只能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导致对外贸易的福利水平下降。同时,浙江加工贸易的联动效应未能充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许多中间制成品和投入品没有实现国内供给替代而主要依赖进口,使得当地全要素投入不足、产业间关联和带动效应较小,不利于通过技术外溢提升产业结构。

——对外贸易模式结构简单。依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质上分成两种不同基础的模式。一种是基于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差别的产业间贸易;另一种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随着知识和科技逐渐在生产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相当一部分产业的生产优势减弱甚至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成为可能,国际化促进了生产部门分工的国际化,使部门间或产业间的专业化逐渐转向部门内部或产业内部的专业化,这构成了国际分工新的主导模式。而浙江外贸依存度虽已达60%左右,但对外贸易中大量进行贴牌生产,尚未形成产业内竞争优势,缺乏自主创新产品和品牌,不能很好适应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趋势。据典型调查,只有21.1%的产业进行水平性产业内贸易,14.5%的产业进行占有高质产品市场的产业内贸易,从事低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增加到一半以上,大部分产业依旧主要从事占有低质产品生产的产业内贸易,其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成本低廉维持的价格优势。

——对外贸易区域结构集中。尽管浙江已经是我国贸易大省,但是浙江对外贸易市场长期比较集中,对外贸易的市场多元化水平仍然较低。据统计,2011年浙江外贸进出口3094亿美元中,欧盟、美国的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41.9%,高出全国6个百分点,其中对欧盟出口占总额的25.8%,比全国高6.8个百分点。面向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贸易集中是浙江经济发展过程中吸引发达国家资金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必要手段,有利于浙江经济的发展,但同时贸易区域的集中化会造成浙江进出口产品和相关产业的单一化,而且一旦某个主要市场发生突变或是这些国家对华经济政策的改变,都会给浙江的外贸发展带来波动与风险。目前浙江一些商品集中出口到单一或少数市场,由于供过于求或买方垄断而导致出口成交价格偏低,进而激化外贸中的削价竞争现象以及由此产生进口国反倾销指控等贸易摩擦。

加快外贸结构转型

浙江外贸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迁,浙江经济发展也对外贸结构转型提出了新要求。因此,笔者为加快外贸结构转型提出以下建议:

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浙江依靠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生产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低价比较优势,正在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亚非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而逐渐丧失。依据新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竞争优势理论和技术差距理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与技术含量,加大高新技术产品以及服务在出口中的比重,是浙江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在进口方面,大力引进高端技术和设备、人才等要素,鼓励外资进入电子、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行业,进而推动浙江出口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与高技术含量转型。

推动对加工贸易转型。依据“微笑曲线”理论,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利润最大的是研发设计与市场营销两个阶段,而且耗费大、周期长,生产加工阶段则利润最低。浙江应将品牌战略、研发设计纳入对外贸易发展的长期规划,在企业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的同时,支持企业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培育本土品牌能力,进入国际分工价值链高端,提高产业获利能力,这有助于浙江对外贸易期优质发展。同时,应该提高加工贸易中原材料的采购率,延长加工贸易的境内增值链,促使其向深加工技术密集型发展,并支持和引导企业境外投资,建立研发、营销等机构。

寻求发展产业内贸易优势。长期依赖的传统比较优势难以作为浙江经济长远发展的依托,单一的产业间贸易形式正遇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有必要更加细致分析浙江的产业内贸易状况,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及影响,强化专业合作,发展规模经济,扩大差异产品生产,创造新的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并制定一定的贸易政策,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产业内贸易竞争。

积极建立多边贸易体系。浙江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积极拓展东南亚、中东、西亚、东欧以及拉美等新型市场。在浙江对外贸易策调整方面,要积极倡导建立多边贸易合作交流与互惠关系,巩固和发展美、日、欧等传统市场,加大新兴市场拓展力度,通过建立多边贸易体系的合作可以有效降低贸易摩擦。

中国航空技术杭州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依存度外贸浙江
江苏省农地依存度的时空变化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浙江医改三部曲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将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