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死26例临床分析

2012-01-29 17:55王志星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26期
关键词:外伤性基底节外伤

王志星

江西省乐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乐平 333300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外伤后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能及早的发现、诊断和治疗,将加重病情,增加患者的致残率或导致死亡。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收集了本院2007年1月~2012年3月共26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26例,其中,男 19例,女 7例,年龄 2~68岁,平均27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5例,车祸伤9,打击伤2例;辅助检查:伤后6 h CT扫描显示硬脑膜外血肿(血肿量大于60 mL)4例,硬脑膜下血肿和或脑挫裂伤17例,单纯颅骨骨折3例,无特殊改变者2例。24 h复查CT发现脑梗死灶,其中,单侧基底节区15例,双侧基底节区4例,额颞顶叶2例,枕叶5例。同样部位MRI提示异常信号,主要表现为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

1.2 治疗方法

7例颅内有明显占位效应的行开颅减压术,19例行保守治疗,均给予:(1)降颅压,可使用甘露醇,每日量 0.5~1.0 g/kg,快速静脉注射。(2)神经营养,可使用神经节苷脂针静点20~100 mg/d。(3)激素。(4)改善微循环及缓解脑血管痉挛等处理,可使用尼莫地平静点4~6 mg/d。蛛网膜下腔出血明显者行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同期行高压氧及功能康复锻炼。

2 结果

随访6个月,按GOS评分[1]评价治疗结果:良好15例,轻残4例,重残6例,死亡1例。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

(1)脑血管受压: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致脑组织发生移位,使脑血管被直接压迫或受压于大脑镰,小脑幕切迹缘,骨嵴等处,导致脑梗死。例如:颞叶钩回疝可导致大脑后动脉被压迫在天幕缘,引起颞枕叶脑梗死。(2)脑血管痉挛: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氧和血红蛋白刺激血管壁,激活磷脂酶C,进而激活蛋白激酶C刺激血管平滑肌持续收缩,引起血管痉挛[2]。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还引起内皮细胞源性血管扩张因子耗竭,造成血管平滑肌舒张障碍导致脑缺血。(3)微循环障碍:颅脑损伤后,可致脑实质内点状出血和血管内微血栓形成,此外由于脱水剂的使用及限制病人的液体的入量,导致血液黏滞度增高,而且外伤后颅内压增高,造成脑灌注压下降,血流缓慢,凝血系统被激活,血管内血栓形成[3]。进而引起脑梗死。这种颅脑损伤后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变化在伤后3~7 d达到高峰[4]。(4)脑血管损伤:外伤性脑梗死易发生在基底节区,该部位的血液供应动脉如豆纹动脉,穿支动脉等从主动脉干分出,行走长而迂曲,很少有吻合支,当头部外伤时,脑组织发生相对运动,血管受牵拉与扭曲,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及痉挛,形成血栓,引起脑梗死。颈内动脉损伤也被认为是外伤性脑梗死的又一原因,其发病机制为颈部直接损伤,可使颈动脉血管内膜损伤,形成附壁血栓或栓子脱落堵塞相应血管。另外,头部外伤时引起头过伸或颈部快速向对侧旋转,颈内动脉内膜和中层撕裂,形成血栓,均可导致脑梗死[5]。(5)外伤性脑梗死:儿童较成人多见,因其颈部肌肉发育较头颅相对迟缓,支持保护作用差,外伤时头颅过伸度大,颈动脉易受损[6]。同时,小儿颅骨弹性好,减速伤时外力向头部中心区传递,外力消失颅骨复位瞬间所造成的负压最大,近中心处的穿支小动脉容易受损,故损伤后易造成内膜脱落、血管痉挛乃至梗塞灶形成。而小儿植物神经功能发育不健全,血管自我调节能力差,损伤后易发生痉挛,血管闭塞,也容易造成脑梗死的发生[7]。

3.2 临床表现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外伤后迟发性脑损害之一。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且常与颅脑损伤的症状相互交杂,容易延误诊断。其主要有以下特征:(1)明确的颅脑外伤史。(2)脑梗死的临床表现距外伤时间有数小时的间隔,常出现无法用原发性脑损伤解释的病情变化。(3)多见于儿童。(4)主要表现为迟发性偏瘫,失语和或偏身感觉障碍等,严重的可以导致植物状态甚至死亡。(5)行多次CT扫描和或MRI扫描,有利本病的诊断。(6)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

3.3 诊断

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特别是早期很难和原发性脑损伤相鉴别,因此需要对患者密切观察,尤其当患者出现不能用原发伤解释的临床表现,或者病情好转后又出现病情恶化,行CT复查十分必要,CT复查不但可以发现梗死灶,而且可以观察梗死灶变化过程包括范围和CT值的变化[8-9]。通常脑梗死症状的出现和外伤常会有一个间隔期,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大多在24 h后出现,48 h达到高峰,迟发性偏瘫是本病的临床特征。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为CT扫描,主要表现为与闭塞血管供血区相一致的低密度区,多呈扇形。但需要注意大多数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在伤后24 h内不会有明显变化。因此,早期诊断脑梗死需要采取其他方法,例如MRI扫描,可在血管梗塞出现30 min后,即显示相应供血区的梗死灶,表现为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

3.4 治疗

积极的治疗原发性颅脑损伤,在常规应用脱水剂、激素、神经营养药物等的同时,应注意:(1)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提高脑灌注压,充分地补充液体,增加血容量,不但能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度,并能维持收缩压在较高水平,使脑灌注压增加,血流加快,供氧增多,是防治脑梗死的重要措施[10]。(2)钙离子拮抗剂的使用,如尼莫地平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缺血灶及其周围脑组织的血流。(3)高压氧治疗,高压氧能提高血氧含量和氧分压,维持细胞的能量代谢,加速损伤血管的修复,促进梗塞区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利于恢复损伤的脑组织和神经功能。(4)开颅手术,患者脑梗死面积大,使中线结构偏移大于0.5 cm,伴有意识障碍进行性加剧,或已脑疝形成,则需要尽早行开颅手术治疗,术中去骨瓣后敞开硬脑膜,颞肌直接覆盖在脑组织上,术后颞肌与脑组织粘连易形成侧支循环,使颈外动脉参与供血,可以改善脑缺血的程度。

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易与原发性脑损伤的表现相混淆,致使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提高对外伤性脑梗死的认识,及时发现,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

[1]卢洪流.中英对照GOS评分[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5):537.

[2]赵爱国.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4,31(2):176-179.

[3]常杰,戴秀英.外伤性脑基底节区梗塞37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1):35-36.

[4]陈建良,曹美鸿.脑外伤与脑微循环障碍[J].国际神经病学外科学杂志,1993,20(4):192-194.

[5]王敏忠,李春霞,王凤焰.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J].山东医药,2001,41(1):9-10.

[6]黄志见,陈民.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23例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167-169.

[7]孔伟,薛跃华,徐正保,等.17例小儿基底节区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5):607.

[8]王建华,程妙婕.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附43例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杂志,2003,11(1):26-27.

[9]温俊邦,漆明刚.外伤性脑梗死 CT分析[J].西南军医,2011,13(4):633-634.

[10]郝继恒,毛伯镛.外伤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33(4):357-360.

猜你喜欢
外伤性基底节外伤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
外伤性鼓膜穿孔的护理效果
早期气管切开对特重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运动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影响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外伤性歪鼻的手术矫治
穿皮皮瓣修复在治疗手术外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部分切除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