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心房颤动86例临床诊治分析

2012-01-29 18:59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阻滞剂心房心室

阚 宁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0

快速心房颤动86例临床诊治分析

阚 宁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中蒙医院,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0

目的总结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特点,治疗经验及并发症的预防。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2010年经药物治疗快速心房颤动86例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86例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及发病情况,分别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其中16例抗心律失常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68例患者药物治疗后心室率有效控制,2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电图恢复正常。 结论 快速心房颤动可以并发于各种心脏病,亦可见于正常人。临床上根据不同病因及发病情况,进行正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能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心房颤动;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抗凝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多伴发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亦可见于正常人。快速心房颤动使原有疾病加重,并导致动脉系统血栓栓塞,使患者致残、致死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正确合理的治疗非常重要。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06~2010年收治的86例快速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中,男54例,女32例,年龄21~82岁,平均(43.8±4.5)岁。

1.2 诊断及病因

依据心电图记录确诊本组86例快速心房颤动患者。并结合心脏B超、腹部B超、X线胸片、CT扫描、动态心电图、血脂、空腹血糖、心肌酶谱、血清电解质及T3、T4、三大常规等相关检查,发现病因情况。其中风心病26例,冠心病17例,肺心病15例,原发型心肌病7例,高心病5例,病毒性心肌炎4例,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不明原因者9例。

2 结果

86例患者进行相关病因治疗及抗心律失常治疗。其中7例阵发性快速房颤及4例初次发作快速房颤应用胺碘酮口服治疗;40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洋地黄治疗;2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8例肺心病患者接受钙离子拮抗剂治疗;21例患者应用普罗帕酮治疗。同时均给予华法林或阿斯匹林抗凝治疗。86例患者出院前心电图复查结果,16例抗心律失常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68例患者药物治疗后心室率控制在正常范围;2例患者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电图恢复正常。

3 讨论

本组86例快速心房颤动患者中,风心病患者最常见,占30.2%,冠心病次之占19.8%,肺心病占17.4%,高血压、心肌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各占8.1%、5.8%、4.7%和3.5%。不明原因者所占比例为10.5%,所占比例较高,其中近2/3是老年人,在老年人60~69岁和80~89岁人群中心房颤动发生率高达2%和9%[1]。年龄65岁以上即使无其他心脏证据的心房颤动并发血栓栓塞的风险已比年青人显著增加,同时在没有心脏病证据的情况下,仅根据有心房颤动和高龄即诊断患者有冠心病,把心房颤动的病因归于冠心病是不可靠的[2]。

本组有1例老年患者,因心房颤动多次到心血管内科就诊,抗心律失常治疗后仍反复发作。后经查T3、T4、甲状腺超声等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抗甲状腺素治疗后心房颤动消失。这里值得笔者注意的是,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老年人,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出现心房颤动时,常因心脏症状而就诊。因此,看到老年人心房颤动,病因不明确时,应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避免发生漏诊及误诊。

现已公认心房颤动的电生理基础是折返。心房颤动主要由功能性折返和随机折返启动和维持。多个波长短,可激动间隙小或无的主导折返环成多个子环,围绕右心房内多处解剖和功能性传导障碍区游走,遇到刚恢复应激性的心肌随机折返,并向不同方向随机传导。其中各向异性折返和螺旋折返起重要作用。由于折返环内可激动间隙小,快速起搏只有拖带局部房肌,但不能终止心房颤动发作,维持心房颤动需要:(1)一定质量的心肌,允许2个以上子环存在;(2)心肌不应期明显不一致,前者使子环小长短、环小、数量多;(3)心肌传导速度慢或不一致,也有利于折返形成。心房增大增加心房肌质量,心房纤维变导致心肌应期异常不一致和传导蜿蜒曲折。心房颤动本身所致心房肌电重塑。新发生的心房颤动在24 h内即使心房肌缩短,也利于房颤维持。迷走神经兴奋和心房肌牵拉也可能在某些患者中起维持心房颤动发作的作用[1]。

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和部分持续性心房颤动,可以进行复律治疗。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直流电复律。可用于复律的药物包括Ⅰc类药物和Ⅲ类药物。前者常用普罗帕酮和莫雷西嗪,后者主要是胺碘酮。它们的主要机制是延长心房不应期,减少房性期前收缩。当患者存在心功不全和心肌梗死时应选择胺碘酮。普罗帕酮可用70 mg缓慢静注,继以20~40 mg/h静滴,复律后以100~200 mg每日3次口服。莫雷西嗪为150~200 mg每日3次口服。胺碘酮亦可5~10 mg/kg缓慢静注或200 mg每日3次口服,有效后改为维持量200 mg,每日1~2次口服。

永久性心房颤动,应以控制心室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为治疗目标。临床用于减慢心房颤动时心室率的药物包括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3类。洋地黄类常用口服药物为地高辛,0.25 mg每日1次口服。静脉用药有西地兰,0.2~0.4 mg/次,加5%葡萄糖20 mL缓慢静注,每日1~2次。β受体阻滞剂常用美托诺尔12.5~50 mg每日2次口服或阿替洛尔12.5~25 mg每日2次口服。非二氢吡啶的钙拮抗剂主要是维拉帕米,可用维拉帕米5 mg稀释后缓慢静注,亦可40~80 mg每日3次口服。洋地黄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减慢房室交界区传导进而使心室率减慢。当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下或入睡时,迷走神经兴奋,应用洋地黄类药物,能够有效控制心室率。而在清醒时,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及存在心脏及肺部疾患情况下时,交感神经兴奋,这时应选择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因β受体阻滞剂可致支气管痉挛,哮喘及肺心病患者禁用。有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可联合使用洋地黄和β受体阻滞剂。上述3类减慢心房颤动时心室率的药物,不宜用于合并预激综合症的房颤,尤其是QRS综合波增宽畸形的情况下,因为有可能恶化为室颤。

心房颤动引起心房壁不规则运动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内皮细胞受损。内皮功能受损及血小板活性增高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3]。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心房颤动均需抗栓治疗。瓣膜病合并的心房颤动,应用华法林抗凝。非瓣膜病合并的心房颤动,孤立性心房颤动可用阿斯匹林。如果有高血压、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应使用华法林。值得强调的是,心房颤动一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复发往往是无症状的,不易被患者觉察,因而抗凝治疗亦常常被忽视。这大大地增加了血栓栓塞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应引起临床重视。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77-1385.

[2]胡大一.心房颤动的合理用药[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10):8-10.

[3]白智峰,成蓓,李长强.葛根素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13-14.

R541.7+5

B

2095-0616(2012)04-185-02

2011-12-12)

猜你喜欢
阻滞剂心房心室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起搏器融合波排除的心电图表现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蝎毒肽作为Kv1.3离子通道阻滞剂研究进展
心房破冰师
左心房
重磅试验 CLARIFY:稳定心绞痛β受体阻滞剂的长期获益收到质疑
花开在心房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
调节灵敏度训练联合M受体阻滞剂控制近视发展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