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兰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类疾病,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其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其死亡率、致残率很高,因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进行有效护理措施,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很大,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存与存活质量。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10年3月-2011年9月间收治的128例颅脑损伤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男71例,女57例;年龄16~77岁,平均43.6岁。伤后入院时间20 min~8 h。入院时按格拉斯哥评分3~5分37例,6~8分91例。其中脑挫裂伤伴颅内出血87例,伴急性硬膜下血肿32例,伴颅内血肿25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伴脑干损伤5例。
1.2 护理方法
1.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每15~30 min检查一次患者。首先是意识状态的观察。意识状态是判断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呼唤、疼痛刺激、咳嗽及吞咽反射、眼球转动等的观察,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如患者突然躁动,意识障碍程度加重,提示病情恶化,需立即通知医生进行急救处理。
其次是观察瞳孔的变化。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疝形成。双侧瞳孔不等大、等圆,提示脑干损伤。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提示患者病情危重,濒临死亡等[1]。
第三要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生命体征变化说明病情有变化,因此要密切观察脉搏、呼吸、血压。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慢而深,血压升高,说明颅内压升高,需警惕脑疝形成。昏迷患者由于饮食障碍及使用脱水剂,应注意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定时抽血查电解质,以保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因脑实质受损、脑水肿颅高压等引起中枢性高热,体温可达39 ℃~40 ℃以上,一般药物降温效果不佳,主要靠冬眠药物加物理降温,可用冰袋、冰枕冷敷,酒精擦浴等,同时给予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实施人工冬眠。现在颅脑损伤患者常常规给予亚低温处理[2]。
1.2.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应用大号套管针行静脉穿刺,及时准确地用药,快速静滴脱水剂,控制其他液体滴速,以防加重脑水肿,注意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效果。这类患者输液时要求较高,总量过多、滴速过快或时快时慢,糖过多都会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害,治疗中要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全天输液总量控制在尿量基础上加300~500 ml,输液速度需要控制在30~60滴/min。在使用高渗性脱水剂如20%甘露醇时应快速滴入,必要时静脉推注,同时防止药液外溢,以免引起组织坏死。
1.2.3 注意患者体位 昏迷患者可给予侧卧位,舌后坠者可给予口咽通气管或喉罩等措施开放气道;术后未清醒患者需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引起窒息。待病情稳定后可采取头高15°~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当患者有肺部感染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时,注意不能把患者置于左侧卧位[3]。
1.2.4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清除口腔内的血块及呕吐物,掌握好吸痰时机,动作要轻柔。持续低流量吸氧3~7 d,氧流量2~4 L/min,必要时可给予高浓度吸氧。对气管切开的患者,每日定时消毒金属内套管,做好气道的湿化和温化工作。
1.2.5 做好脑室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 固定好引流瓶,防止引流管脱落,要保持引流管的畅通,严密观察引流物的颜色、量、性质,并做好记录。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预防不必要的感染出现。
1.2.6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应严密观察各引流管的情况,注意引流量、颜色、性质。观察伤口出血及渗血情况。脑室引流管应抬高10~15 cm,在更换引流管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颅内感染。
1.2.7 应激性消化道溃疡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应观察呕血或黑便的颜色、数量及次数。如果出现突然血压下降,提示可能有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应立即报告医生,抽出胃内容物减少胃酸刺激,同时可用云南白药或凝血酶加入盐水中,或100~200 ml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1 ml胃管内注入和静脉输注奥美拉唑等保护胃黏膜药。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变化,做好输血准备工作,避免了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8 d,存活(包括植物生存)93例(72.66%),按照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良好23例,轻中度致残51例,重度伤残17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5例(27.34%)。
临床护理实践证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争取抢救时机[4],熟练掌握颅脑损伤护理的基本知识,应用扎实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知识,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做好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5-6],在成功地抢救患者生命后,还应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精神诸多方面最大程度地恢复健康,使患者身心健康地回归社会,是护理人员追求的最佳护理效果。
[1]李小东.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及策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4):93-94.
[2]纪玉贵,刘红英,陈宇乐,等.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瞳孔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3):180.
[3]徐媛.患者体位对脑氧含量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32.
[4]巩宪霞,徐辉.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3,4(13):87.
[5]苗淑玲.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123-126.
[6]张允,陈建芬.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护理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2):2972-2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