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昊 刘微
屈光不正和弱视是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眼病,并且是引起儿童视力不良的主要原因。据文献[1]报道,儿童视力不良中,屈光不正占99.43%。屈光不正是形成弱视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轻中度弱视居多,且大部分为远视和远视散光造成。学龄儿童处于双眼视觉发育敏感期,极易造成弱视[2]。另据文献[3]报道,弱视的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3~7岁为最佳治疗时期,此时也是视觉发育可塑性的关键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挽救视力的关键。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可能会造成患儿单眼或双眼视觉的终身损害或残疾,治疗应争取家长配合。坚持不懈是治疗学龄前儿童弱视的根本所在。
鉴于屈光不正、弱视发病、治疗与其年龄密切相关的特殊性,只有认识到其在特定人群中的患病率、病因或危险因素,才能做到早期发现和预防。本文就屈光不正的几点问题做一些叙述。
屈光不正是指外界物像在无调节状态下经眼的屈光系统屈折后,不能准确聚焦于眼底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为近视,在视网膜之后为远视,不能聚焦形成焦点的为散光。因此,屈光不正分为近视、远视、散光三种类型。
近视又分为真假性近视和混合性近视。使用阿托品后,近视消失,呈现为正视或远视称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使用阿托品后,近视度数未降低,或降低的度数小于0.5 D。真性近视附有假性成分,使用阿托品后,近视屈光度明显降低,但未恢复称为混合性近视。一般认为,长期近距离工作时,眼的睫状肌过度收缩、痉挛,再远看时,调节不能放松而引起的一种近视现象,它的本质是远视眼或正视眼。近视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传统的Bangerter氏弱视定义为:眼本身无器质性改变,或者有器质性改变及屈光异常,但其视力减退与病变不相适应,屈光异常并不能完全矫正,远视力在0.8以下者,统称为弱视。Von Noordenlil[4]对弱视的定义为:由于视觉剥夺和(或)双眼异常的交互作用引起单眼或双眼视力下降,但眼科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通过适当的治疗可以好转。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性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低于0.8,且不能矫正者均为弱视[5]。根据弱视的发病机制,Von Noorden将其分为斜视性、屈光参差性、屈光不正性、形觉剥夺性和先天性弱视。我国儿童弱视斜视学组将其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剥夺性弱视,分为轻、中、重度三级。
2.1 屈光不正的发病率 据统计,我国近视总人数超过3亿,为世界总数的1/3,平均5例小学生中就有1例近视,青少年近视发病人数居世界第一。弱视儿童人数超过2000万人,严重影响了弱视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在校学生视力不良(主要为近视)检出率为:小学生26.96%,初中生53.43%,高中生72.8%,大学生77.95%。关注孩子的视力,防治近视、儿童弱视,保护青少年视力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6]。
2.2 屈光不正及弱视与年龄的关系 文献报道,儿童和青少年的屈光变化,可能是从远视眼到正视,再由正视变成近视。视能于6岁前尚未发育成熟,一切妨碍视觉刺激的因素,都可阻断视能的发育。学龄前视低儿以远视眼为主,且易发生弱视,故弱视的防治在学龄前;学龄期视低儿以近视为主,故近视防治重在学龄期[7]。Zaba等[8]将调查的学龄前儿童分为四个年龄组别,各组间弱视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ithander[9]调查发现11~12岁儿童斜视性弱视的患病率高于6~7岁儿童。
2.3 屈光不正儿童视力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 目前无论对视力低儿童的筛查还是诊断,主要依靠对视力的检查。早期的Snellen视力表由于视标大小无规律,已经逐渐被Log MAR(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表所取代,并常规用于临床实践和科研,应用Log MAR视力表对弱视的检出率是Snellen视力表的2倍[15]。对于学龄前儿童,常采用 Lea图形视力表和HOTV字母视力表,在同等的筛查特异度下,Lea图形视力表的敏感度略高于HOW字母视力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
由于各国对诊断屈光不正和弱视的最低矫正视力不同,其发病率就不同,难以对各国资料进行比较。欧美国家的视力标准多采用低于0.67(6/9),也有学者采用低于0.5(20/40),在国内多采用低于0.8的视力标准[11]。对于学龄前儿童,采用什么样的视力标准,应充分考虑儿童年龄因素。国外有学者推荐3岁儿童采用0.5,4~5岁采用0.63的视力筛检标准,或者采用双眼视力不平衡视标相差三行以上作为弱视指标。
2.4 不同病因的屈光不正弱视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屈光不正性弱视占59.30%,屈光参差性弱视占23.85%,斜视性弱视占15.38%,形觉剥夺性弱视占1.53%[12]。Attebo等调查发现屈光参差性弱视约占50%,斜视性弱视占19%,两种因素混合占27%,形觉剥夺性弱视占4%。汉城学龄前儿童筛查表明,屈光不正性弱视占48.3%,屈光参差性弱视占34.2%,斜视性弱视12.8%,其他4.7%。还有一些因素与视力低常、弱视相关,如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有弱视家族(遗传)史等。
以往研究发现,人类和哺乳动物出生后,其视觉系统能够根据环境的刺激,调整和改变先天性神经联系和突触结构,这一改变发生的最敏感时期称为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13,14]。在可塑性关键期内,异常的视觉环境可造成功能障碍,而去除异常视觉环境后,视细胞的发育仍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当可塑性关键期终止后,在关键期视觉环境对视觉通路和视觉功能发育的影响不可逆转。因此,青少年和成人弱视患者的视功能难以提高。研究表明,弱视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其发生大部分与屈光不正特别是远视性屈光不正有关。学龄儿童处于双眼视觉发育敏感期,极易造成弱视[15]。有研究表明,弱视治疗开始年龄越早,其双眼视觉恢复越好,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与治疗开始年龄呈负相关。双眼视觉发育的敏感期开始于出生后几个月,高峰在1~3岁之间。因此如果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尤其是关键期视觉系统缺乏有效的刺激,不仅会造成患者视锐度低下,更重要的是可影响其双眼视觉的形成。双眼视觉的建立与提高,除了正常的生理因素外,还必须在视觉发育敏感期有正常的双眼视觉环境、刺激以及积累一定的视觉经验。若在敏感期内弱视得到及时治疗,则有助于双眼视觉的恢复和发育,可得到较高的立体视锐度;若超过敏感期,则可能导致双眼视觉不可逆的丧失。
儿童眼保健是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视力不良的及时发现与矫治是儿童保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应该提高对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的认识,对儿童屈光不正做到早筛查、早预防、早治疗。
[1]熊丽春,陈曦,杨谊,等.福州市21952名学龄前儿童视力调查[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1,9(4):160.
[2]吴飞.187例儿童弱视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5):3547-3548.
[3]吴小影,刘观珍,谭星平.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远期疗效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1998,6(2):130.
[4]Voll Noorden GK.Binocular vision and ocular motility:theory and man - agement of strabismus[M].St Louis:CV Mosby,1990:208-213.
[5]中华眼科学会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儿童弱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J].中华眼科杂志,1985,21(增刊):31.
[6]滑会兰,苏鸣,张保利,等.学龄前弱视儿童屈光状态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8):3970.
[7]朱灵,饶小雄,林媚,等.江门巿17201名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普查[J].临床眼科杂志,2009,17(2):169 -171.
[8]Zaba JN,Johnson RA,Reynolds WT.Vision examinations for all children entering public school- the new Kentucky law[J].Optometry,2003,74(3):149 -158.
[9]Lithander J.Prevalence of amblyopia with anisometropia or strabismus among schoolchildren in the Sultanate of Oman[J].Acta Ophthalmol Scand,1998,76(6):658 -662.
[10]Schmidt P,Maguire M,Dobson V,et al.Comparison of preschool vision screening tests as administered by licensed eye care professionals in the vision in preschoolers study[J].Ophthalmology,2004,111(4):637-650.
[11]Brown SA,Weih LM,Fu CL,et al.Prevalence of amblyopia and associate refractive errors in an adult population in Victoria,Australia[J].Ophthalmic Epidemiol,2000,7(4):249 - 258.
[12]杨美琼,黄灵聪,许宽宽.厦门市10585名儿童弱视调查及防治[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2,10(3):117 -121.
[13]Schalij- Delfos NE,de Graaf ME,Treffers WF,et al.Long term follow up of premature infants:detection of strabismus,amblyopia,and refractive errors[J].Br J Ophthalmol,2000,84(9):963 - 967.
[14]阴正勤.弱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04,12(1):45.
[15]朱文珲,廖瑞端,陈咏冲,等.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与治疗开始年龄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