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睿
细读例子 悟透美点 放手作文
蒋睿
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 宁夏永宁 750100
10.3969/j.issn.1671-489X.2012.34.105
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2002年12月第一版)第六册第二单元一篇篇“例子”(课文)实施教学,学生要学会欣赏散文。加之对“构思和创新”短文的解读,教师应当能指导学生来写作文《在新的起点上》(或《春雨》)。单纯从这个结论来看,似乎教材提供了作文训练的操作路子,但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样的思路错了,具体怎样操作呢?几乎不得而知。尤其在边远穷困地区,教研活动形同虚设,新课标的各种理念仅仅停留在接触到的层面,教师把单元作文训练的脉,只能是让你去猜想。于是这种出发点把较好的读写结合训练模式切成了三节:阅读欣赏的“例子”是“例子”,作文训练的短文是短文,教师指导的作文题目是题目。读的是读的,写的是写的,一味苦苦追求学生会读会写,结果呢?教学“例子”教得苦,读“短文”读得苦,写作文写得苦。那么,这种读写结合的阅读、写作模式到底该怎样去操作呢?应该细读“例子”,抓住“例子”美点来作文。
先拿笔者的一个阶段性阅读、写作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实验班是A班,B班为参照班。在B班和A班同时教学《菜园小记》,也在同一时间进行单元作文训练。不同的地方在:B班按新课标要求重点全面地组织学生欣赏《菜园小记》的思路清晰,线索明了,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来写以及在记叙、描写中抒情和语言质朴等特点;然后结合第二单元写作训练以及后附参考作文题目“在新的起点上”“春雨”,来研读单元写作知识短文构思和创新,并以《菜园小记》的许多写法来组织讨论,以期把握写作训练的主旨,贯穿于具体的作文实践,写一篇题为“春雨”的叙事抒情类作文。A班的教学思想有许多不同。依据新课标要求,主立意就是以读促写。这里同样是读“例子”,但目标明确,就是为了写。看起来似乎把欣赏散文的方法搁在了一边,实际上却提高了欣赏“例子”的要求,不流于表面上的阅读教学。而且,写成了读的延伸,与欣赏分不开了。
实验的切入口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发现《菜园小记》有哪些写得美的地方。学生的发言很多,但没出现笔者所期盼的能从“例子”语言的特质来分析的。这时一位女生的意见引起笔者的兴趣:“课文美在抓住蔬菜、花果、树木的色香来描写,形象极了。比如,花姹紫嫣红,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笔者迅速抓住这个信息,启发她:“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是怎样的?你能说一下吗?”她木讷了,笔者趁势点拨:“这是作者的嗅觉体验,也就是对周围事物的体味,一种细心分辨后的感觉。其实美的语言(句子)都是人们用心感悟细致表达的结果。我们多观察体味,也一样可以写出鲜活的‘芫荽’来。这里要说的是语言,课文为什么美?美在语言就是一个关键。有了美的语言,表达自然了,这样的文章谁都爱读。”这时,笔者表明了自己对“例子”的看法,并将问题的讨论向深层次引进,最后作了延伸:要求用美的语言来试着写一下周围很熟悉的事物。课不知不觉地结束了,学生思想之溪流仍然淌着。
笔者感到细读“例子”的语言带来的写作甜美,即刻让学生分组讨论,评论很中肯。学生一致认为“例子”给了他们许多启发。笔者让所有学生以500字/分的速度阅读单元作文训练知识短文,并且仅仅总结了两点:
1)作文要一线贯多事;
2)一定要打腹稿。然后直奔写作实践:写一篇叙事抒情类作文《春雨》,要求作文语言要尽量优美。
训练结果出乎笔者的意料。尽管B班作文同步训练花费很多时间讲解讨论构思和创新的问题,并且阅读分析《菜园小记》时教师对构思点拨得很深很全面,对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还组织了小组讨论,而且一再强调“例子”的语言示范作用,但因为突破口多,学生作文实践情况并不佳,或者可以说是失败。那么采用以读促写的整体读写单元作文训练模式,结果又怎样呢?因为要求学生学习“例子”语言优美这一特质来写文章,又没有过多的构思、创新要求局限,学生能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来“打造”自己的作文语言,因此,同样是《春雨》一题,表现出的作文有时远远超出B班的情况。这是试验中的一大成绩。
采用这种细读“例子”悟透美点、放手作文的读写一体的单元作文训练模式,的确有它的益处。当然,这里要强调的是采用这种模式一定要注意两点。
1)教师要深挖“例子”的美点,做到肚中有“货”。比如教学阅读课《藤野先生》就要先于学生品味美点,教学阅读课《孔乙己》就应该将课文美点预先置于脑海中。
2)要树立解读“例子”美点便是单元同步作文训练第一步的观念。千万不能为了教“例子”而教“例子”,应该想到“例子”不仅是教阅读的材料,也是教写作的材料,要对“例子”美点进行加工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