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信
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第七社区第一医院普外科,河南濮阳 457164
甲状腺疾病是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损伤其后果往往都很严重。该院对1076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发生RLN损伤26例,占2.42%。现报道如下。
2000年3月—2011年10月该院对1076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了手术,男166例,女910例。年龄17~72岁,平均46.5岁。甲状腺良性病变786例,甲状腺癌290例。住院时间为4~7 d。术中解剖RLN436例,未解剖RLN640例,发生RLN损伤26例,其中24例为暂时性损伤、2例为永久性损伤。甲状腺手术后3个月内,发音恢复正常,喉镜检查声带运动正常,属于暂时性损伤,大于3个月喉镜检查声带运动不正常属于永久性损伤。
甲状腺癌290例,其中20例行甲状腺全部切除,270例行患侧腺体全切除加峡部切除加对侧腺体大部切除。结节性甲状腺肿464例,其中326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138例行甲状腺部分切除。甲状腺功能亢进38例,全部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腺瘤276例,全部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巨大单纯性甲状腺肿8例,全部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时一般自下而上,以甲状腺下动脉为标志,在RLN解剖三角(甲状腺下动脉、劲总动脉、气管食管沟)内寻找,若未找到,则在甲状软骨下方0.5 cm RLN入喉处向下寻找。对未显露RLN的甲状腺手术应采取区域保护法。
全组RLN损伤率2.42%(26/1 076),其中未解剖RLN组损伤率 2.5%(16/640);解剖 RLN 组损伤率 2.3%(10/436)。 暂时性损伤24例,永久性损伤2例。
Lahey于1938年第一次提出在甲状腺手术中常规解剖显露RLN,以减小发生神经损伤的几率[1]。赞成者认为,RLN解剖变异较多,只有在直视下操作解剖显露RLN,才可更好地保护神经使其免受损伤[2]。反对者认为,显露RLN解剖不仅操作复杂、费时,有时不能显露,而且易在解剖显露过程中误伤RLN;过多的解剖剥离还可能造成神经滋养血管的切断或栓塞,使得神经血供障碍从而影响神经功能;过多操作也使术后术野出血、水肿、粘连及瘢痕形成的机会大大增加,使神经受压或粘连牵拉致功能障碍[3]。该组资料解剖与未解剖RLN组损伤率差异不显著。
①解剖变异:RLN变异较多,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复杂,40%的RLN入喉前会分成2支或多支,大部分在入喉前1~2 cm分成数支并伴行,但部分气管、食管的喉外分支较早且与主干相隔较远。该组2例病人在处理甲状腺下 极时解剖出RLN喉外分支而误认为主干,导致在钳夹、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钳夹组织过多而造成RLN主干损伤,1例病人RLN位置外移、变浅离开了气管食管沟而致损伤。②处理甲状腺下极时盲目止血、误缝、误扎。8例为此类型的损伤。③甲状腺癌再次手术、解剖层次不清、术中粘连严重、出血多。此种情况损伤5例,其中1例为永久性损伤。④电热灼伤、瘢痕形成。4例病人因术中出血多频繁使用电凝止血而致损伤,其中1例造成了永久性损伤。⑤术中牵拉、分离神经过多造成6例损伤。
术中,发现RLN被钳夹或者结扎时,应立刻松开钳夹、解除结扎线。RLN横断伤者,采用6~0 Prolene线对端吻合。一侧损伤者需要确保对侧的安全。术毕,麻醉清醒后出现的声音嘶哑,呼吸不畅者,如2~3 d后症状没有减轻甚或加重,需再次手术探查。术后2~3 d出现的声音嘶哑等症状,多数由于水肿或血肿压迫神经所致,可渐渐恢复。
①熟悉RLN的正常解剖和变异,术中准确辨认RLN后再处理甲状腺下极血管;②根据肿瘤的大小、性质、部位确定甲状腺手术时是否必须常规显露RLN;③悉心操作、提高手术技巧、仔细止血、避免大块钳夹组织、尽量减少电凝止血次数、术中神经分离不宜过多、尽量减少对神经的牵拉;④在甲状腺真、假被膜间隙内紧贴真被膜分离结扎甲状腺各血管分支,不必将结扎血管主干分离,离断甲状腺背侧腺体组织和甲状腺残端的缝合,必须确保在腺体组织内进行,注意保持甲状腺背面真被膜的完整,避免穿透后损伤RLN。
RLN损伤是甲状腺手术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一侧损伤可能造成声音嘶哑,双侧损伤导致失音或严重的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故手术时如何预防RLN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1]Jatzko GR,Lisborg PH,Muler MG,et al.Recurrent nerve Palsy after thyroid operations-principal identification and a literature review[J].Surgery,1994,115(2):139-144.
[2]孔凡民,王春声,李航宇,等.甲状腺良性病变术中损伤喉返神经的原因及预防(附 2266 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3):209-210.[3]王深明,黄勇.甲状腺手术致神经损伤的预防与治疗[J].临床外科杂志,2004,12(10):637-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