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蓉芳
江西省龙南中学 江西赣州 341700
众所周知,真实是历史教学的生命,理性是历史思维的核心。而情境学习就是在真实或类似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者通过参与真实或仿真的任务活动,与已知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在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使知识情感化、条件化,从而对学习者的行为、态度、情感和价值观都发生积极影响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有效的历史教学所追求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一起体验历史的真实、反思历史的本质。所以,历史课堂的第一要务是为学生还原真实的历史,而非空洞说教。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引入历史视频、图片、文字,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等多重角度获取生动形象的历史体验,首先会使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变得丰富多彩、新颖有趣,创设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其次更能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走近历史,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理性深刻地思考历史,深入浅出地表达历史,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精神得到升华。
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为例,在讲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笔者先请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接着将从网上下载的多幅圆明园残迹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请学生在悲伤的背景音乐中结合影片和图片发表感想。他们从影片和图片的欣赏中对英法联军的暴行和当时清朝政府的落后腐败愤愤不已,纷纷表示要发奋学习,振兴中华。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中,当讲到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将剪辑的《南京大屠杀》电影播放给学生看,为学生展示从网上下载的多幅南京大屠杀图片,此时还有什么比将历史上的血腥场面播放、展示出来更能让人感到震撼、触目惊心的呢?只有当历史的面孔不再干瘪,学生才能产生亲近历史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才能由此展开。
自主探究活动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历史因不可复原性,比较适合自主探究活动,其中基于主题的历史学习资源的收集与整合,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一个有效途径。
历史教学的自主探究的操作过程:1)把历史教学中一些疑点、焦点、热点问题,分成众多小主题,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2)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每组3~5人;3)每组根据成员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探究主题;4)学生自主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各小组将研究成果制成专题网页或多媒体课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教师通过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5)当课程教学内容涉及某小组研究的相关主题时,就让选择这个主题的小组的学生代表来当主讲人,用自己做的课件,给同学讲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刚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当中的三个: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笔者将这三个重大发明分别布置给三个兴趣小组的学生,让他们事先收集资料、自主探究。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笔者提供给他们每组一份评价表,内容有:明确每项发明的诞生时间、相关人物、工作原理、意义等,动手实践活动是尝试活字印刷术、尝试制作指南针。在课堂上合适的时间,请三个小组的代表分别给大家做详细的介绍和演示。
关于活字印刷术,一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在网上找来的资料,消化吸收、加工整理后,制作了课件。他们播放了视频《活字印刷术的工艺流程》,并且播放了视频《雕版印刷术的工艺流程》,通过二者的比较,清楚地表现了活字印刷术的先进性。这个组还展示了他们用橡皮、土豆、木头等材料制作的活字及其印刷品,有的成员还当场演示印刷过程,给其他学生以亲眼所见的感性认识。关于指南针,这个组的学生通过播放视频《指南针的原理》,向大家介绍指南针的原理;通过观看视频《宋代指南针装置四法》,他们制作并且演示了简易的指南针,包括水浮法、指甲法、碗唇法、缕悬法,学生作品虽然简朴,却十分珍贵,因为它们是学生动手动脑的产物。关于火药,这个组的学生用图片展示并说明了火药发明的有趣故事,用视频展示了古代几种重要火药武器及其原理,如“一窝蜂”“火龙出水”、火箭、突火枪、火炮,还有万户载人火箭的尝试。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独特作用,这一学习过程才能在学生自己探究的方式下完成,也才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包括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反馈练习等六个环节。首先教师在课前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创设学习情境,用问题的形式推动教学进程,情境和问题要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进入情境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评价。
在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许多学习目标都要通过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获取材料和思考才能实现;同时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因此,建构主义思想,特别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以“外交关系的突破”为例,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具体包括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三个重大事件,其中又以中美建交为全课的核心,因为中美关系是当时我国外交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关于这一事件,学习目标是:理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原因,了解中美建交的过程,理解中美建交的意义。笔者制作的网页课件中,关于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原因,提供了纪录片视频《美国深陷越南战场》《中苏珍宝岛事件》《美苏争霸》,设置的问题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为何出现了缓和的迹象?学生通过观看这几个视频,看出这一时期美苏争霸中美国陷于劣势,想要拉拢中国和它共同对抗苏联,而中国与苏联关系出现恶化的迹象,也想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关于中美建交的过程,提供了视频《中美建交的过程》,包括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等,设置的问题是:请你总结中美建交过程中的大事。关于中美建交的意义,提供了一些文字史料以及重要人士的言论,设置的问题是:中美建交有什么意义?学生查看网页中提供的历史资料、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后,使用课堂练习检测学习效果,并且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
[1]李明赞.我的历史教育思考:上[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7):11-19.
[2]李明赞.我的历史教育思考: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8):12-17.
[3]朱修庆.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2):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