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修珍(江苏省金湖县外国语学校)
点滴评语 沟通无限
——谈评语的作用
郑修珍(江苏省金湖县外国语学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中考的全面改革,中考语文作文总分为60分,占全卷150分的40%,教师们大都已认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但从近年中考作文阅卷的情况看,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较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作文的批改简单而冷淡,以批评为主,缺乏人文的关怀、激励和引导;再加上作文的讲评机制单一,蜻蜓点水后公布所谓的范文,缺乏思维火花的撞击和心理体验的启迪,长此以往,学生便步入了怕写、被动写的怪圈。
众所周知,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问题虽出在学生身上,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总是一成不变地使用综合类评语,如“优”“良”等,这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学生会为了在下次得到同样的认可而努力,并希望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但是,若千篇一律地使用,就会使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写作水平,并最终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此类评价视而不见。作为教师,在作文批语中应注入生命的活力,关注学生思想的成长,采用商榷口吻和幽默语气,用感情鼓励学生,使之成为学生心中高层次的、营养丰富的精神快餐。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喜欢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和盛气凌人的说教,期望和老师展开情感和思想的相互交流。因此,教师写作文评语时,不能单凭自己的主观意识任意修改,而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力,避免使用简单评判式的肯定或否定语气,否则常常会引起学生的盲目顺从或逆反心理。采用商榷式的评语,可促使学生举一反三,从中得到丰富的启示。例如,有位学生写了自己的妈妈对他怎么“严”,事事都“管”着,且非常喜欢唠叨,直到“耳朵都生出茧来”,因此“我非常不喜欢她”。看了这篇文章,笔者觉得很沉重:母亲在学生心中竟然成了“魔鬼”的代名词。笔者没有立即训斥学生,而是带着商量的口吻写道:“你真的很不喜欢妈妈的唠叨吗?但你是否想过,假如有一天缺少母亲的唠叨会怎么样呢?”
等下次上交作文后,只见我的评语后面续了一段话:“这件事我还真没有仔细想过,如果母亲不唠叨,那么我早上可能会迟到;如果母亲不唠叨,那么我可能因为衣服少穿而感冒了;如果没有母亲的唠叨,我的成绩又得下降了……”多么深刻的启示啊!又如,一位学生写了一篇较优秀的作文,但美中不足的是书写马虎。我于是就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如此优美的文章,如果配上工整的文字书写,将会相得益彰。你认为呢?”从此以后,这位学生果然写出了文质兼美的作文。再比如:“若将标题换成《×××》是否更加妥当呢?”“想一想,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等等。这种商榷式的评语,既富有启发性,又不失指导性,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学生修改起作文,方向更明确、效果更明显。
苏联教育家米哈依尔·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生活中的盐。”我们的评语为何不放点“盐”呢?当看到一篇错别字很多的作文时,有教师评道:“这篇作文从内容到结构都不错,可惜错别字太猖狂,害得那些‘非错别字们’个个唉声叹气、叫苦连天。为了伸张正义,来不及跟你商量,我已把这些错别字全部揪出来示众,请你把他们各打五十大板,然后关押起来,什么时候改造好了,再放他们出来。”有的学生习惯把字写在格子线上,且不成行,教师可以这样写评语:“请把它写在格子中间好吗?既不要上爬下坐,也不要左挪右占,请记住,侵略乃不义之举也。”
又如,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我远远地看见前面走过来一位老人,他头发灰白,满脸皱纹……”我为之写了这样一条评语:“你是长着千里眼,还是戴着望远镜呢?”结果学生们竞相传阅,他们在之后的习作中很少再出现此类错误了。这些批语,诙谐中见真情,幽默中见力量,可以达到一种“笑过之后又令人深思”的效果。
《毛诗序》也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激荡于胸,吐纳成言,为情作文,始为文学。因此,表现人情味是作文的首要。那么,在评语中溢注真情,用热诚的话如春风般抚慰学生,用知心的话如阳光般温暖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作文评语实际上是师生内心情感的交流,对学生的褒贬臧否,无不对其心灵产生一种冲击,尤其是当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时,他们希冀能得到心灵上的呼应。如有位学生用浓重的笔墨写出了自己在月圆之夜对亲人的思念与自己的孤独,教师写道:“你以你手写你心,你以你心抒真情。但是请记住,你并不孤独,因为时刻都有我这个大朋友与你相伴!”有位学生在作文中抒写人生的苦楚,教师批道:“孩子,你要明白,人生,不仅仅是苦楚。真的,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如此——幸福与苦楚联袂而行。换个角度去看待一切,你会发现,人生原来是如此美好!”还有一些简单的话,如:“从文中可见你美丽的心灵”“文章折射出你对他人的爱”或“相信你一定会解决生活中这些烦恼的”等,都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孕育在这片土壤上。这种教学在触及学生的情感上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相信每个学生都乐于接受,都喜欢这种与教师在作文上的交流。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在每个学生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愿望,但因知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作文不可能每篇都尽善尽美,甚至有时一塌糊涂。此时如果教师一一指出其文章的毛病,势必把文章批得千疮百孔,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也就荡然无存。因此,写作文评语一定要多给些鼓励性的语言,要由衷地为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语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形象,一个标点用得精彩,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加以肯定,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比如“水灵灵的小叶片透着嫩红,浅浅的红晕向叶片的四周渗去”这一句,教师可以给“渗”“透”字加标号,并旁批:“一透一渗,二字绝妙!”再如:“可喜可贺,又一篇佳作问世了!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类似这样的评语,蕴含着教师真诚的赞许,相信学生读后一定会受到莫大的鼓舞,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
总之,教师给学生作文写的评语,不应该是简单的评级打分、生硬的说教,而应是娓娓交谈。教师几句赞美、真挚的话,会沟通师生的情感,给学生带来莫大的欣慰和欢乐。而教师饱含独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诚挚的希望并且情真意切的话语,也许将伴随学生们度过整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