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要点拨,以导促学,学中悟道——新课程背景下《长恨歌》等诗作教学探微

2012-01-29 14:53兰瑞平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长恨歌诗作赏析

兰瑞平(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择要点拨,以导促学,学中悟道
——新课程背景下《长恨歌》等诗作教学探微

兰瑞平(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新课程背景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已呈现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三载有余。笔者认为,要在高二年级上学期的后半时段使学生顺利过渡到选修课程的学习,且使学生欣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兴趣、方法、能力产生质的变化,教师必须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把学习必修课程时获得的欣赏古代诗文的基本能力运用于选修课程中,形成赏析古诗文的较高素养和审美素质。

在进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时,采用“择要点拨,以导促学,学中悟道”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实施上述教学理念,实践上述教学活动,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使其“进化”到以自主学习解决相关问题为主,适当借助教师的点拨导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做如下尝试:

首先,板书一副对联,阐述必修、选修课程的过渡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必修教材学知学法培养能力,选修课程求理求道铸炼品行。”之后引导学生对“学知学法”“求理求道”中“学”与“求”的不同品质进行讨论,要求学生对“知”“法”与“理”“道”的不同内涵有所理解,进而感悟到选修课程的学习应该以自主学习为主,应该利用 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探求未知的知识和方法,并在主动积极的探求中进一步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形成较高的素养。

其次,引导学生翻阅选修课本,从“致同学们”到“前言”,从“前言”到目录,又从目录到单元中的“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以及课后的“探究讨论”和“相关链接”,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选修课本与必修教材各“模块”的编排体例大相径庭,对“教”与“学”的任务分配有明显不同:学生“学习”成分和要求明显加强,教师对“学”的导引和统筹变得更加重要。

第三,引导学生整理并描画出课本的体例结构图,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与必修课学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新型学习理念,从而为今后保质保量地学习选修课程奠定较好的基础。

要在选修课程中实实在在地落实“择要点拨,以导促学,学中悟道”的教学策略,把“学知学法”较快地转向“求理求道”的更高学习层面上来。下面以《长恨歌》等诗作的学习鉴赏过程及点拨指导为例加以说明。

一、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以意逆志,知以论世”一文,拟出阅读感悟

诸如此类的导读文章,如果不提醒,学生往往不会仔细阅读,甚至不舍得花时间去通读,这是很不好的做法和习惯。笔者在教授此选修教材时,特别强调这类“赏析指导”文章的重要性,要求所有学生必须读,思考归纳出“逆”“论”的内涵及其方法,并要求结合具体作品例说。

但当我在课堂上抽问检查时,发现仍有大部分学生没有深度阅读思考相关问题,甚至尚未通读文本。针对此种消极态度,我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补读,然后解说“以意逆志”的含义,指出其方法是“首先要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同时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诗作,就能从作品中领会生活情趣”。其后,让学生深入理解“知人论世”的含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才能获得动力和方法。

二、在内容上择要点拨,在方法上授之以渔,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过程有章可循

为了使学生在解读古典诗作时有法可用,笔者拟出“咀嚼、赏析、诵读、解题、领悟”这样一个阅读程序,意在于学法上授之以渔,于学习内容上择要点拨。

“咀嚼”的内容主要是诗作意象、关键字词等,通过“咀嚼”来品尝学习古典诗作的苦甘,了解相关意象和关键字词的含义。比如在引导学生咀嚼《长恨歌》中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两句时,就要求学生咀嚼出“汉皇”这个意象,还要咀嚼出“多年求不得”句中“多”和“求”的含义来。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两句,一要咀嚼出“一笑百媚生”所要表达的绝世之美和无比的妖艳;二要咀嚼出“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夸饰所传达出的诗歌语言意象的无比精妙。仔细品味意象、词句的含义及作用,对学生欣赏诗作的情理无疑大有帮助。

“赏析”者,主要是诗作的意境,内蕴、手法、作用等,通过赏析这些,剖析诗作的意蕴,解读诗心所在。在赏析《长恨歌》时,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赏析实虚结合之法及其作用。实写部分通过“重色求美”“杨女入宫”“春宵得宠”“君王不朝”等情节,描述了贵妃马前毙命而君王无可奈何的窘迫和伤心。虚写部分从“临邛道土”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则以“道客寻觅”“茫茫不见”“仙山有貌”等想象的情节,描绘了杨女在天堂缥缈之中仍然不忘生前的恩宠,营造出一种令读者如临其境、难辨虚实的意境。

虚实相辉映的艺术手法,使李杨溺爱误国以至生离死别的痛苦和相思跃然纸上。然而,有的学生读后麻木无感甚至嬉笑不已,既感悟不出实写部分君王的昏庸荒淫乃是误国误贵妃之命的祸根,也理解不到杨女貌美而忘乎所以,不知满门列土只因为其聚宠一身,终因绝美而死的凄惨。于是,笔者让学生细读“二教”上所列“走进作者”“写作背景”的相关文字,诵读有关诗句,使其心灵贴近诗人那颗忧伤不已的心,进而产生共鸣。

此外,还可引领学生们赏析相关诗句的意境内蕴,深入解读诗句中那颗跳动得滚烫的诗心,那警醒世人的意蕴。比如“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两句,表面描述了李杨溺爱之深以至寻欢作乐的无休止,实际上透露出曾经勤于国政的唐明皇重色之深、堕落不堪、醉生梦死的腐朽品行,而这些无疑是他耽误朝政、使祸端滋生的重要根源,进而使杨门的荒唐情事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再如“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可怜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几句,是一种讽喻式的夸张,表面述说杨门一族因贵妃专宠而享尽荣华,实为批评唐玄宗重色荒淫以至误国误命的昏庸。

三、引导学生关注诗作妙句,赏析字里行间的情理,领悟诗道精华

解读《长恨歌》也好,品读《湘夫人》也好,赏析《拟行路难(其四)》抑或《蜀相》《书愤》也好,想要比较深入且比较顺利地“以意逆志”、读懂诗作,还有待学生关注诗作中的妙句,挖掘出字里行间的情理,领悟到诗中的精华。而这一切也有待教师的引导。

譬如《长恨歌》的主旨,如课本的“赏析示例”说明文字所列,“自古以来就存在不同的说法”,但诗人本心如何呢?笔者还是更赞同“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之说,而学生通过自我理解读文本之后,虽然也有持“爱情坚贞”说者,但绝大多数学生更赞同“重色误国讽喻说”,并以诗中的“重色思倾国”“多年求不得”“从此不早朝”等情节为证,进而将“六军不发”“马前死”的责任归咎于“重色”“皆列土”等荒唐行径,以致“掩面救不得”“血汗相和流”。

又如《湘夫人》中“湘夫人”的形象,当引导学生解读此乃屈子所企望的明君、美政的象征,而不仅是“佳人”“帝子”而已;“筑”“葺”“播”之类修筑爱巢的行动,当是诗人日夜为国操劳以求明君重用、美政实现的象征。惟其如是,那“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的凄清、广阔与雄浑以及惆怅的诗情,也才有所着落。

再如《蜀相》中的“英雄”形象,当引导学生解读此乃杜甫之自况;对《书愤》中“衰鬓”者的形象,当引导学生解读其乃陆游壮志未酬的愤懑与无奈之写照。如此领悟诗道及其精华,才可称为“以意逆志”吧。

猜你喜欢
长恨歌诗作赏析
梁潮诗作《水里边》·源清书法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兰峪水,长恨歌
步辇图赏析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