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社会心理承受力的调适①

2012-01-29 14:36丁嵬
中外医疗 2012年6期
关键词:承受力制约理解能力

丁嵬

(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 广州 510062)

1 医务人员社会心理承受力的内涵

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承受力是个体对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法规制度或国家有关医务人员职业法规等问题的心理反应,从表面上看是医务人员个体承受力的总和,但又不是简单的相加。这种能力是一系列心理能力的综合体。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涵也不相同,在当前社会变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理解认知能力

是指医务人员对社会变迁的认识水平。社会发展迅速,新的医疗法规以及执业制度的出台,致使很多医务人员个体在面对新情况时表现的无所适从。一般来说,越是能够理解的东西、就越是能够被接受。对社会变迁理解能力强的医务人员,其社会心理承受力就大,而那些对社会变迁理解能力稍弱的医务人员,其社会心理承受力就相对小一些。

1.2 应激能力

指的是人面临压力,引起情绪性紧张,处于焦虑不安的一种心理状态。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承受力中的应激能力,指的是医务人员在面临社会和技术困难甚至危险情境下对自己和情景的重新控制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应变能力,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应变能力。医务人员的应激行为是建立在理解能力的基础之上的,并受理解能力的制约。理性的、合乎规律的理解能力是应激行为成功的基础;而情绪性的认识则使应激行为带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比如,不同认知层次的医生对深圳“缝肛门”事件的理解是不同的,其情绪变化的程度、及对工作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在社会变迁中,成功的应激行为使医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变得更为积极与自信,其心理承受力也因此而被强化;而那些失败的应激行为则使他们变得消极,使心理承受力下降。

1.3 耐压能力

它是指医生对社会变迁带来的各种挫折、压力所能承担的大小和程度。医务人员的耐压能力是有弹性的。一定的压力范围下仍然能保持正常的社会行为。如果社会环境变迁幅度过大或施加压力的时间过长,那么部分医务人员的社会行为往往会出现偏差。

1.4 平衡能力

是指医务人员在认知、情绪或情感和反应等方面的综和平衡力。认知接受不了的时候,能用情感上的安慰来补偿;情感上变得消极,可以通过合理的行为得到补偿。通俗地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和“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平衡方法和手段。良好的平衡能力可以弥补上述3种能力的消极作用。例如,有相当多的医务人员在刚入行时,就为自己立下了凌云壮志:3年中级职称,5年副高,10年正高等等。上进心本无可厚非,问题是,一旦愿望不能实现,他们的挫折感就变得很强,工作起来也不那么认真负责,开始混起了日子。有的甚至一心赚钱,拼命开药,收受红包。

2 医务人员社会心理承受力影响因素及表现

当前,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承受力总体上是比较弱的。其影响因素及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2.1 医务人员综合素养的影响

医务人员综合素养是全体医务人员在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习惯、态度、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它以一种“物化的形式”制约着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2.2 物质生活水平的制约

物质生活水平奠定了人们控制自然和社会的基础。有了物质生产的保证,人们才有可能追求更大的发展。对于医务人员这个群体来说,在整个社会群体平均物质生活水平中,有着一个较为合理的定位标准。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承受力也是基于这一标准而存在的,一旦群体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低于社群平均生活水平,心理承受力将不复存在。

2.3 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在各行各业的群体中都有深深的体现,传统文化中的“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精髓,在当代医务人员的身上都有充分的体现。但作为社会存在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以一种反应定势左右着医务人员的心理活动,深深地制约着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承受力,成为判断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的标准。这种影响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制约着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承受力,不容忽视。

2.4 医务人员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医务人员的态度是决定心理活动方向的直接动力,价值取向则决定医务人员行为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它们是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相关因素,有利于社会变迁。成功的社会变迁会使医务人员持积极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使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承受力向正向发展。相反地,如果医务人员在社会变迁的实践中利益受挫,则会使医务人员持消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自然会弱化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承受力。一般来说,素质较低的群体心理承受力大都受眼前利益的制约。如果社会变革触及了大多数医务人员的利益,医务人员也会“受不了”。严重时,可能使其社会心理承受力崩溃,产生诸多消极性、甚至破坏性行为。

3 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的调适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变迁中的医务人员心理承受力的发展变化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医务人员的社会心承受力的调适,也应多头并举、多管齐下。

3.1 强化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观念

医务人员意识是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业和自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功能、属性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种心理积淀,它尤如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的“稳定剂”,是医务人员社会心理承受力的基础。但是医务人员的社会心理承受力不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它必须通过学习和训练得到强化。也就是必须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多种渠道,对其进行丰富多彩的职业观教育,强化其职业意识。笔者认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舆论导向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医务人员价值观教育。医务人员价值观是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业的立场和态度。医务人员价值观是医务人员的精神支柱,是从业的思想基础,是医务人员性格的前提条件,是完成医务人员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医务人员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树立医务人员对自身职业的正确态度。

(2)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救死扶伤、无私奉献是医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这是对生命、社会最基本的义务,是至高无尚的,不能用金钱等经济手段来衡量。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市场价值原则完全引进到医疗行业,如果将市场经济完全引入医疗行业,如果把等价交换的原则彻底引入医务人员这一特殊群体,那么这样的群体将回馈给社会以冷漠、势利。

3.2 提高内在素质

医务人员的内在素质是指医务人员的知识、能力和德性。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如果说,医务人员意识是医务人员心理的“稳定剂”,那么其内在素质就是一种“强化剂”。良好的内在素质,对医务人员的稳定的心理承受力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无需讳言,目前我国医务人员整体的内在素质并不高,提高医务人员的内在素质是提高其心理承受力的当务之急。提高心理承受力根本在于两个方面:(1)专业素质。这个可以通过学校加强教育与引导来实现;(2)心理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长期的调查和实践中,探索并建立起医务人员在社会变迁中的心理模式或心理定式,提高个体的心理容量,使个体对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相对客观的情况能够作出适应性的反应,从而保持整个群体的心理稳定性。

猜你喜欢
承受力制约理解能力
骆驼之死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你的承受力有多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
健康卡推进受多方制约
发动机水泵轴承受力分析及风扇对水泵轴承寿命影响研究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