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干预策略*

2012-01-29 13:56杨玲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9期
关键词:大学生

杨玲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0)

大学生自杀诱因及预防干预策略*

杨玲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0)

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大学生自杀现象。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自杀的高危人群的分析,阐述了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并提出预防与干预对策。

大学生;自杀;原因;心理危机;应对策略

2006年1月3日,清华大学一男生自杀;2006年3月1日,华南农业大学一名学生坠楼身亡;2006年5月24日,中科院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一名学生因感情问题而轻生;2006年11月8日,位于武汉某高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一名学生在澡堂内自杀身亡;2007年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学生从校内科技楼11层跳下,当场死亡;2007年5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女生从宿舍楼跳下身亡;2007年11月22日,南京医科大学一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女研究生跳楼身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警示我们,高校学生自杀率近十几年来呈上升趋势,这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给家庭、学校、社会敲响了警钟。

自杀是一种有意杀死自己的行为,它以主观上具有死亡愿望为特征,表现为自我结束生命。大学生自杀,既是个人的惨剧,也是家庭的悲剧,对社会更是极大的损失。

对大学生自杀人群的分析

(一)大学生自杀的高危人群

疾病: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药物滥用与依赖、躯体慢性和难治性疾病;性格:易激怒、冲动;既往史:既往有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者,尤其是既往有多次自杀未遂史;生活事件:近期存在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失或分离等;家族史:家族中有自杀或自杀未遂者。

(二)自杀危险性评估

自杀危险性的量表评估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等,这些量表为我们发现自杀高风险者提供了科学的数据。应该看到,这些量表能否有效地使用,需要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及时发现以及当事人的积极配合。

自杀危险性的临床评估 强烈自杀或自我伤害者往往在情绪、认知、行为及躯体症状上表现出来。临床上详细检查往往可以有所发现。外表上:往往表现出疲倦、眉头紧锁、仪表不整、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绪上:抑郁、悲伤、紧张、烦躁等;思绪上:无助、无望、空虚及强烈孤独感、无价值感、自尊心差;行为上:可能出现立遗嘱、写告别信给至亲好友,阅读有关死亡的资料,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对所有周围事物失去兴趣;躯体上:出现失眠、早醒、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心悸、胸闷、头痛及全身不适等多种症状。这些临床表现多少反映出当事人内心痛苦与矛盾的感受,往往是自杀或自我伤害前的警示信号。如果这些信号没有得到外界的重视和回应,当事人会进一步加深无助和无望的感受,惨剧往往就此产生。

对大学生自杀原因的分析

凡事皆有原因,这是一条自然法则,也是一条适用于人类行为的科学原理。自杀问题既是个人的精神卫生问题,同时,也是影响学校和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一)应激、情绪对心理紊乱的影响

应激是日常生活中的部分内容,考试、演讲、工作压力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激源,强烈的焦虑对于情感冲动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然而,抑郁经常引发焦虑,导致了内疚和难过。因此,抑郁更为复杂。对情绪而言,可从乐观和悲观两个视角看。乐观主义者有可能一直关注问题,尝试不同的策略,或者向其他人求助;而悲观主义者更容易放弃目标,更关注由此而引发的情绪。

(二)自我的异化,我与非我

自我的异化分为三个阶段:经验与自我的背离;威胁、焦虑和防御;解体。当大学生与自我的不一致非常严重,在这种时候,个体的防御过程往往就不能有效工作,难以成功地掩盖经验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就时候焦虑就产生了。焦虑程度的强弱,取决于自我受威胁的程度。由于防御失败,经验便被准确地符号化而进入意识,对自我而言,这是异己的、破坏性的力量,使得作为一个统一体、一个格式塔的自我结构被打破、被肢解;原来那种通体相关、彼此协调的局面不复存在,此即为解体。

(三)社会转型和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生存发展的影响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所导致的直接社会后果表现为:其一,“趋利效应”中可以看出竞争与利己是休戚相关的,人们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强烈的趋利心理和“道德边缘化”现象;其二,“不均衡效应”,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也是一个连续性的破坏过程,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心理失衡;其三,“陌生人社会”形成,致使中国青年容易产生无助感、无力感,心理问题高发;其四,“归属感的丧失”,在目前社会条件下,以地缘、血缘、婚缘为基础的纽带被割断,情感化的交往被代之以中立化和契约关系。

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策略

(一)识别危险人群

提高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药物滥用与依赖、躯体慢性和难治性疾病等疾病的识别与防治,消除或减轻精神疾病的社会耻辱感,提高精神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比例。轻度抑郁症的识别和治疗是自杀预防的重要问题,如能及时发现并早期予以治疗,可降低自杀率。

(二)促进良性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对自己的过去、现在作出全面而深刻的了解与评价,分析自己的认知、情绪、情感、个性(气质、性格、能力等)的优异和潜在的危害,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过去自我、现时自我与将来自我发展的连续性,设想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与别人对自己的期待的一致性。通过这些认知,从而避免同一性拒斥(过早地取消对同一性的寻求)与同一性混乱(对同一性寻求的无期限延长)的产生,此二者都会使大学生保持散漫而无所依赖的状态,对前途焦虑、迷惘与失望,出现个体社会化的危机与失误,是导致青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甚至误入歧途的深层次内部原因。帮助大学生尽快确立新的合理的目标,促进良性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三)进行社会整合

杜尔凯姆(1951)认为自杀频度随着社会整合力水平而变化,社会整合力可以定义为两个维度:一是个体和他人的社会联系,即个体对社会的感觉;另一是社会和个体的联系,即社会对个体的控制。利已型自杀的根源在于团队的整合力削弱,个人没有同社会融为一体,与社会隔离,与社会没有太多联系,而身处于孤立和寂寞之中,将个人限制在自己的小范围内的力量越大,社会中的自杀率越高;而利他型与利己型是完全相反的。

(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传统的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较难适应新的要求。从表面上看,我们的教育抓得很紧,但是只是分数和名次。比如,某年考入清华的新生中,35人有自杀倾向,770多人自述有心理问题,这是教育对人的漠视所造成的后果。21世纪新人文精神高扬生态意识,超越工具理性,呼唤审美智慧,调节理性思维与精神信仰,铸造不同于过去的精神世界。

(五)提倡终极的价值关怀

当人生中出现困惑、遭遇挫折时,所有的“底线”、“规范”、“法制”突然间无法解决大学生所面对的一切。问题出在哪里?为何我们在拥有物质财富和文化资本的同时,内心仍然有不满足感?我们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期盼获得支撑内心世界的力量在哪里?信仰是对某种终极价值的关怀,信仰教育给人以价值方向和精神寄托,使人的生活有航向、有目标。终极目标不仅使个体因为有了最后的价值前提而理直气壮,而且使个体体验到一种超越有限和世俗生活的意义,即人找到了“更大的生命”。

结语

许多人认为自杀具有二重对立的意义,即最大的不幸和最高的善。一方面,自杀是一切幸福、快乐、美好和舒适的毁灭,自杀是人间最大的不幸。另一方面,自杀也是一切痛苦、悲伤、邪恶的最终结束。然而,消极自杀是一个沉重的社会包袱,要靠我们每个人的爱心,靠各级社会支持的全面调动。对每个学生深沉的爱,是拯救社会问题的良药。

[1](美)尼尔森·古德.心理学与人生[M].田文慧,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2]杨雄.关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3]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张宁.异常心理学高级教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6]汤笑.死亡心理探秘[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杨玲(1978—),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讲师,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网络时代高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项目编号:09SJD880019)的阶段性成果

G717

A

1672-5727(2012)09-0154-02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国际大学生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关于大学生中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