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琪纯
(1.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362000;2.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面对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一系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各地也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出台各种有利政策,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但是不可否认,到基层就业仍旧无法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主流。在大学生走向基层深入基层的择业和就业过程中,心理障碍因素俨然成为了阻碍大学生扎根基层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的一种心理现象。出生于80后的大学生多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家庭条件的相对优越和父母长辈的疼爱令许多大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在做职业选择和未来规划时多依赖于父母的意见,屈从于社会的舆论压力,缺少对于基层就业的独立见解,认为基层就业不是高端就业和最优择业,多年苦学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从而对基层就业抱有偏见和误解,宁可到专业不对口、不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大公司任职,也不愿意投身于基层,横挑竖拣,结果就像猴子摘包谷,一路摘,一路丢,到头来两手空空,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错过了主动服务基层、奉献基层的机会。
面临就业,一部分大学生特别是成绩优秀或者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往往自视过高,以天之骄子自居,非公务员不当,非外企不进。他们宁可到沿海发达地区做一些与专业毫无相关的或无技术含量的工作,也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去。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认为自己来自于农村偏远地区,在社会资源和金钱人脉上均不如大城市的毕业生,“凤凰男”“凤凰女”们仍只是少数,没有够铁的关系没有够硬的人脉,到基层就业可能就意味着要长期甚至一辈子留在偏远地区和农村,曾经的努力付出和勤奋苦读最终只能幻化为西部乡村的一缕炊烟,因此也不愿意投身于基层。
虽然国家对基层就业的重视度逐年递增,也都给予了大力的财力和政策支持,但是目前基层就业仍然无法面向全体大学生提供合理的岗位,基层岗位较多,但是高精尖岗位却较少,多是集中在基础服务的方面。因此,不少大学生认为大材小用,专业知识无法得到充分运用,对自己的个人发展和前途感到忧虑。而且,很多基层就业的服务项目多是着眼于解决现阶段的就业压力和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服务年限多集中在五年以内,只是流动性的短期政策,真正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的项目却较少。再加上基层就业的政策推动也大部分是以短期物质回报和优待政策诱导,而缺少鼓励大学生长久留在基层的长效机制,对于服役期满后大学生的就业前景更是无法提供相应的保障,这也加剧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焦虑情绪。他们或者担心基层工作不过就是秘书或者教教电脑的技术员的角色扮演,恐专业所学被荒废;又或者担心服务基层后的个人前途,害怕基层就业会错过个人发展的最黄金阶段,容易产生悲观、消极、抑郁的情绪。
社会心理学家沙莲香在其所著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自我认知是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的认识的集合,它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色、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1]但是,认识自己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需要对自身的优缺点进行一个客观的审视和评价。长期以来,人们对认识自己进行了不断的思考和总结。中国自古有名言:“人贵有自知之明”。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大门上亦镌刻着智慧箴言:认识你自己。但是,历史上能够真正做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人毕竟只是少数。对于大学生而言,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以及专业优势,才能够对未来进行合理规划,避免走弯路。正如美国职业问题专家柏森斯所说,“在明智的职业选择中,有三个主要因素:第一,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原因;第二,了解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不同职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利弊、报酬和晋升的机会;第三,对以上两个因素做出明智的思考”。[2]历来大学生的就业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准确认识自我,并且对自己的兴趣、能力、特长、心理素质及优缺点都有了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之后,才能成功。但是,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忽视就业大局,又不肯放低身段,觉得多年的求学生涯必定换来优职高薪的美好结局。过高的社会期望值和自我评价与残酷的就业现实相互交织,令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出现自高自大和自卑自怜两种极端心态,无法正确认知自己,合理定位就业方向。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很多大学生由于受到从众心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在就业取向上常表现为“非大城市不去”和“非公务员不为”,因此一些需要广大高校毕业生去服务、去建设的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带就几乎无人问津,每年的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考试则变成了千万就业大军拼抢厮杀的必经之路。但是,另一部分选择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中也不乏抱有“退而求其次”心态的人,他们或把基层就业当作一种镀金手段,以此获得公务员考试加分或其他有利就业政策的机会;或把基层就业作为权宜之计,认定基层就业只是自己最终就业的中转站,认为在基层待不久,服务期满就会离开。因此在工作中或者得过且过、不办实事,或者日夜暗自盘算着离开基层的方法和途径。
“元情绪”是Gottman于1996年提出的,是指“一种主体对自我情绪的觉知、体验、评价、描述与监控的能力……具有觉知及指挥情绪运作的功能”。[4]而元情绪的评价和归因能力是指主体对自身所能感知和体验到的情绪进行自我分析和合理溯源的能力,它是元情绪从低级水平的情感感知到高级水平的情绪调控的必由之路。[5]合理的评价与归因可以使情绪得到恰当的控制,而不合理的评价与归因则会导致情绪主体更加激动,使自身情绪朝着更加恶劣和难以控制的方向发展。元情绪能力强的人可以更容易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情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能力去调控、指导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是心理发展由青涩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成熟过程中大学生元情绪的评价和归因能力较弱,会把基层就业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归因于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恶劣,从而令自己的情绪更加负面化。在面向基层就业时,部分大学生会认为基层就业不仅要面临着群众基础差、学非所用、再择业难等多种困难,而且服务期满后的再择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社会关系和人脉基础。并且,由于部分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非编内人员,考虑到“下去容易上来难”,特别是有些女大学生考虑到结婚生子问题,觉得城乡转换成本太高,常常忿忿不平,对社会失去信心而自暴自弃,放弃基层就业机会。
所谓择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实施和坚持与择业相关行为的能力的信念。[6]一般来说,择业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在面对职业选择时,能够为自己设立较高的目标,主动去承担可能面对的风险和困难,愿意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并且在遇到挫折或者失败时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并始终坚持自己的职业选择。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基层工作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自我感受和自我判断,只是在严酷就业形势下的无奈之举,多把基层就业作为自己择业的第二选择或者权宜之计。而情绪在心理结构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情绪的影响最终会体现在个人行为上。因此,长期、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到基层就业大学生本身敢闯敢拼的积极个性受到打击,再加上基层环境相对恶劣,大学生们往往需要忍受气候的恶劣、生活资源的不足和生活内容的乏味,这些都会削弱大学生扎根基层的决心和信念。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需要是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承载着父母甚至整个家族的希望,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和社会认同度都有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但是,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在追求理想或目标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自我定位不准确、过于偏激的情况。为了免除投身基层的大学生的后顾之忧,政府应该为他们提供完善的保障体系并且建立完善的评价奖励机制,实现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价值认同。但是,目前基层就业仍存在着基层岗位较多、高精尖岗位较少,短期服务岗位较多、长效机制较少的弊端。以大学生村官为例,目前大学生村官与政府一般都是三年的工作契约关系。一旦工作期满,大学生村官拥有续聘村官、报考公务员、基层创业等多种选择。但是由于大学生村官仍旧要重新报考公务员考试,其录取几率难以保障,另谋出路的大学生村官还是大有人在,对这部分人而言,三年的村官工作经验可能意味着职业发展的一段空白期,对最终就业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而对人生进行再规划的成本则会大大提高。因此,政府必须切实解决基层就业仍旧存在着的档案管理、职称评定、等级模糊等弊病,同时提高基层大学生的政治待遇,坚持干部年轻化原则,给予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以公平的机会进入决策层,并且大幅度提高基层就业大学生的福利待遇,增加政策倾斜度,让大学生们能够真正就业基层,安心扎根基层,最终实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追求理想(或者是目标)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但是,在当今就业形势下,追求理想和目标必须要建立在客观事实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使目标“跳一跳,够得到”,而不能盲目地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因此,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和择业观教育,不能让职业规划课成为花架子,搞摆设,应付检查。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已经进入大众发展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帮助学生客观分析社会职业状况,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调整就业预期,引导学生摆脱高薪就业、发达地区就业、一次性就业、终身就业等旧观念,在冷静审视自身优势资源的前提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对人生的发展有明确的合理规划,而在面向基层就业时才能做到把握时机就业,就业后不后悔择业。
(1)大学生应撕掉既定的自我标签
优势和能力是就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在成长过程中,舆论影响和社会因素可能会使大学生形成对自身能力和优势的一种既定认识,从而使自己陷入自大或自卑的境地,而妄自菲薄和自高自大都会使优势和能力得不到完全的发挥,甚至产生不好的反作用。因此,大学生应学会抛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心态,化虚无为现实,变被动为主动,把等着机会上门变为积极投身于择业过程中;同时应该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正确评估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盲目攀比,避免过高评价、过低评价和消极评价,找准自己的定位,客观冷静分析就业形势并做相应的适度调整,确定目标后不懈努力。
(2)大学生应走出对基层就业的认识误区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但是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还是以培养精英人才和适应城市生活、高端生活为中心,以至于大学生潜意识中还是以高端就业、城市就业作为第一选择,不耻于到偏远地区和农村就业,更别提回到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的家乡创业。因此,必须积极发挥高校教学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主动向大学生们介绍基层就业的决策背景,工作性质和内容,并且可以邀请一些基层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甚至深入基层工作过的大学毕业生来为大学生们答疑解惑,以解决大学生们对基层环境不熟悉而产生的对基层工作的抗拒和偏见等问题。同时,大学生应该告别攀比,摆脱对基层就业的古板印象,要认识到在就业形势严峻和广大基层地区渴求高素质人才的大形势下,基层就业无疑是一个对国家建设和个人发展双赢的政策,应该主动积极参与并在服务基层中实现自我价值。
基层就业是一个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合理利用,同时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大学生只有正视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调试自身心态,走出对基层就业的认识误区,才能抓住机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身基层,服务基层。
[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2.
[2]彭嘉芬.寻找与反思——从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探析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途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1):112.
[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周详,潘慧.元情绪:危机处理中领导者的自我情绪管理[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02):65.
[5]张奇勇.浅析元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2006,(04):16.
[6]Betz,N.E,Hackett,G.H..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career assessment of women[J].Joum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