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建设的思考

2012-01-29 13:11:50周惠娟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高职

周惠娟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和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重视培养能服务于第一线,拥有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它的教育模式不再“重理论,轻技术”。高职国贸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外经贸行业管理,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操作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的课程体系外,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同样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的发展

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逐渐摸索出一些适合本国国情、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澳大利亚的“TAFE”、日本的“产学合作”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为世界所称道。

(一)国外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1.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

说起国外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制”是实施较早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它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校企合作、共建办学提供支持。“双元”中的一方是学校,为学生传授职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双元”的另一方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拓展职业技能。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这种校企共建的职教模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培养了大量适应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为二战后德国经济快速复苏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2.英国的“三明治”模式

二十世纪初英国一些学校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夹有一定期限的工作训练,由于这种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到企业去参加实际工作,从形式上看有点像“三明治”,因此被称为“三明治”教育(Sandwich Program)。

政府规定三年制学生工作时间不能少于12个月,四年制学生工作时间不能少于18个月,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工作训练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企业工作期间,像在学校学习一样,由企业进行教学评价,并将成为获取学分、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

3.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主要是以技术及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 TAFE)为主体构成,TAFE是一个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认可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TAFE学校的课程开设是与工业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开发确定,以确保学生的职业教育能达到社会要求。TAFE被认为是世界上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成功模式之一,澳大利亚的教育界也以此为荣,由于其较高的教学质量及与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紧密贴合而深受欢迎。

4.日本的“产学结合”模式

日本视校企合作教育为基本国策,其中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高校必须与产业界相结合,进行密切合作,校企双方同时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都应该对人才培养起重要作用。在产学结合的模式中,不仅学校对开展产学合作教育非常重视,同时企业也特别重视与学校的合作,许多企业从资金的投入、人员交流、实训场所的提供等多方面与学校进行合作。据统计,日本有2/3的企业同大学合作,特别是大企业,有90%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日本企业也以能和学校共同参与教学为荣。

5.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美国的合作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其中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社区学院,“合作教育”贯穿于社区学院的办学全过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是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企业联系,企业提供工作岗位与报酬,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同时校方派教师到企业指导、监督学生劳动,双方共同评定学生成绩。另外,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大致为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实践。实践证明,合作教育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贴近大众的生活需求,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合作、三方受益的教育模式。目前这种合作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被广泛借鉴和采用。

(二)国内校企合作的发展

早在1958年毛主席在阅批《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时,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题写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校企合作办学的新篇章。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校企合作教育在我国才真正兴起,职业学校实行改制,这种半工半读模式已实行有30多年,在长期的实践中成功地探索出一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做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

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各个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中强调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8号文件中也指出: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这些政策的制定标志着我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已在国家层面正式铺开并步入全面实施阶段,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工学交替形式、“2+1”人才培养模式、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实训一科研一就业式、双定生模式、前校后厂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式等等。总体来说,这些校企合作模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了企业与学校的互动性,为当前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国贸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前文的国内外校企合作发展上看,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将校企合作以立法的形式予以规范,为职教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而在我国,最近几年才在政府层面将校企合作作为职教发展的一个方向。面对起步较晚的校企合作,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本人认为校企合作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

企业都是追求效益的,其逐利的本质决定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如果没有收益或收益过小,企业对于合作意向便不甚热心。我国目前并没有在制度上给予合作企业优惠,企业缺乏合作动力。外贸岗位大多操作性强,学生动手能力不足,企业需要派专人指导,学生实习对企业来说是越帮越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另外,外贸工作可以接触到企业的核心商业秘密,如客户信息、价格信息等,这也决定了企业不愿意招收实习生,就算招收实习生,留给学生的实习空间较小。而外贸工作的延续性,使大多企业不愿意将业务交给非正式员工的学生办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例如,找些外贸企业签个合作协议,挂个合作基地的牌匾,或者请些外贸企业的人士给学生做些业务介绍,带学生外出实地参观等等,这些合作模式较为单一,无法达到让学生真正进入职业活动中去,这些合作并没有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仍有差距。

(二)国贸专业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高职的校企合作,既是教育行为,也有市场的因素,利益是合作双方的契合点,有些专业如酒店管理,需要大量一线服务员工,高职学生正好符合他们的人才需求,因此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积极性较高。但对于国际贸易、会计专业等,因企业接收实习人员较少,很难进行大批量集中实习,而零散在不同外贸企业的实习,管理成本较高,学生安全不易掌握,因此“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校企业合作等不易开展,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深度合作。

(三)政府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到位

尽管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并将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但要将两个不同利益主体融洽地结合到一起,达到学生、学校及企业的三方互赢的状态,需要政府根据国情,在高职校企合作中发挥中介、服务作用。而我国从目前来看,政府的作用往往停留在政策上的宣传与指导,政府在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结予合作的企业没有相关配套政策,例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没有奖励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企业没有动力,对于像国贸这样难以开展校企合作的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企合作的进行。

三、国贸专业校企合作建设的几点探索

(一)细分企业特点,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如前文分析,国贸专业校企合作其中一个难点在于外贸企业所需人数较少,既提高不了企业积极性也不利于学校对学生集中管理,我们可以将校企合作从与单个企业的合作发展到与企业群或者行业协会合作,另外还可以和从事涉外业务的生产企业、国际物流及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单位合作,使学生能进入更广泛的外贸职业领域。以交易会为例,我国每年有广交会、华交会等多种涉外的交易会,通过与主办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将这些交易会确定为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十几天的实习机会,可以解决上百个学生同时实习的问题,交易会也可以成为国贸学生了解国内外经济、提高学生外贸操作和锻炼外语等技能的大舞台。

(二)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双方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合作,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外贸合作,例如可以利用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将企业的外贸信息发布、客户开发、外贸业务洽谈等工作内容交给在校学生处理,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通过网上外贸的方式,从事外贸业务操作活动。这样学生既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外贸业务,又可以不触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另外,学校师生是在网上而不是在企业实地进行业务操作,这种合作可不受实习场地限制,降低企业和学校的管理成本,也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激发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建立校企共赢的合作。

(三)加强服务能力,提高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

校企合作除了要加强与企业的长期合作机制,同时也应加强学生服务于企业的能力,提升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学生服务能力意味着,高校要在专业建设方面重视课程建设的实践性,这也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这些改革主要包括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等等。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暑假派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机会,同时,在专业建设方面也可与企业合作,例如与企业联合编写“行动导向”式教材、学生任务书,共建课程与实训室,同时也可在申报课题、精品课制作等方面与企业广泛合作,这些合作可将企业最新外贸技能带入课堂,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高,使学生能很快胜任工作。

(四)加强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高职校企合作需要良好的制度环境,当前参与校企合作的单位大多是靠人际关系产生的,这样很难与企业进行持久合作,也难使校企合作内容深化,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例如德国就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校企合作提供支持,我们的政府也可以出台一些校企合作政策,使校企合作制度化。政府也可以对校企合作成功达到某些指标的,给予税收减免和专项经费的办法使企业受益,这样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符合企业盈利的目标,还可对校企合作积极有效果的企业授予政府和学校共同颁发的荣誉证书,从而提升企业的公众形象,增强企业的荣誉感,使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企业的一种责任。

注释:

①李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22-23.

②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2010 - 07-29.

[1]李卫.网上外贸的交流方式和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市场,2011,(05):95 -97.

[2]刘丽艳.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2008,(12):88 -90.

[3]肖扬.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12):253 -255.

[4]周梦.构建国际贸易专业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J].现代商贸工业,2008,(12):105 -106.

[5]张晓燕.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探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61-65.

[6]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30 -32.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