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

2012-01-29 11:55:08田燕胡江良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31期
关键词:应用题线段习惯

田燕 胡江良

1 水城县保华乡保华小学 贵州六盘水 553004

2 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系 贵州六盘水 553004

应用题是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文字和数量关系相结合的数学问题。它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往往还处于形象、直观、具体的思维阶段。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及时地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使抽象的应用题变得形象具体、简单易懂,就成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突破的难点。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1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但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从而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与解惑的过程,还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交流,当学生犯了错误或遇到困难时,教师亲切的笑容、慈爱的眼神、善解人意的语言都会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是真心实意的关心。只要教师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爱,就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帮他们恢复积极向上的学习情绪。所谓爱屋及乌,如果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自然而然会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有好感,并愿意付出更多的情感和精力去学习,因此成绩较好。反之则会不喜欢这门学科,甚至有抵触情绪,产生厌学、怠学、对抗的不良心理,此时学生就会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毫无兴趣。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喜好、情绪变化,爱护尊重他们,试着与他们做朋友,积极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他们带着丰富的情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由喜欢数学老师向喜欢学习数学转变,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合理利用线段图,使抽象的应用题形象化、具体化

线段图即线段组成的平面图形,具有直观性和演示性特点,其目的是表示数量关系,最大的优势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使用线段图不仅有利于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且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线段图不但能将数量关系直观地描绘出来,还能让未知问题在线段图中得到容易的发现。归纳起来,线段图在解应用题中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1)使问题直观化。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有限,利用线段图,能将问题更直观地呈现出来。如:小李有16个苹果,小王有11个苹果,谁的苹果多?多多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线段图画出后,再用问题来引导:图上哪根线段表示小李的苹果?哪根线段表示小王的苹果?看看谁多?多出来的怎么算呢?如此学生根据线段的长短来进行对比,使问题直观化。

2)使问题简化。这主要是对于较为复杂,需要多步才能解决的相关应用题。如“有大米2000千克,第一次运走1200千克,第二次运走14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这样的应用题,如果用线段图来表示,便变得非常简单。首先引导学生来画一条总的线段来表示总量,然后分别划去“运走”的部分,或者将“运走”部分分别用不同线段来表示,再用总量去减掉“运走”部分,答案显而易见。

3)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实际操作能力。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不足和理解能力有限,很多时候无法用相关的概念来对知识进行表达,而利用线段图,学生所描述的是自己所画出的线段,对其所代表的含义肯定是清楚的,理解起来更容易。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也是操作的过程,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

在提高小学生运用线段图解应用题能力方面,应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应从低年级开始着手培养良好使用习惯,规范使用线段图,切忌随心所欲,信手乱画,使学生对线段图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最后达到熟练应用。

3 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应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而且更应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并开展日常生活中内容和形式都符合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的数学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更加真实、亲切和自然,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即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例如,教师创设让学生模拟去“超市”购物的情境:“三年级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每组8人。‘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用250元给这个班每个学生买礼物,圆珠笔每支1元,笔记本每本2元,水彩笔每盒3元。根据这些条件,你们打算怎么买?”教师扮演售货员,学生扮演顾客,进行购买活动。这一游戏把巩固连乘应用题与购物紧密结合起来,在轻松的“购物”情境中,学生理解了连乘应用题的数学关系。这种生动有趣的课堂,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历。

又如:黄老师带领三年级(1)班学生共59人去春游,每8人坐一辆车,他们需要几辆车?59÷8=7(辆)……3(人),这时7辆车够吗? 剩下的3人学生与黄老师怎么办? 这就考虑到生活实际,余下的4人就须再考虑一辆车了。因而答案必须是“7+1=8(辆)”。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体验数学,不断沟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真实世界的数学和课本的数学融为一体,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4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学好应用题,必须做一定量的题目和习题,这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学习应用题的过程中要养成几种良好的解题习惯。

1)认真审题的习惯。每次考完试都会听到个别学生说“不小心做错了,没看清楚已知、未知条件”,引起失误。在平常的作业练习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独立解题、细心验算、耐心检查的良好习惯。经常看到学生在做题目时与其他学生商量或参考其他学生的作业;还有部分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耐心不够,如碰到题目长一点的应用题或计算复杂点,就有点儿不耐烦;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

3)要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古人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思的重要性。题目解决后要对所解的题目进行检验,对解题方法、过程进行反思。要培养学生平时认真审题和思考的习惯,把学生审题和思考的行为培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有效提高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解应用题能力的提高,教师须从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开始,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利用线段图来分析解决应用题,密切联实际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和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细节抓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持之以恒、毫不懈怠,最终使学生克服对应用题的畏惧心理,提高解题能力,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1]张晓华.论小学数学利用线段图解应用题[J].现代阅读,2012(2):191.

[2]吴爱金.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2(4):125.

[3]贾春妮.体验—感悟—提高解题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2(2):31.

[4]平志明.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优化初中数学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4):36-37.

猜你喜欢
应用题线段习惯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上课好习惯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