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泽晖,王华生
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医学院社科部,广西 百色 533000
关于中西医学思维的比较研究,理论界大多从思维的方式、方法入手进行。笔者认为,换个研究角度,从中西医学思维的核心理念入手进行,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例如,何裕民教授在研究中医的整合思维时论及一个研究案例,调查表明,在对回答鸡、牛、草三者之间哪两样东西关系最密切时,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绝大多数选牛和草,而有美国文化背景的人却选鸡和牛[1]。笔者认为,前者关注的是牛与草之间关系,是在关系中把握实体,而后者关注的是分类,把握的是实体,是在实体中把握关系,因而中西思维的差异之一是核心理念的差异:关系与实体。
西医学从整体中各要素的分析入手来把握对象世界,本体与现象具有明确的限定性,在研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时,总是要追索生命活动背后的最根本的实体性基础。这种基础不论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都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实体。
西医学在它的发展初期和中世纪时期,是将人的生命健康或疾病的状态归结为精神性实体的作用。例如,鬼神致病观念认为,鬼神或他人的灵魂进入肉体就会导致生病。《圣经·出埃及记》说,上帝可使人患麻风和使人痊愈,而其《列王记下》说,天神散布瘟疫,一夜间使亚述人死亡18.5万人。基督教视野中,人生病是上帝对人的惩罚。这种鬼、神、灵魂都是精神性的实体,是异己的实体,治病就在于铲除这种实体,或求上帝的宽恕。
西医学在它的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生物医学时代,则是寻求人的生命活动的物质性基础。近现代西医学从总体上来说是用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以研究机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为基础,来探寻疾病的位置和原因,认为疾病的根源在于物质性实体的异常,疾病是一种客观的实体,是外在的东西,是患者的异己[2]。莫干尼的病灶理念把疾病看成是局部损伤,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它相应的病变部位并在某个器官内。找病灶成为西医诊断的最主要目标。这种找病灶的思想是“西医诊断学以及种种诊断技术和仪器的基础,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3]”。在其后,魏尔啸的细胞病理学确认了疾病的微物质基础。在西医学视野中,无论是组织、器官、细胞、生物大分子,还是基因,都是物质性的实体;无论是细胞免疫系统、体液免疫系统,还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都是实体性的存在。“本体论的疾病实体观将疾病看成是身体各部分的损伤或器官的障碍[3]”,医学的任务在于清除病灶,消灭病原体,修补损伤,或者置换实体。
西医学的实体性思维,是从研究对象世界入手,分析其组成部分的内部机制,追索决定人的生命状态的实体性存在。即使探讨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的关系时,西医学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仍在于实体,而不在于关系,是以有形宰制无形。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看作是有机的整体,不是从整体的各要素的分析入手,而是从整体中各要素的关系入手来把握人的生命活动、内外环境中相互作用的各因素的联结及其功能,并不关注决定这种联系的最终实体。这就形成了中医学源远流长的非实体性的辨证思维传统,与西医学的实体性思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关系是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必要因素,不同关系表现着事物的不同联系方式,任何事物都处在和其他事物的一定关系中,只有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中,它才能存在和发展。中医学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关系理念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中医学的许多基本概念、范畴,诸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的分析,不应把它们作为实体来寻找本质[4]。阴阳理念揭示的是有机体内外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有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五行理念揭示多种元素之间的关系。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美国有一本介绍经络学说的书就叫《没有蜘蛛的蜘蛛网》[5]。这个比喻较为贴切,但仍不准确,因为蜘蛛网仍可理解为一种实体,确切地说,经络是没有蜘蛛的无形的蜘蛛网,因为它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没有独立实体性。正如张其成所说,“经络就是一个关系结构、关系实在”[5]。用西医解剖学方法去追问经络的实体就难免陷入误区。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它的中心思想是以对立统一关系来论述医学理论,着眼于有机体内外各因素职司相配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构成一定的秩序。阴阳五行关系正常,有机体处于有序状态,表征健康;如关系异常,则有机体处于失序状态,表征疾病。中医的辨证论治观认为,“证”是系统质病,即关系病[7]。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帮助患者改善内环境,维护阴阳的相对平衡,恢复各要素的正常关系,便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基于此,中药理论以“君、臣、佐、使”比喻任何一味方剂中各药物的互动关系,表征着各种药物的秩序。
对于关系性存在无法进行实体性诠释或实证。虽然实体、关系、能量、信息等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属于物质范畴,但是关系不同于实体。实体是能够被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仪器)感知的;而关系却不能被感知,需要运用思维去把握。邱鸿钟[8]认为,中医学理论具有直觉知识的自明性,原初的自明性体验是其后继的认识活动的起点。这就是说,对关系性存在的思维把握主要的是直觉思维。
中医学的关系性思维,同样研究实体,如研究五脏六腑的形态与功能,但对实体的研究是在各实体之间的关系中来研究的,对于实体的界定基于关系理念,对于关系性疾病的治疗在于恢复各实体之间的秩序。
关系蕴涵着联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或现象存在着某种关系,表征它们是相互联系着的,而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相互作用。中医学从研究有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入手,追寻导致人的各种生命现象产生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是中医学的关键概念。《易经》以阴阳两爻的感应交织、相互作用展开人与天地的宇宙图式。《黄帝内经》认为,人是天地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立论于“人与天地相参”,由此进行取象比类,人与天地的类比被落实到时令节气之上,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秩序运行着。整体理念揭示了要素与要素、生理与心理、肉体与灵魂、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如脏腑与气血的关系,“气和血运行于周身,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因此,气血运行失常必然影响脏腑的生理活动,从而导致脏腑的病变;反之,人体的气血,又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脏腑的病变必然导致气血的运行失常[9]。”阴阳学说揭示了阴阳交感所引发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关系。辨证论治是以个体在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后的反应状态(象)为依据的。辨证时,既须把握各个“证型”的本质特点及其种种表现,更须了解不同“证型”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和转化可能[10]。药性理论同样注重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是中医学追究的终极原因。中医学没有西医学思维中的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对立,它直朝现象本身,运用内景返观、司外揣内等方法,追问导致现象产生的相互作用,而并不特别关注现象背后的本体与本质。恩格斯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比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认识追溯得更远了,因为在这之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东西了[11]。”这就是说,在中医学看来,人的生命活动现象,归根结底是内外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或结果。天人相通是通过气来实现的,气有阴阳,阴阳的相互作用生成了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健康或疾病状态。用精气的升降出入、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五行的类比取象、生克乘侮来说明人体生命过程和疾病的发生,都体现了中医学思维所追寻的终极原因是相互作用。
中医学的非实体性思维是中国古代医家在历史文化条件下对人体关联现象了悟中生成的。中国最初的文明是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兴起和繁荣的条件是各要素的综合作用,尤其是水利条件,中国的水利条件与西欧相比尤为艰难,而兴修水利需要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部落的人群相互协作。这一特定条件促使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着重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哲学家着重思考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秩序和政治秩序。中国文化这种重视关系与相互作用的思维方式在中医学中得以运用和发挥,就着眼于建构有机体内外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秩序,确保其处于有序状态。
[1]何裕民.重要的是“土壤”,而不是“雨水”——关于整合思维与象思维[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2):8-9,28.
[2]张大庆.人道主义的凯歌——科学技术与20世纪的医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96.
[3]张大庆.医学思想史札记之二:西方近代疾病观念的变革[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4):68-69.
[4]赵博,马烈光.后现代主义下的中西医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4):305-308.
[5]程之范.世界医学史的教学与中西医问题[C]//程之范医史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
[6]张其成.易学与中医[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4.
[7]王淑玲,孙云廷.中医系统论与中药复方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12-213.
[8]邱鸿钟.中医的生活世界观与直觉的明见性[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7):66-67,80.
[9]张朝晖,彭娟.浅析脏腑与气血关系在糖尿病伤口治疗中的意义[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2):490.
[10]何裕民.中医学导论[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84.
[1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