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 提高革命题材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2012-01-29 11:36周雅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年1期
关键词:藏族同胞盲点樟树

周雅芳

1 巧用多媒体,扫除“盲点”,缩短距离

现代的各种多媒体手段,能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和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学生阅读革命题材课文的行为实际上是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扫除学生阅读上的诸多“盲点”,实现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阅读,提高阅读革命题材课文的质量。

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被选录进苏教版五下的课本中。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一首不朽的杰作,但对“00”后的学生来说,长征这样举世闻名的革命壮举是遥远而陌生的。什么是长征?为什么长征?长征中付出怎么的代价?……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如果这些“盲点”和障碍不扫除,那么无从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阅读。因此,在课始,笔者就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手段,适量补充相关背景资料。

在出示课题,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后,笔者就用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边指点边简要介绍,让学生很快地了解了长征的行进方向以及距离,感受征程之长。随后播放一段两三分钟的视频,形象地展示和介绍长征的历史意义、艰险程度以及红军队伍的智和勇。生动的图像配以简要、清晰的介绍,加上音乐的渲染,学生显然被深深吸引,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也有了感性的初步认识。

2 巧用多媒体,再现画面,学习品析

《七律·长征》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人用精悍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大著名故事。其中,“暖”“寒”两字的使用可谓是匠心所运,实属“珠玑”,巧妙地点明胜利成果取得的不同特色,充分流露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革命情怀。

那么如何让学生来感受这种情怀,领悟到诗中关键字词的精妙?告知?讲解?显然不符合新课标要求,也无法使学生走进文本,受到情绪感染。笔者再一次使用多媒体技术,巧妙地剪辑两段视频,用影视方式艺术地再现当时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生动场面。轰隆隆的炮火声,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让学生感到紧张和震撼,他们仿佛来到金沙江边,来到大渡河旁,也经受了战火的洗礼。观看了两段视频,再来品析“暖”和“寒”,学生顿悟其中的意味,他们与红军战士感同身受,并深深地折服于诗人用词的精妙。

3 巧用多媒体,适时“补白”,引导读写结合

苏教版三下教材中有《菩萨兵》一课,讲述了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来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自己的家园,赢得藏族同胞的信任和感激。文中讲到,藏族同胞看到红军的所作所为后,全都流下激动的泪水。这是补白的契机,笔者用课件出示一组藏族同胞与红军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图片,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藏族同胞们的神情、动作,想象他们会想什么?还会说什么?学生观察着,想象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启迪着他们的思维,想象的翅膀轻盈地展开……在想象写话中,他们体会到藏族同胞们对红军战士的信任、感激,感受到朱德总司令与红军战士菩萨一般的心肠。

巧用多媒体,降低“补白”的难度,为学生的想象写话提供了感性的保障。《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四下教材中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通篇着力描写的只是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文末说:“人们怀着憧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学生质疑:“人们瞻仰宋庆龄故居,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呢?”这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也是重点。怎么来突破?要突破必须巧妙“补白”。笔者用课件出示一段精选后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介绍,请学生仔细阅读,联系全文,想想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着哪些相似之处?在充分讨论后,笔者启发学生写话:当人们看到自己和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的合影,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一补白后的想象写话,很好地解决了“人们瞻仰宋庆龄故居,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呢”这一难点和重点。

4 小结

总之,革命题材的课文是引领学生成长的阶梯。要把多媒体手段巧妙地引入课堂,合理使用,从而达到扫除“盲点”、再现画面、适时“补白”、拓展延伸的效果,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绘声绘色的语文课堂中,与文本对话,与伟人对话,感受革命题材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从而提高学生对革命题材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们在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中,感受生命的崇高和美好。

猜你喜欢
藏族同胞盲点樟树
香樟树
“罗萨,扎西德勒!”
抓安全“盲点” 防“乐极生悲”
香樟树,樟树香
《沉思的藏族同胞》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盲点
莫被亮点遮盲点
奔驰盲点辅助系统介绍
神山 世代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