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梅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周口 466000)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探析
朱俊梅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周口 466000)
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读书,压力与动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高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危机现象日益多见,因此,分析高职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类型及原因,对高职学生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开展心理危机教育,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通常指个体遇到自身或外界的突发事件时导致的心理状态严重失衡,自身又无力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常态的状况。地震、水灾、空难、疾病爆发、恐怖袭击、战争等危机事件都有可能导致个体内心的失衡,引发心理危机。危机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影响,如创伤后的应激障碍、适应障碍、抑郁及焦虑等等。高职校园中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群体主要是贫困生群体、独生子女群体、新生群体、毕业生群体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
发展性危机 发展性危机往往出现在高职学生发展成长过程中某些重大转变的时候。这时,外界要求个体应对重大改变,而个人原有的行为和能力不足以应对新问题,新的行为和能力尚未形成,致使个人的行为和情绪处于无序状态。如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对环境不适应,班级、宿舍等的调整都可能引发心理危机。
人际关系危机 人际关系危机主要指高职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负以及难以调和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高职学生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价值观、性格以及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磨擦和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产生人际关系方面的危机,给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就业危机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高职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有的高职学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其他方面的能力又不强的学生,就业的压力就更重;有的高职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带来的压力,不断给自己施压,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努力失败就会体验到严重的挫折感和失败感。
学习危机 对高职学生而言,学习是主要任务。有的高职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专业,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有的高职学生学习方法有问题,学习难度大、要求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导致情绪波动;有的高职学生有参加学期考试、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这些都可能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学习方面的压力,甚至出现强迫、焦虑、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情感危机 情感危机是指高职学生在感情上遭到突然的打击,使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严重地干扰其正常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处理能力,甚至使工作学习无法进行。在极度的悲痛、恐惧、紧张、抑郁、焦虑、烦躁情绪下,极易产生攻击行为,导致精神崩溃。在高职学生中最常见的情感危机莫过于失去亲人和恋人,特别是失恋是诱发高职学生情感危机的重要因素,有的高职学生因为恋爱失败而导致心理异常,因此走向极端,甚至酿成悲剧。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人们必须根据从社会中所获得的信息,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功能,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然而,这种适应性有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失调,从而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带来情绪体验上的巨大变化,严重持久的心理平衡失调会导致心理失常。随着改革深入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有些人的社会心态严重失常,急于求成的浮躁、盲目冲动的攀比等各种心态,汇成了巨大的社会思潮,直接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心态,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强烈变化,导致种种心理不适、精神障碍乃至心理异常。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高职学生看到别人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而自己一无所有,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因此而产生心理障碍,若再受到打击,就会引发更大的心理危机。在学习、经济、就业、人际关系等压力面前,部分高职学生开始消极苦闷,悲观失望,心理严重失衡,出现心理危机,甚至走上绝路。
个体易感因素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认知发展不成熟。高职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形式逻辑思维仍占优势,这使得高职学生不能客观、全面、辩证、理性地认识事物,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绝对性,对事物常常做出非此即彼、非善即恶、非好即坏的简单评价;高职学生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向自我,发现、探求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高职学生对自我的高度关注,使他们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另外,高职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也会使高职学生对自我产生不确定性,有时的自我评价是积极的,认为自己很优秀,有时又是消极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些使高职学生内心冲突加剧,感到强烈的痛苦和不安。(2)情绪发展不成熟。高职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时期,情绪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的情绪逐渐趋向成熟与理性,对自我情绪有一定的控制力,情绪表达较为内隐和含蓄;另一方面,他们的情绪特征还具有不成熟的因素,表现为情绪波动性较大,情绪体验深刻,易激怒,易冲动,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些情绪发展的不足,便成为潜在的危险因素。(3)自我控制能力弱。一个人心理的成长是不断拒绝诱惑、自我控制的过程。很多高职学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缺乏真正的内在动机与需求。这是因为我国的高职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按照家长或成人设定的目标努力,到进入高职院校才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动机与愿望。甚至有的高职学生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内心的动机没有发掘出来,而靠外在动机维持的学业动机很快会衰减,在面对众多诱惑时,他们会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控制力,表现出无所事事、消极度日、沉溺网络等行为,甚至出现因沉溺于网络而逃课、逃学甚至退学的现象。(4)不良心态。不良心态是引发心理危机的重要因素。如有的高职学生由于没有确立恰当的人生目标,感觉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与人生价值,产生空虚无聊的感觉;有的高职学生把刚愎自用和轻率当作果断,把犹豫彷徨当作沉着冷静,把固执己见当作顽强等等,表现出不良的意志品质;有的高职学生有着明显的个性缺陷,如懒惰、退缩、狭隘、虚荣、嫉妒等;有的高职学生对大学学习、管理模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不适应,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孤独感,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建设心理危机干预团队 不论在何种学校危机干预的计划中,作为执行者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都是非常关键和核心的角色。一个危机干预计划如果缺乏有能力的人加以实施,就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团队成员的组成最好是多元背景的,应包括学校行政人员、学校心理咨询师、医护人员、教师及其他提供支持的人员等。除了这些常规的成员外,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团队有时还应包括辅导员和学生骨干,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在提供预警信息、急性危机的临时救助以及自杀预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建设不仅包括学校内部的人员,而且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强调团队协作。在学校内部的危机干预团队加强配合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从而形成一个干预网络,争取更广泛的合作和支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自我干预知识普及工作 通过开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心理自我保健知识的宣传,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征、心理问题的症状及其危害,提高心理保健意识和自我心理调节水平;通过建立在校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密切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做出及时诊断和预警;通过心理危机救助和自救知识在高职学生中的普及和推广,使高职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涵义、特征和症状表现,掌握一定的危机救助技巧,形成积极的求助与助人意识;通过提供心理危机援助,及时为危机事件的当事学生提供心理危机援助,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功能和心态平衡,重新获得应变能力,必要时进行转诊。
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心理危机之所以产生,是因为高职学生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能够独立应对,因此,社会支持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不仅仅是心理咨询人员应尽的责任,也是当事人周围的人(如亲人、同学、朋友、老师)应关注的事情,要根据心理危机者的实际情况,动员其亲人、朋友,给予关爱、安慰和帮助,以消除其孤独无助感。因此,心理危机的干预还要从多方面去努力,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体的联系,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心理危机个体以直接帮助。
增强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 自我合理化是使产生心理危机的高职学生重新认知世界的有效方法之一,高职学生应学会悦纳自我、接受现实,善于用各种理由把环境进行合理化。要学会积极调适情绪,危机的出现会使人们极度地紧张和沮丧,而且消极的挫折体验将使危机进一步恶化,因此,调适情绪就显得很重要。通过调整情绪,可使诸如焦虑导致恐慌、沮丧导致失望等情绪的恶性循环得到控制。调适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如过分紧张的消除、尽情痛哭、呐喊宣泄等都是以情绪调适为主要目标的应对方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使遭受危机的个体重新适应社会,还可以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再为消极紧张的情绪所困扰,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表现为找人倾诉烦恼、与自己的朋友一起散步,或者独自听听音乐,静静地坐一会儿,等等,也能达到调适情绪的目的。
[1]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1-76.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5-247.
[3]杨微梅,黎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探析[J].高教论坛,2010,(1):40-43.
[4]林可.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思考与对策 [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50-152.
[5]陶华蕾.大学生心理危机原因分析与干预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15):197-198.
朱俊梅(1968—),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G715
A
1672-5727(2012)06-0023-03